大众健康之窗
医院在线
当前位置:首页 > 医院在线
汉族妈妈和73个“玉树宝宝”

来源:人民日报 时间:2014-06-05 09:09:04 热度:421

——记济南军区153医院妇产科主任张红娟(上)

本报记者 冯春梅

汉族妈妈和73个“玉树宝宝”

见到张红娟(左一),小军玉高兴地笑了。张 颖摄(人民视觉)

  5月的郑州,月季如海。济南军区153医院迎来4名身穿藏袍的可爱小客人。
  “妈妈”,看到妇产科主任张红娟小跑迎来,一声声稚嫩的声音争相喊起。张红娟拥着他们,喜极而泣……
  孩子们来自青海玉树。在2010年4月的那场大地震中,是紧急赴玉树抗震救灾的张红娟把他们亲手接到这个世界。与他们有着同样经历的,共有73个孩子。
  4年来,张红娟满怀母爱,倾注无限深情,关爱着这些孩子。如今,其中的4个孩子和他们的家长,带着73个“玉树宝宝”的共同心愿,来看望他们日夜想念的“汉族妈妈”。
  灾难中托起73个新生命
  ■“没有什么比呵护宝宝的生命更重要”
  紧急集结,立刻奔赴抗震救灾地区!
  一声令下,张红娟和战友们一起,随着“济南军区野战方舱医院”星夜兼程,迅速赶到抗震救灾第一线。2010年4月14日,青海玉树发生了大地震。一场地震,夺去了众多生命,也开始了张红娟和“玉树宝宝”的特殊情缘。
  4月的玉树,昼夜温差20多度。每天都在零下10多度,仍然十分寒冷。更要命的是氧气含量只有内地的50%,高强度救灾作业,对所有人都是一场严峻考验。在这个藏族同胞占总人口93%的地方,语言不通、交流不便,也给治疗和手术带来很大困难。
  自进入玉树的第一分钟起,张红娟就和战友们一道,为拯救生命拼力奋战。作为唯一的妇产科医生,张红娟承担了全部妇产救援任务。昼夜奋战中,严重的高原反应让她头疼欲裂、四肢无力,接连出现呕吐和失眠症状。
  4月24日凌晨3点,张红娟接生完两个孩子回到帐篷,身子骨像散了架一样,刚躺下又接到急诊电话。张红娟急忙爬起来,从临时宿营地乘车赶往10公里开外的方舱医院。
  来的孕产妇叫尕群,38岁,先前怀过3个孩子都因难产夭折,所以对这个孩子充满希望。张红娟的疲倦一下子被赶跑了,急忙细心检查,发现胎位不正、胎心微弱, B超显示脐带绕颈。
  必须立即做剖腹产手术!张红娟不敢有丝毫犹豫,赶紧吩咐护士准备手术。不到20分钟,婴儿取出来了,但口腔里满是胎粪,没有呼吸。情急之下,张红娟立即口对口实施人工呼吸。
  一旁的护士崔新苗急得大喊:“张军医,这里是传染病高发区!婴儿满脸血污,你不要命啦!”
  张红娟没有停止!两分钟过去了,“哇”的一声啼哭,孩子得救,大家悬着的心落地了,而张红娟却晕倒在手术舱里……
  宁舍生命,不辱使命。使命是什么?张红娟说:“我是一个母亲,知道孩子的生命对母亲意味着什么。我是代表党和军队来抢救生命的,没有什么比呵护宝宝的生命更重要!”
  在玉树奋战62天,张红娟至少有50天呆在病房和手术室里,又是守产程,又是做手术,有时一宿都难得睡觉。凭着对灾区同胞和初生宝宝的浓浓大爱,凭着精湛的医术,在严酷的灾难条件下,她创下接诊病人2000余例个个满意、手术27例无一感染、接生73名孩子人人安康的纪录。
  心连心妈妈宝宝难离分
  ■“孩子们健康成长是我最大愿望”
  张红娟在妇产科工作19年,经她亲手接生的孩子数以万计,但73名“玉树宝宝”最让她难舍难分。从玉树抗震救灾归来的日子开始,牵挂“玉树宝宝”,关爱“玉树宝宝”,为“玉树宝宝”提供力所能及的关爱与帮助,就成了张红娟执着的信念。
  “方舱医院出生孩子的家长们,我是当年给你们接生的军医张红娟,我很想找到你们……”2013年4月19日,青海玉树电视台用汉藏两种语言播发了一条特殊的“寻亲广告”,一时间在美丽的三江源头、辽阔的巴塘草原引起关注。
  这是张红娟第三次重访玉树时发出的呼唤。不到3天,张红娟就接到11个藏族家庭的“认亲”电话。
  为什么会有这样的举动呢?张红娟说:“灾后重建期间,宝宝们一时没有固定居所,撤离玉树时仅能联系上5个。后来专门到玉树两次,只找到了一部分,还有一些没联系上,心中非常牵挂,才想到了上电视寻亲。”
  第一次回访玉树震区,是2011年5月9日,张红娟怀抱一大堆儿童玩具从郑州赶来,一见到孩子们,脸上就乐开了花:“这个是毛布的,这个是东珠的,这个是才文求措的……”
  其后几天里,张红娟辗转寻访,最后只找到7个宝宝。在玉树这样地广人稀的地方,不少家庭过着游牧生活,联系上一个宝宝,也很不容易。地震之后,一些家庭住址变迁。每找到一个宝宝,都会让张红娟激动好多天:“孩子们健康成长,是我最大的愿望,也是我最高兴的事!”
  据张红娟的爱人司永军介绍,离开玉树4年,张红娟给孩子家长们打电话、发短信,不下千次。求永桑周是让张红娟打电话次数最多的孩子之一。因为早产,求永桑周出生时不到5斤重,体质较弱。张红娟一直不放心,经常打电话给小桑周妈妈,传授护理和育儿知识。
  2012年玉树地震两周年之际,张红娟再次随医疗队回访玉树。当她见到身体瘦弱、营养不良的小桑周时,心疼得直掉眼泪。经与其母亲商量,她把小桑周带回郑州精心调养,很快使小桑周的发育指标提高到同龄儿童的正常水平。小桑周父母又感动、又激动,坚持让儿子认张红娟为“汉族妈妈”。
  在玉树州人民医院,有一个专门存放“玉树宝宝”的资料柜,这是玉树州人民医院与张红娟一道为孩子们建立的健康档案。虽时空相隔,但“玉树宝宝”,顽强而幸福地成长着……
  结远亲千山万水一家人
  ■“每年坚持回访,恨不得马上见到孩子们”
  济南军区153医院保存着一张珍贵照片,名字叫“泪别玉树”。这是4年前抗震救灾队伍撤离玉树时拍摄的,记载着藏族同胞与救灾人员依依惜别的情景。
  那一天,受过张红娟和医疗队救护的藏族群众,听说这支队伍要离开了,纷纷赶来为她送行。当时在场的队友游继武说:“张红娟的人缘比我们都好,收到的哈达至少上百条!”每接受一条哈达,她都会合十回应:“我们是一家人!”
  为了这“一家人”的情结和愿望,在玉树抗震救灾结束后,以张红娟等医护人员为骨干的方舱医院与玉树州人民医院签订了长期帮扶协议,每年都坚持回访玉树,帮助救治更多的病痛患者。这些年的每次回访,张红娟都是头一个报名。
  2012年4月21日,青海玉树恰逢一场大雪。正走在回访“玉树宝宝”路上的张红娟心里只有一个牵挂——拉秀军玉。
  军玉,是张红娟在玉树地震后接生的第一个婴儿。心怀感激的藏族同胞特意请张红娟为孩子取了这个名字。
  小军玉的家,在距玉树州结古镇200多公里的高原山区,交通极其不便,生活条件也较恶劣。张红娟多方打听,得知了军玉一家的住址,第二次回访时,一到玉树就急忙赶往大山深处。
  一路风雪,险情不断,车子几次险些跌入山路旁的峡谷深渊。同行的年轻军医孙志刚问张红娟:“能不能下次再来?”张红娟说:“我恨不得马上就见到孩子,这么长时间没联系上宝宝,不知他身体是不是健康,养育有没有困难……”
  听了她的话,一队人马沉默下来,坚定了走下去的念头……终于,在天黑之前,张红娟见到了小军玉。片刻局促之后,小军玉投入张红娟的怀抱;张红娟把孩子搂得紧紧的。
  今年,拉秀军玉的爸爸和爷爷带着孩子来郑州看望张红娟,逢人便说:“解放军是我们的救命恩人,更是亲人!”
  张红娟和她的“玉树宝宝”,已然结成了一个特殊家庭。她时常说:“我很幸福,因为我和宝宝们生活在一个温暖的大家庭里;我很快乐,因为我能够为宝宝们奉献快乐!”

(责任编辑:秋彤)

相关文章
相关评论

您是不是忘了说点什么?

0 条评论
最新新闻

殷大奎

于智敏

于福年

俞梦孙

张维波

杨 泽

于树玉

万承奎

陶国枢

产业园地
网站介绍 | 加盟合作 | 免责声明 | 法律顾问 | 广告服务 | 网上投稿
Copyriht 2011 by www.jkchina.org. all rights reserved 大众健康之窗网站版权所有
中国老年保健协会支持协办:中国老年保健协会养老健康科技创新分会
投稿邮箱:zgjkzc@sina.com QQ:492974624
京公网安备:11010502050669京公网安备:11010502050669 工业和信息化部 备案/许可证编号为: 京ICP备0904704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