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健康报 时间:2014-05-25 13:48:43 热度:832
本报综合消息 近几年来,乡村医生的身份、待遇、养老等问题引起了社会普遍关注。近日,全国政协委员、中国医科院阜外心血管病医院心内科主任张澍投书本报,讲述他对乡村医生队伍的观察和建好这支队伍的建议。
身份待遇没有明显改变
乡村医生的身份到底是什么?是农民,可天天在行医;是医生,又没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执业医师法》管理。乡村医生承担着大批农民的看病重任以及40%的国家基本公卫任务,他们辛勤服务,却没有编制。
实行乡村卫生服务一体化管理之后,名义上村医由乡镇卫生院管理,但实际上,只是实现了卫生院对村卫生室业务的管理和考核,村医的身份并没有改变,并没有纳入编制,仍然是农民,待遇和养老问题仍无法解决。
老一辈的“赤脚医生”为我国农村医疗事业付出毕生心血。历史上同期存在的民办教师已由政府负担养老费用,但“赤脚医生”们仍然是老无所养,为了生存还在岗位上坚守,用昏花的眼睛笨拙地录入健康档案。尽管有些地方给予老村医每月300元的补助,但他们身体越来越差、劳动能力越来越低,有的还患有大病,这项补助距离最低的生活保障标准还有差距。
身份、待遇得不到解决,年轻的村医看不到“赤脚医生”的未来,村医队伍流失严重,后继无人。
建议: 将村医规划到编制之中,让乡、村两级医务人员实现真正的同工同酬,以吸引更多的优秀医生来农村工作,巩固农村医疗服务的网底。采取老人老办法、新人新办法的方式分段解决养老问题,历史遗留的“赤脚医生”应给予民办教师待遇,对于进入编制的村医要提供不低于同一地区城镇职工水平的待遇和养老保障。
一体化后出现村医空白村
乡村卫生服务一体化管理实施至今,多地都只是流于形式,并没有真正落实。乡镇卫生院更多的是管理,很少有服务。现在的村卫生室,虽然进药有发票、就诊有登记、诊疗收费有规范,但村医们并没有时间轮流值休和学习,没有从技术上得到优化组合。
更为重要的是,一体化管理过程中,有些自然村的村卫生室被取消,合并到行政村,上班要多走十几里路,有的村医根本不愿意去,转作他行。部分自然村的村卫生室取消后,村里行动不便的老幼没有了身边的医生,如果再居住在山区,看病变得更加困难。
建议: 恢复自然村卫生室,即使只有10户人家、10个老人,也应该保证他们的医疗需要。乡村一体化不能仅从管理者的利益出发,应多考虑村民的需求。
标准化建设还待完善
各地村卫生室建设的出资主体不明,有的是国家出资建设,有的是村委会出资建设,有的则为村医个体筹资建设。村卫生室的法人代表也不明确,有的法人是当地的村委会主任,他们虽是法人却不承担法人的义务与职责。
部分村卫生室的设备单一,基本上还是“老三件”(听诊器、血压计、体温计),设备的简单易导致误诊和漏诊。
村卫生室的取暖费、电话费、电费等办公经费大多由村医自己承担,开支过大。
建议: 加强村卫生室标准化建设,明确其法人地位,并确定相应的权利与义务。修订村卫生室设备配备目录,出台国家统一收费标准,为村卫生室配备适合的诊疗设备。解决村卫生室的办公经费。
报销垫资带来运营困难
村民在村卫生室看病拿药后的新农合报销部分,指定由村医垫付。但是,有些地方的新农合部门并不能及时返还垫付资金,返还周期少则一月,多则几个月,垫资让村卫生室运营困难。新农合资金管理的漏洞往往导致村医要为此买单。有的地方为了控制新农合报销费用,甚至要求村卫生室限制每月的报销人数。
另外,基层医疗机构实行药品零差率政策以来,乡镇卫生院和村卫生室间存在恶性竞争的情况,同时乡镇卫生院的门诊报销比例高于村卫生室,致使村卫生室病源减少,村医收入降低,加重了村卫生室运营困难。
建议: 政府应统一规范村卫生室的新农合报销流程;报销资金不应由村医个人垫付,设集体垫付基金;缩短新农合报销周期,减少村卫生室的资金压力。
学习培训机会过少
乡村医生渴望学习新鲜知识,但培训机会太少。目前有的村医培训项目中,临床实用技术和知识过少,对诊疗活动帮助不大,导致村医不愿意参加培训。村医培训还缺乏奖励机制,学和不学一个样,有证和没证也一个样,影响了村医参加培训的积极性。
目前,国家鼓励乡村医生考取执业医师(助理)资格,但是具备执业医师资格的乡村医生与普通乡村医生的待遇没有明显差距,加之繁重的工作导致村医没有时间系统学习,因而大部分村医不愿意考取执业医师资格。
建议:国家应出台优惠政策鼓励村医外出参加学习培训,鼓励村医参加医师资格考试。同时鼓励民间的村医培训项目,并给予资金与政策支持。
(责任编辑:秋彤)
2025-04-10
2025-04-10
2025-03-27
2025-03-25
2025-03-23
2025-03-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