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生命时报 时间:2014-05-17 16:57:02 热度:803
点开某个APP就可测心率;戴个手环便能了解血糖、呼吸等指征;万能的干细胞不仅能美容,甚至能够治愈癌症……
这几年,各种“高大上”的健康新词汇占据了所有未来医疗排行榜。爆炸式增长的医疗大数据、可穿戴设备、云医疗系统等概念,正慢慢包抄人们的生活,潜移默化地改变着传统医疗格局。美国一家市场研究公司日前发布报告称,全球移动医疗市场规模预计到2020年有望达到490亿美元,亚太将成为增长最快的地区。全球移动通讯系统(GSMA)和普华永道会计事务所则声称,亚洲移动医疗市场价值将从目前的5亿美元升至2017年的70亿美元。
和看起来火热的健康新概念形成鲜明对比的是,最开始尝试新鲜“玩意”的那批人已然产生倦怠感。英国《卫报》网站指出,已有1/3的消费者在购买可穿戴设备后将其弃用,这对于仍处于发展初期的可穿戴设备来说可谓“当头棒喝”。
无独有偶,多达上千款医疗健康类APP在立志成为“指尖上的家庭医生”后,遭到业内人士诟病,许多未经医生参与的APP隐藏安全隐患;基因检测因定价差异大、市场太混乱,于年初被部分叫停;干细胞治疗也因盲目产业化,导致乱象丛生。
本应服务大众的健康高科技,为何遭遇市场和现实一热一冷两重境遇?归根结底是因为它们大多打概念牌,很少接地气,更少能从服务普通老百姓的生活出发。
不少企业在看到医疗热、健康热之后,生搬硬套、牵强附会,拼命涉足和健康挂钩的科技领域,为的只是融资、产业化、上市分钱;部分医院在没有了解清楚大数据、云医疗系统的详细情况前,就盲目上马,增加了一线医生和患者的负担;某些行业媒体为了自身利益,甘愿为企业炒作,大幅刊登带有宣传意味的广告。这些饮鸩止渴的方式,虽然会在短时间内营造医疗新科技昙花一现的美景,但终将在老百姓亲身使用后被一掷千里。
想要真正将高科技融入医疗健康和百姓生活,首先,国家相关部门应成立专门的管理机构,用法律规范信息采集、统计、分析,规范审批,统一标准;其次,相关科技公司在研发产品时,应邀请专业医疗机构一同开发,保证科学性;再次,对于火热的新生事物,媒体最好站在客观公正的角度进行报道;最后,普通用户在使用时,应抱着对自己健康负责的态度,不能随便玩、随便用。
当然,在健康医疗新时代,高科技、新概念是不可忽视的发展方向,个性化、精准化是未来个人医疗的目标。健康状况时刻被监测,个人健康档案电子化,远程医疗进乡村,疾病防控早行动,利用手机应用监督锻炼等概念若真能接地气,美好的健康高科技便不会是海市蜃楼。▲
(责任编辑:秋彤)
2025-04-04
2025-04-03
2025-03-19
2025-03-17
2025-02-21
2025-02-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