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众健康之窗
产业资讯
当前位置:首页 > 产业园地 > 产业资讯
医疗器械行业有了“紧箍咒”

来源:生命时报 时间:2014-04-08 12:36:10 热度:1157

●本报记者 张 芳 ●人民日报记者 王 珂

张建辉画

  从医院的核磁、CT机,输液的针头,到家用血压计、血糖仪、创可贴、口罩,都属于医疗器械。它们的安全与否直接影响健康。3月31日,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总局与国务院法制办联合召开新闻发布会,宣布新修订的《医疗器械监督管理条例》将于2014年6月1日起施行,这被认为是为医疗器械行业设置了“安全阀”。可以说,整治医疗器械市场的警报已经拉响。
  市场:进口器械占比高,国内未饱和
  中国医药物资协会发布的《2013中国医疗器械行业发展状况蓝皮书(以下简称“蓝皮书”)》指出,2001~2012年,中国医疗器械市场销售规模由179亿元增长到1700亿元,剔除物价影响,12年间增长了近9.4倍。但我国医疗器械市场仅占医药总市场规模的14%左右,与全球的42%相比,还存在较大发展空间。
  PharmaLive咨询公司的调查报告显示,未来5~7年,中国将取代日本成为世界第二大医疗器械市场。到2015年,中国医疗器械产值将达1900亿元左右。现在全国17.5万家医疗卫生机构拥有的医疗仪器和设备中,有15%左右是20世纪70年代前后生产的,60%是20世纪80年代中期以前生产的,医疗器械更新换代的需求,将刺激医疗器械市场的快速增长。PharmaLive咨询公司分析人士预测,到2050年,我国在世界医疗器械市场上所占份额将达25%。
  中国医药物资协会医疗器械分会秘书长陈红彦表示,医疗器械行业领域存在“国外研制,国内仿制”的问题。曾在医疗器械行业工作十余年的徐先生也告诉记者,类似核磁共振等高端医疗器械设备均以进口为主,国产器械则集中在中低端领域。数据显示,约80%的CT市场、90%的超声波仪器市场、85%的检验仪器市场、90%的磁共振设备、90%的生理记录仪市场等,均被国外品牌所占据。
  北京大学人民医院设备处处长沈晨阳在接受《生命时报》记者采访时也表示,他们医院的大型医疗设备确实以进口为主,因为进口大型设备在检测的清晰度和操作的方便性上更胜一筹。高值耗材则进口国产均有,在近300多种类型中,有2/3为进口耗材。
  企业:数量多、规模小、产品低端
  沈晨阳说,在中低端设备中,许多质量过硬的国内产品完全可媲美进口产品,但也不可否认,一些小厂家的产品质量确实不行。他曾参加过一个药监部门举行的国产血液管路注册证评审工作,“产品外表工艺太粗糙,暂且不考虑其抗压性、抗腐蚀性,光看着就不放心,怎么敢让它生产销售?”
  沈晨阳告诉记者,临床上也确实听说过国产器械出问题的情况。比如,有医生反映患者生命体征完全正常,某些国产的中低端监护仪却显示其心率40,血压(收缩压)30毫米汞柱,处于“休克状态”;还有ICU使用的国产升温毯,由于质量问题导致了病人被灼伤。“医疗器械质量的好坏关系到人的生命,在选择时必须谨慎而为。”
  “少数国内企业会购买国外的核心技术或核心零件,制造高端设备,但通常销量都不太可观,因为这样组装出的设备,质量仍然赶不上进口的。”徐先生说,他曾经就遇到过这样的情况:“当时,我们在德国购买了进口电机,并请来德国专家教工人组装技术。然而奇怪的是,用进口的零件,按照学来的技术进行组装后,设备只用了半小时就坏了。追查之后发现,在组装的十几道工序中,每个工人都没有大的错误,但由于操作不够精准,十几个小误差累积起来,就使设备出现了质量问题。”
  蓝皮书显示,中国医疗器械产业呈现出“多、小、弱”的特点。首先是生产企业多,截至2012年底,全国共有医疗器械生产企业14928家;其次是企业规模小,2012年医疗器械产业市场总产值为1700亿元,平均每个企业产值约1200万元;第三是企业实力弱,在医疗器械零售市场上,目前还没有一家上市企业,据“医疗器械和诊断产业”(MDDI)网站截至2012年年底数据显示,中国众多医疗器械公司尚没有一家挤进全球排名前40名。
  陈红彦对于泛滥的医疗器械小企业深感忧虑。“我曾经走访过很多企业,那种几十个人的小厂数量很多。而且经常是有资质、没资质的都混在一个地方建厂生产。这种小厂生产出来的东西,质量可想而知。”
  监管:门槛太低,检验不严,懒于追责
  徐先生认为,医疗器械行业高精尖技术不足,工业化整体落后,是导致国内医疗器械行业逊于国外的重要原因。但在陈红彦看来,门槛太低、监管不严、懒于追责等导致的混乱状况,才是目前该行业面临的最大问题。
  我国医疗器械行业整体呈现出小而散的状态,特别是在低端医疗器械领域,由于门槛较低,几十个人就能“攒”出一个小厂进行生产活动。蓝皮书披露的数据显示,截至2012年底,近18万生产企业中,90%左右是年收入在一两千万以内、生产技术含量较低的中小企业。而生产电子监护设备、超声诊断设备、CT机等高技术含量自主品牌,且规模过5亿的数量很少。于是,国内企业为争夺低端市场的微薄利润打得头破血流;中高端领域,国外企业却独领风骚。陈红彦认为,如果不能提高医疗器械行业的准入标准,在低端产品领域,降成本、比低价的恶性竞争就不能得到遏制,不仅产品质量难以保证,还会损害整个行业的健康发展。
  按规定,任何医疗器械企业需先向上级主管药监部门申领《医疗器械生产企业许可证》,才能在当地工商部门办理生产执照。产品应先在厂内进行内检,再接受国家的抽检,质量合格才能进入经营者手中,由他们将产品推向销售终端。然而,由于监管不够严,一些小企业对内检置之不理,逃过国家抽检后,遇到验收不严的经营者,就会让劣质产品一路绿灯,流向市场。
  沈晨阳告诉记者,当设备进入医疗机构投入使用后,属于国家计量检测范围的必须接受每年一次的强制性计量检测,以保证其质量。而在设备报废淘汰时,国家相关管理部门也有明确的设备报废管理规定。例如,当维修费用高于成本50%时,或计量检测不合格、不环保时,可以依照规定进行报废;性能落后,但又未达到报废标准的设备,也可以调拨给下一级医疗机构。然而,徐先生表示,在一些基层小医院,由于管理不严,无法保证每年一次的强检,就造成了医疗器械超期服役的问题,给使用者埋下健康隐患。
  “虽然医疗器械的质量问题关系到生命健康,但在维权上,不管是机构,还是老百姓自己,追责意识都不够强。”陈红彦说,比如你买了家用理疗仪,发现有问题找到厂家,厂家可能二话不说就给你再换一台,你就懒得追责了;如果你买的是口罩、创可贴这类低价值的产品,若发现不好,多半也就是随手扔掉,连厂家都不会去找。而在医疗机构,大医院根本就没有劣质器械的生存空间,小机构若买到质量有问题的,也就是直接找厂家维修或更换。只要没有真正发生威胁到生命的事件,劣质产品就能蒙混过关,免于承担责任。
  据了解,现行的《医疗器械监督管理条例》于2000年颁布施行,十多年来,随着我国医疗器械产业发展变化,其不适合行业发展的情况愈加突出。比如,它对于追责方面就没有细节上的规定,缺乏不良产品的追溯制度等。从目前公布的消息来看,新修订的条例中已经增加了医疗器械不良事件监测、追溯、召回等制度,这无疑会压制劣质产品的生存空间,有利于整个行业的规范。
  陈红彦认为,无论现在的医疗器械市场存在怎样的问题,即将出台的修订草案都是给整个行业上了一道“安全阀”,把医疗器械的管理放在了与药品管制一样的位置。当然,有法可依后,还需要执法必严,才能确保产品过硬,行业健康。▲

(责任编辑:秋彤)

相关文章
相关评论

您是不是忘了说点什么?

0 条评论
最新新闻

殷大奎

于智敏

于福年

俞梦孙

张维波

杨 泽

于树玉

万承奎

陶国枢

产业园地
网站介绍 | 加盟合作 | 免责声明 | 法律顾问 | 广告服务 | 网上投稿
Copyriht 2011 by www.jkchina.org. all rights reserved 大众健康之窗网站版权所有
中国老年保健协会支持协办:中国老年保健协会养老健康科技创新分会
投稿邮箱:zgjkzc@sina.com QQ:492974624
京公网安备:11010502050669京公网安备:11010502050669 工业和信息化部 备案/许可证编号为: 京ICP备09047049号-1 站点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