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现代快报 时间:2012-04-09 15:52:54 热度:923
前阵子,“一批保健食品涉嫌铅含量超标”的新闻成为舆论焦点。人们关注这则消息,不仅是因为保健食品的安全性牵涉到千家万户,而且更是因为,这次被抽查出涉嫌铅含量超标的保健食品,还包括了知名度很高的“汤臣倍健”、“清华紫光”、“康特力斯”等名牌保健食品。此外,还有一批鱼油产品,在抽检中也被查出有质量隐患。
尤其让大家不安的是,这些被查出有质量隐患的保健食品,都戴着代表质量安全的“蓝帽子”,这顶“蓝帽子”,是由国家相关主管部门审批认证的保健食品标志。获批的保健食品企业,在对外销售的产品外包装标注“国食健字”字样,为天蓝色,呈帽形,俗称“蓝帽”。事实上,保健食品企业在宣传自己的产品时,也总是以“认准蓝帽子”作为王牌广告语。但现在,抽检结果显示,这个审批认证的“蓝帽子”并不可靠。
保健食品行业以次充好甚至粗制滥造等乱象由来已久,即以鱼油产品为例,《瞭望》新闻周刊掌握的一份来自中国保健协会的专题调研报告显示:有的企业用色拉油加腥味素配制生产食用鱼油,有的用工业鱼油或鱼油尾料制造鱼油,还有“黑心”商家用猪皮、鸡皮甚至废弃皮具,如皮鞋、皮包等制作胶囊壳,这会直接导致鱼油成品中的过氧化物、多氯联苯、汞、醛、酮等有毒有害物质严重超标。由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等部门推行的“蓝帽子”认证制度,就是为了确保保健食品的安全。但从实践来看,在看似严谨的保健食品审批制度背后,存在着以代理机构为中介的灰色甚至非法利益链条的现象,它们“编材料”、“卖批文”、“贿评委”,使“蓝帽”审批之门洞开。此次在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抽检中曝光的一些问题产品,就涉嫌通过中介机构购买批文和“蓝帽子”认证标志。可为佐证的是,保健食品行业内的中介公司“科尔天使”的技术总监唐某说,他原先在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的下属事业单位工作,后来“下海”干起了中介。“得有平台、有(人脉)资源。只要是保健食品这块儿,我都能处理得了!”
认证程序监管不严,远远不是保健食品乱象的全部,事实上,很多企业拿到认证之后,便在产品中以次充好,监管部门“重认证轻监管”的漏洞在此显露无遗。比如中国保健协会相关负责人就坦陈,有的鱼油厂家虽获监管部门“蓝帽”认证,但从原料引进到生产工艺、成品储存,未按国家标准组织生产,致使“产品内容物欺诈”等问题出现。国家食药监局保健食品与化妆品监管司副司长张晋京也认为,企业质控不严的根源在于“重认证轻监管”,“在实际操作中,审批程序比较严格,但市场监管力度不够。虽然已采取多项措施加强整治,但问题始终未得到很好解决。”
更严重的问题在于,在保健食品管理领域,国家食药监局集审批、标准、检测等权力于一身,名为第三方的检测机构,往往也是国家食药监局的下属事业单位,其独立性令人生疑。这也就可以解释,为什么此前13家“不合格”螺旋藻生产企业在再次送检后,只剩下一家产品“不合格”,原先8家“内容物欺诈”的鱼油产品变为3家假冒、剩余5种检查结果未予公布。权力的过度集中,让企业的公关效率大大提高。《瞭望》新闻周刊记者从多个渠道获知,国家食药监局的首次检测结果被媒体曝光后,多家涉事企业即进京公关。国家食药监局保健食品审评中心审评处原处长刘长喜也说,召开保健食品审评会时,是有中介公司公关审评专家的情况。可见,保健食品行业“公关”审评专家和监管机构,由来已久。
企业公关疑云下前后迥异的两次检测结果,不仅暴露了保健食品监管链条上的诸多漏洞,而且也清晰地提出一个问题:审批和监管的权力如果不能得到有效管理和约束,那么,权力越大,其所管理的领域出问题的可能性就越大。此前,有机食品认证,也曾出现过与保健食品差不多的问题神通广大的中介机构包办了有机食品认证、有机食品标志发放等一系列环节。甚至,在淘宝上,就能轻易买到有机食品认证标志。那些有机食品的认证和发标机构,也是“重认证轻管理”。这种管理体系下,“假有机食品”泛滥,就是必然的结局。
如果监管部门可以只管审判不顾市场监管,那就是严重的权责不对等;如果检测结果可以瞬息万变,甚至可以“不予公开”,那么,不透明的检测,必然与企业公关和权力寻租脱不了干系。保健食品行业的问题,说到底,仍然是一个权力的规范和约束问题。要从根子上解决问题,必须改变“重认证轻监管”的管理现状,必须完全彻底公开审批和检测信息,让老百姓能够无障碍地行使知情权和监督权。此外,对管理部门的监管不力,也必须严格问责。唯有如此,才能根除保健食品行业的种种乱象。(赵勇)
(责任编辑:秋彤)
2024-09-25
2024-09-21
2024-09-20
2024-08-26
2024-08-22
2024-07-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