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众健康之窗
健康新闻
当前位置:首页 > 健康新闻
解放医疗服务生产力(见解)

来源:人民日报 时间:2013-12-16 07:35:27 热度:727

刘国恩

  通过开放高端医疗市场,调动全社会力量,会同政府力量一起,把医疗卫生事业做大做强
  新医改自2009年推进以来,基本医保制度建设取得了比较显著的进展。与此同时,医疗服务供应体系的改革相对滞后,当前医疗主要矛盾仍然是制度性的供不应求。要解决供不应求问题,必须通过加大市场力量配置医疗资源的作用,进一步解放医疗服务的生产力。
  中国目前的医疗问题集中表现在贵、难、险三个方面,根本原因在于制度性供不应求。一方面,医疗服务需求飞速上涨。另一方面,行政干预过度造成医疗服务供应能力严重不足。
  后者主要表现在:机构准入未形成优胜劣汰的遴选机制;医务人员固化执业定位,缺失创业、发展激励机制;医疗资源宝塔式集中在公立医疗机构,结构严重扭曲。
  践行十八届三中全会改革精神,就要通过发挥市场对资源配置的决定性作用,解放医疗服务的生产力。
  首先,医疗服务领域应去行政化。精简行政,解放大量行政束缚的医务人员,同时取消医院行政级别,回归专业发展与技术服务。
  这不仅会增加医疗服务人员队伍,减轻医院的行政人员负荷,同时有助于发挥医学价值的作用,促进行医地位的提升,改善从医的职业环境和收入水平。从长远来看,也有助于让越来越多的优秀学生选择学医,医学生毕业后从医,从而使人才队伍的流失状况得到根本性的改善。 
  其次,开放医疗市场。通过开放调动全社会力量,会同政府力量一起,把医疗卫生事业做大做强。
  一般而言,社会力量的比较优势在于个性化与高端、灵活的特色服务,适合需求弹性大、市场回报高的服务。政府的优势和职责更多在于提供人们普遍需求,但市场条件相对薄弱、受益回报低甚至可能亏本的基本服务。
  如果把上游高端服务称为“大”,把下游基层服务称为“小”的话,政府应该改变过去“抓大、放小”的传统思维,要把“大的”放给社会办医,“小的”由政府办医兜底。这非常契合三中全会倡导的政府办医重点在基层、面向全民的基本服务,社会办医更多集中在非基本的个性化服务。
  事实上,当社会办医发挥的作用越大,优势人群越来越选择个性化服务,政府办的基本服务也能更多惠及一般弱势人群。
  最后,医生自由执业,分级诊疗。
  建立家庭医生制度,把中国240万医生的能量最大限度地调动出来,为广大的社区百姓提供健康管理咨询和家庭门诊服务。在此基础上,建立基于家庭医生制的长期医患互信关系。随着专业性的专科门诊和普通门诊的发展,大量一般性门诊服务就能在充分发展的社区诊所解决,大病急诊、住院服务转诊到大医院诊疗解决。
  三大措施的开展,将有利于进一步解放医疗服务生产力,促进解决医疗资源的供求矛盾。
  (作者为国务院国家医改咨询委员会委员、北京大学国家发展研究院经济学教授,商旸、黄昭华整理)

(责任编辑:秋彤)

相关文章
相关评论

您是不是忘了说点什么?

0 条评论
最新新闻

殷大奎

于智敏

于福年

俞梦孙

张维波

杨 泽

于树玉

万承奎

陶国枢

产业园地
网站介绍 | 加盟合作 | 免责声明 | 法律顾问 | 广告服务 | 网上投稿
Copyriht 2011 by www.jkchina.org. all rights reserved 大众健康之窗网站版权所有
中国老年保健协会支持协办:中国老年保健协会养老健康科技创新分会
投稿邮箱:zgjkzc@sina.com QQ:492974624
京公网安备:11010502050669京公网安备:11010502050669 工业和信息化部 备案/许可证编号为: 京ICP备09047049号-1 站点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