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中国中医药报 时间:2013-12-04 13:48:03 热度:785
本报讯 “今年我种植2亩松茯苓,甚少可挣到3万元左右。”近日,贵州省岑巩县羊桥乡药农杨光碧高兴地说,以前没有中材材种植合作社,农户不敢大面积发展中药材,种了怕没人收购,现在有了合作社,种植中药材也成了“订单”产业。
像杨光碧一样,思阳镇药农黄天岑种植中药材有四五户之久,种植药材200亩左右,主要种植白术、太子参、金银花等10余个品种,今年创收30余万元。杨光碧还成立“岑巩恒斌中药材种植合作社”,带动群众共同致富。
近年来,该县以市场为导向,以科技为支撑,因地制宜,分类指导,大力调整结构,引导农民转变种植理念,发展优势特色产业,采取“协会+农户”、“干部+农户”、“企业+农户”等多种形式,提高了群众种植药材的积极性。很多药农自发成立农民中药材种植合作社,带动群众发展中药材种植,该县大有镇腊恰畈村党支部组建“岑巩君康中药材种植专业合作社”,投入经费30余万元购置了松茯苓初加工设备,筹集流动资金200余万元,并与湖南、福建、广西等省的药材企业达成收购协议,对药农种植的松茯苓进行收购,由合作社统购统销。
目前,该县发展农民中药材种植专业合作社8家,会员达100余人,并在思阳、天马、客楼、凯本、注溪等乡镇1000余农户中,发展松茯苓、灵芝、金银花等中药材种植1万余亩,预计药农创收2000余万元。(张能秋)
(责任编辑:秋彤)
2025-03-28
2025-03-27
2025-03-26
2025-03-25
2025-03-24
2025-03-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