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羊城晚报 时间:2013-12-02 22:57:36 热度:517
本期登场:《只有医生知道2》 江苏文艺出版社 张羽 著
你我都能知道
开创西医写作的新风格,寓知识于故事,使科普不再乏味。北京协和医院妇产科副教授张羽医生深知在每一声无奈的叹息背后,有那么多本可以逆转的时刻,只是人们并不自知。她以我手写我心,用真实的故事让读者体悟“上医治未病”的古训,以及老协和人一直提倡的“一盎司的预防远胜过一磅的治疗”。
每天清晨,听到闹钟不停吵叫的一刻,我总是萌生这样的想法,一个不能睡到自然醒的人,活着毫无意义。
揉着惺忪睡眼,我朝对面床铺瞄了一眼,琳琳在啪啪啪毫不留情地往脸蛋上拍擦脸油。再看黄菲那边,早已人去床空,这是一个睡得比你和狗还要晚,起得比你和鸡还要早的人。
协和就是这样一个平台,放眼望去,身边的同事不论智商情商都比你牛×,可怕的是,这些天资就比你高得多的人,还个个都比你勤奋。
我和琳琳在食堂一角找了位置坐下。自从我在萧峰手下当实习大夫,在手术室晕台现眼以后,我俩就都养成了吃早饭的好习惯。我是吃了豆才知豆腥味的主儿,琳琳比我强,看到别人经历的风雨,轻易便能找到自己的彩虹。
长大以后,我觉得我妈说的好多话都曾经是那么千真万确。例如我妈说,人生经验无他,就是吃一堑长一智;我妈还说,摔跟头不怕,哪儿摔的就哪儿爬起来,最怕的就是吃一百个豆,还不知道豆腥味。
我妈其实还跟我说过好多话,都是她苦心教育我的实证,可我都记不大清楚了,当初都把它们统称为“无用的唠叨”。在和她长年的斗智斗勇中,我渐渐学会了阳奉阴违,很多事我并不同意她,但我也不反驳,唯有如此,才能让她话少点,自己的耳根子清净点。
实习的时候,琳琳在《读者文摘》上看到一篇二战后日本人每天一袋牛奶强壮大和民族的心灵鸡汤,为了用有限的金钱最大限度增强体质,我俩决定每天早晨喝牛奶。可是奇了怪,早晨喝完牛奶,整个上午都不消停,不是放屁、打嗝就是肚子疼、拉稀,必是跑到厕所一顿稀里哗啦才算完事。
我俩自认穷苦命,无福消受牛奶这种洋玩意儿。
有天早晨在食堂碰到营养科的于康老师,我俩才知道还有中国人的肠道大多对乳糖不耐受这回事。于老师告诉我俩,吃一片面包或者咬两口大馒头再喝牛奶,或者把牛奶放在一餐的最后享用,而且不要一次喝太多喝太快,这样可以减轻乳糖不耐受症状。我俩如法炮制,果然解决了问题,牛奶、油饼外加一个白煮蛋的土洋结合,成了我和琳琳多年的早餐标配。
我和琳琳接受传统医学教育,在医科大学念书时根本不知营养学为何物,眼里只有手术台上呼风唤雨的外科大刀、全院大查房妙语连珠逻辑条理无懈可击的内科大牛。
每每在楼道、电梯偶遇于康老师,只是礼节性地打个招呼,压根没把他放在眼里,总觉得他一米八几的大个子,也是正经的医科大学毕业,整天躲在临床大后方的营养科,就为糖尿病人配个糖尿病饮食,为高血压心脏病病人弄个低盐低脂菜谱,这谁不会,能搞出多大名堂。
“吃”总有一天会成为人民生活中的头等大事,虽然不能把吃出来的病再吃回去,但是指导人们吃什么、怎么吃、如何科学地吃却可以实现“上医治未病”的最高境界。
不出所料,十年后,于康老师红遍大江南北,成为少妇壮男,尤其是中老年人的全民健康偶像。
(责任编辑:秋彤)
2024-11-07
2024-11-07
2024-11-07
2024-11-06
2024-11-06
2024-11-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