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健康报 时间:2013-11-29 15:37:01 热度:664
候诊大厅里,挤满了前来就诊的患者及家属。CFP供图
因不愿给患者留电话号码而被指责,一位医生开始在微博上“吐槽”,进而引发一场网络上的“医患战争”:医方义愤填膺地讨伐无理取闹的患者,患方则充满委屈地质问高高在上的医生。这种情绪化的对立在网络上的延伸会给医患双方带来哪些不良影响?到底该如何消弭医患隔阂,让医患走向理解和互信?让我们一起来听听4位读者结合自身经历进行的思考。——编 者
给一个电话号码就是给一份放心
梅松政
想必所有医生都有过夜间被病人叫醒的经历。我刚步入医学殿堂时,找我看病的病人不多,任何时候有病人来都是一件令我兴奋的事。那时,我在村里的住所没有装电话,更别说手机了。睡得正香的夜晚,每每有病人来敲门,我都会立即起床,为病人诊治。我心里只有一个想法:病人一定是病得严重,要不然怎么半夜三更来找我?
后来,我搬到了镇上,而且有了电话。那时我就想到在山村里行医时,经常有孩子半夜突然发病,家属背着走几公里路来求诊,结果到我这一看,只是个小问题。这下有了电话,我便主动把号码告诉我的病人,任何时候有不适,都可以先电话咨询。
起初,一些村民确实没有“理解”意识,随时有了问题就打电话问我,甚至不分昼夜地问这问那。遇到这种情况,我通常会给他们讲:“医生是人不是神。请你们以后打电话时,也从医生的角度考虑一下。假如医生白天黑夜都得不到好的休息,怎么能更好地为病人服务呢?”
慢慢地,病人开始理解我了,一般情况都不会半夜三更打电话骚扰我。没有了那些需要很长时间的来电,更多的病人便受益了:“梅医生的电话随时都可以打通,咨询一下就能少走弯路。”后来,我的病人多了起来,有时正在出诊,电话突然响起。接吧,怕影响就诊病人的情绪;不接,又怕打电话者病情严重。为此,我又想出了一个办法:凡是咨询病情者,最好在下午5时半后打电话。不然,我就会将其存入“黑名单”,不再接受其电话咨询。
网络上,面对“要不要给病人留电话”这个问题,医生大都倾向于“不给”。有位神经外科医生在跟帖中说:“患者要电话实在是件恐怖的事,仅有的一点休息时间都要被占用了。”还有一位医生认为:“这是家庭医生的责任,病人应该到家庭医生那儿咨询。”而患方则一边倒地提出“应该给”,因为医生治病救人是本职,他们求医中确实有很多问题需要医生的指点。
在我看来,医生给患者一个电话号码,是给患者一份放心:万一病人在服药时有什么不适可以及时反馈于医生。同时,这也能帮助医生自己,及时处理不良后果,提高病人治疗的依从性。归根结底,医患间的诚信才是决定医生“给与不给”、患者“要与不要”的关键。在医患关系紧张的当下,双方都提防着对方,结果导致医生和患者都成了“受害者”。
我在农村从医近20年,经验告诉我,医患之间本没有任何障碍,只要双方能坦诚相待,很多问题就能迎刃而解。给病人电话号码,并不意味着要对病人一辈子负责,而是让病人相信医生,双方携手共同对付病魔。至于那些故意刁难的“奇葩”医生与患者,都是少数人中的极少数,实在不宜在网络上搞得烽火连天。(作者单位:四川省古蔺县观文镇梅松政诊所)
不断强化的敌意让人不安
郭天笑
医生谈“奇葩”患者,患者晒“奇葩”医生,这样的事件让人心寒。尽管这两个群体之间的对抗早已不新鲜,但随着网络的普及,这种敌意得到不断强化,更让人不安。
现在是网络时代,信息传播快、受众广、操作便捷,“暴晒”与“跟帖”无疑会扩大事态,伤害本已紧张的医患关系。浏览医患双方在微博上的“吐槽”,我发现最主要的原因是医生对患者的服务不够周全,部分医生职业操守欠佳,而部分患者又不理解医生。在这种氛围下,医生越发不耐心、服务越发不周到,患者也越发不满意。由此形成一种恶性循环,让医患逐渐走到对立的两端。
在医院得不到解决的问题,就通过微博、微信等网络媒体的力量,以期博得大家的同情,这本无可厚非。有医生就说,这是患者惯用的方式,给大家一个医生不易亲近、不好招惹的负面形象。“其实我们更冤,我们也要撒撒气”。工作中遇到的一些不顺心正好无处宣泄,微博等网络媒体为医生提供了一个出口。
虽然情有可原,但如若处置不当,医生的情绪化抱怨会给患者及家属带去种种不满,让他们对医院、医生、护士丧失信心。患者的这种不满还会影响医生,使他们从医的使命感和自豪感削弱,直接影响将来技术的提升和个人的发展。
想要消弭医患隔阂,换位思考是关键。有病人要电话号码,医生可以先试探一下对方的意图。如果病人确实是对疾病有疑问,相信医生能帮助他,那给他又何妨?而患方如果对医生还保持着起码的尊重和信赖,就不会当面来一句:“什么医生啊,留个电话都不行?”总之,站在对方的角度,在信任的基础上去理解各自的不易,达到无缝对接,这样才能释放正能量。(作者单位:吉林医药学院)
应予以理解何必相互苛求
牛江梅
我曾经身为一名患者,也做过患者家属,在这里想解释一下患方想要电话号码的心情:当我们听从医生的处方回家治疗时,唯恐出现那种不知该如何应对又无法马上去医院的情况。遇到特殊情况,我们确实需要向医生咨询一下,其作用也就是以防万一或是心理安慰,没有紧急情况根本用不到。
作为一名行业内人士,我也理解医生:医生诊病是要见病人的,望、闻、问、切一样也不能少。电话沟通不能给出正确的诊断,极易误诊。而且医生在上班时精神高度集中,下班后需要很好地休整,才能持续为患者服务。特别是大医院的医生,担负着繁重的诊疗、教学和科研任务,实在疲于应付患者的电话咨询,患方应予以理解,不应苛求。
即便如此,医生也应认识到,患者提出留电话的要求,其实是对医生的信任和尊重,是渴望得到就诊后的帮助。如果医生能满足患者的要求,会得到患者的赞誉,并拉近医患间的关系;如果满足不了,理应耐心解释,仔细说明原因,以得到患者的谅解。这既是医生与患者沟通的艺术,也是人文关怀的体现。由此可见,简单地把患者的要求说成是无理取闹,必定会失去患者的理解和支持,甚至造成更大范围的误解和伤害。
也许,患者需要留存医生电话这样的问题,可以在医院层面得到解决。医院可以根据患者提出的要求,实行全科医生值班制度。当有患者打电话咨询时,可根据具体情况给予即刻答复、提出诊疗建议等。目前,社区等基层医疗机构已普遍实施了慢性病管理、建立家庭病床、配置家庭医生等举措,并将医生的手机号交给患者,做到随找随到;国内一些中小医院也向群众公布了手机号,有的还承诺可以上门服务。(作者单位:河南省焦作市疾控中心)
让争论止于此,让医患近一点
魏忠涛
不论是医生眼中的“奇葩”患者,还是患者眼中的“奇葩”医生,说到底,都是在把医学冷漠化,让医患敌对化。
给不给电话号码,只是一种现象,其背后折射的核心问题是医患间的猜疑和隔阂。给或不给,医生的做法都没有绝对的错;要或不要,患方的诉求也并非完全是无理取闹。
作为一名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我在2004年参加过危机干预课程的培训。转眼10来年过去,我现在还清楚地记得当时的主讲老师汪海燕的一席话:“一个人在最绝望的时候,要是想起了你,给你打了个电话,就是对你最大的信任。”或许,这个电话的接通,会挽救一个生命。而汪海燕的电话,多年来一直都是24小时开机。
当医生这么多年,我也给很多患者留过电话,至今还没有接到过刻意骚扰的电话。即便晚上八九时过了还有患者咨询,首先听到的一句话是:“魏医生,对不起!这么晚打扰您了!”实际上,这个时间对现代人来说并不算晚。而患者,首先表达的是歉意和不安。
其实,作为面对疾病这个共同敌人的同盟军,医患间不应有过多的猜疑和隔阂。我们应该想到,猜疑和隔阂的背后,是医患之间沟通的不贴心,或是医患成为对方的“假想敌”。
将心比心,没有哪位医生不想治好自己的病人,也没有哪位病人无缘无故会怨恨医生。发生在微博上的“医患战争”,各执一词,互不相让,结果只能是两败俱伤。这场战争没有赢家,最终会使医患关系雪上加霜。所以,医患关系不该这样被“妖魔化”。无论是医生对患者,还是患者对医生,都应该多一些人文关怀。因为,关爱是相互的。而且,爱的力量可以汇集并传递。
让争论止于此,让医患近一点。(作者单位: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普爱医院)
(责任编辑:秋彤)
2024-10-27
2024-10-24
2024-10-23
2024-10-19
2024-10-18
2024-10-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