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众健康之窗
健康科普
当前位置:首页 > 健康科普
识别巴豆真伪 伪品为毛果巴豆

来源:中国中医药报 时间:2013-11-22 10:26:11 热度:908

  巴豆又称江子、巴米,为大戟科植物巴豆的种子,每年8、9月份果实成熟时采收,晒干后,除去果壳,收集种子,晒干即可入药。其性热,味辛,有毒。入药多经过炮制,或取仁,或制霜。把巴豆用黏稠的米汤浸拌,置日光下曝晒或烘裂,搓去皮簸净即为巴豆仁;取净仁碾碎,用多层吸油纸包裹,加热微炕,压榨去油,每隔两天压榨和换纸,连续六、七次至油尽为度,碾细过筛即为巴豆霜。
  巴豆入胃、大肠经,具有泻寒积、通关窍、逐痰、行水、杀虫的功效,用于治疗冷积凝滞、胸腹胀满急痛、血瘕、痰癖、水肿等症,外用治喉风、喉痹、恶疮疥癣等症。市场上有以同科植物毛果巴豆的干燥果实冒充巴豆,使用时注意鉴别。
  真品巴豆
  干燥种子呈椭圆形或卵形,略扁,长约1~1.5厘米,直径约6~9毫米,厚约4~7毫米,表面灰棕色至棕色,平滑而少光泽;种阜在种脐的一端,为一细小突起,易脱落;合点在另一端,合点和种阜之间有种脊,为一略隆起的纵棱线;横断面略呈方形,种皮薄而坚脆,剥去后可见种仁,外包膜状银白色的外胚乳;内胚乳肥厚,淡黄色,油质,中央有菲薄的子叶2枚,胚根细小,朝向种阜的一端;闻之气无,口尝味微涩,而后有持久的辛辣感。
  伪品毛果巴豆
  干燥的果实多己开裂,果皮呈淡棕黄色,稍弯曲;种子呈椭圆形,具四棱,长0.6~0.8厘米,宽0.5厘米,厚0.3~0.4厘米,个头比真品小,棕褐色,种子两侧略具棱,背腹较隆起;断面略呈菱形,胚乳丰富,中央具子叶2枚,菲薄;闻之亦气微,但口尝味微苦,稍有点辛辣味。
  现代药理研究表明,巴豆油是最剧烈的泻药,口服半滴至1滴即能产生口腔及胃黏膜的烧灼感及呕吐;外用巴豆油对皮肤有很强的刺激作用,引起发红,严重的可发展为脓疱甚至坏死;巴豆还有杀灭钉螺的作用,而伪品毛果巴豆不具备上述功效和毒理作用,故不可代替巴豆使用。
  使巴豆应在医生指导下使用,如不慎中毒,会产生剧烈的腹痛、水泻或黏液血便,脉搏快而弱,血压下降,面色青紫,甚至出现休克。出现轻微中毒,可用大豆一升煮汁饮用;或捣烂芭蕉叶榨汁饮服。如中毒较重应立即送往医院,采取洗胃、静脉滴注、吸氧等措施急救。(韩德承)

(责任编辑:秋彤)

相关文章
相关评论

您是不是忘了说点什么?

0 条评论
最新新闻

殷大奎

于智敏

于福年

俞梦孙

张维波

杨 泽

于树玉

万承奎

陶国枢

产业园地
网站介绍 | 加盟合作 | 免责声明 | 法律顾问 | 广告服务 | 网上投稿
Copyriht 2011 by www.jkchina.org. all rights reserved 大众健康之窗网站版权所有
中国老年保健协会支持协办:中国老年保健协会养老健康科技创新分会
投稿邮箱:zgjkzc@sina.com QQ:492974624
京公网安备:11010502050669京公网安备:11010502050669 工业和信息化部 备案/许可证编号为: 京ICP备09047049号-1 站点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