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众健康之窗
医院在线
当前位置:首页 > 医院在线
儿童医院有个“B超神探”

来源:生命时报 时间:2013-10-18 14:03:56 热度:1004

    他决心不让一个孩子在自己手里漏诊、误诊,要对每个孩子的一生负责,却只能一次又一次地对爱人说“对不起”

本报记者 李洋

  在众多千里迢迢带孩子来北京看病的家长中间,口口相传着一个品牌,那就是“贾立群牌B超”。做完B超,常有家长指着B超机问:“这是贾立群牌的吗?”北京儿童医院超声科主任贾立群笑着说:“这台机器加上我就可以叫‘贾立群牌B超’了。”家长恍然大悟:原来“贾立群”不是B超机的牌子,而是眼前这位质朴憨厚的B超医生的名字。
  这个误会让贾立群感到了温暖和信任,也是对他做人做成品牌的一种回报。在北京儿童医院工作30多年来,大家都知道,他就是那个不吃中午饭的医生,他说“等着看病的孩子太多,我去吃饭,不合适”;怀抱着“不能让一个孩子漏诊、误诊”的梦想,他接诊10万名患儿,练就了一副“火眼金睛”,B超结果十分精确,被同事称为“B超神探”;为防止家长给他塞红包,避免推来搡去的苦恼,他把白大褂的口袋缝上了,被唤作“口袋医生”。可是,谈及扑面而来的各种评价、荣誉,贾立群的态度却朴实而简单,他说,我给孩子看好病就行。
  “我最大的人生追求,就是能尽好医生的本分,不让一个孩子在自己的手里漏诊、误诊。”
  在成为一名医生之前,贾立群的梦想是当一名无线电工程师。1974年,他却被推荐上了医学院。那时的他相信,只要努力付出,干什么都能干出名堂来。也就是从那时起,他的梦想变成了当一名好医生。
  在学校,他成了每天学习到最晚的人之一。为了学好解剖,他把人的头颅骨借到宿舍,抱着它反复琢磨。不知什么时候睡着了,一睁眼,吓一大跳,自己竟然和头颅骨躺在一个枕头上。
  毕业分配时,学儿科的他却被分到了很多人不愿意去的放射科。“说心里话,那时我也有过顾虑,在这儿,我能干出什么来呢?”贾立群说。带他实习的老师对他说:“你可别小瞧放射科大夫,本事大,本事小,全凭一双眼。练出来了,病人得福;练不出来,病人也就跟着你一块遭殃。”当时,贾立群就想,一定要练出一双火眼金睛,一定不能因为我的疏漏,耽误了病人。
  就这样,贾立群在北京儿童医院的B超机前一干就是30多年。“虽然我手里拿的只是一个小小的探头,但我心中的梦想很大,那就是不能让一个孩子在我的手里漏诊、误诊。”为实现这个梦想,他经常利用休息时间到手术室看手术,把手术中切下来的标本拍成照片,晚上回到家对照B超图像仔细地研究。每一次研究,都会让他的眼光更准确一些,让他离梦想更近一些。
  时间让贾立群的技术达到了炉火纯青的地步。30多年来,他检查过的患儿达30多万人次,确诊疑难病患儿7万多名,挽救了2000多名急重症患儿的生命。由于他的B超诊断,总和外科医生在手术中见到的完全一致,外科医生送给他一个绰号,叫“B超神探”;而写在疑难病患儿B超申请单上的那行字“请贾立群主任做B超”,在患儿家长的口口相传中,演变成了“贾立群牌B超”,树在了患儿和家长的心里,成为无数患儿家庭对孩子平安健康的希望。
  “每一个孩子都是一个家、几个家、一个大家族的希望,我们要对手术一线的同事们负责,更要对孩子们的一生负责。”
  1991年春天的一个深夜,北京儿童医院急诊室接诊了一个遭遇车祸的患儿。患儿腹部受到严重撞击,拍了X光片,但看不清腹内到底伤在哪里。值班大夫突然想起贾立群就住在医院附近,便派人跑到贾立群家,把他从睡梦中叫了起来:“贾大夫,有个车祸急诊,能不能用B超给看看?”贾立群二话没说,马上赶到了医院。
  那时候,贾立群还是B超战线的一名新兵。通过B超探头,他看到孩子是肝脏破裂,腹内大出血,生命处在极其危险之中。他马上告知外科值班主任,外科主任马上安排了手术。这一夜,贾立群没有回家,而是和外科医生们一起上了手术台。孩子的右腹部被切开了,他看到,孩子肝脏裂口的尺寸和出血量,和自己通过B超做出的诊断结果完全吻合。
  贾立群好高兴啊!他高兴的是自己刚开始搞B超,就能为临床提供关键性的帮助了。外科医生们也很高兴,经过手术,孩子已经转危为安。值班大夫对贾立群说:“贾大夫,这次你可解决大问题了!以后晚上急诊再遇到这种情况,你要都能来,就好了!”贾立群说:“没问题。只要我在北京,24小时随叫随到!”
  男儿一诺值千金。从此,贾立群就成了一个“全天候”的B超医生,至今已经22年。
  随着贾立群B超医术的精进,临床医生对贾立群的信任度也越来越高。几乎每夜都有急诊叫他,最多的一夜,他被叫了19次。第二天早上他到B超室上正常班,同事发现他好像哪里有点儿不对劲,再细看,原来他一只脚穿的新鞋,另一只脚穿的旧鞋——这晚,直到早上近7点他才回家躺下,只睡了半个多小时,就被上班的闹钟叫醒,匆忙间,根本没意识到穿的不是一双鞋。
  医院要给贾立群记夜班,按照规定发给他加班费,他谢绝了。他说:“我不要加班费,要不然,有人会认为我是为了钱才24小时随叫随到。”
  被许多孩子和家长都喜欢的贾立群,还有一颗柔软的心。
  18年前一个冬天的深夜,一个年轻的父亲抱着一个出生20多天的婴儿来做B超。从家里赶来的贾立群拿起耦合剂的瓶子刚要往孩子身上挤,那位父亲说:“您能不能先把它挤在我手上,我给孩子捂一会儿。”他显得很不好意思,因为这会耽误贾立群的时间。
  贾立群微微一笑,这笑容宽解了年轻父亲的心。他把耦合剂挤到患儿父亲的手心里,等到耦合剂被患儿父亲的体温捂热,贾立群才开始对患儿开始检查。
  这位父亲对儿子的爱,让贾立群想到了所有来做B超的孩子。从此在冬天,他给患儿做检查前,都先把耦合剂挤在自己手心里捂热,再涂抹到患儿身上。这个小小的举动,感动过无数患儿家长。再后来,每到冬天,北京儿童医院B超室的暖器上,总会放着一排排耦合剂瓶。
  “今天我要对爱人说的,还是那句话:‘对不起!’”
  有人说,贾立群是“问一百个人,一百个人都说好”的真正的好人。可是,在他心里,却有着对妻儿深深的愧疚。
  在北京儿童医院附近,有一栋上世纪80年代盖的塔楼。贾立群一家三口就住在这栋楼里一套40多平方米的单元房里。在商品房市场蓬勃发展的年代,医院许多人都买了新房、大房。贾立群没买。一个重要原因就是:他怕住远了,医院找他时不能及时赶到。
  有一次,一个小孩做肾脏穿刺,孩子特别胖,还不停地哭,图像看不清晰。贾立群一边哄着孩子,一边拿探头引导着肾内科医生小心地进针。不知不觉间,两个多小时过去了,窗外下起了瓢泼大雨。最后穿刺成功,他放下探头才突然想起来,7岁的儿子放学后还在汽车站等着他去接呢。他急得一路跑到车站,看见儿子孤零零地站在大雨里,浑身都浇透了,连书包里都灌满了水。一看到贾立群,儿子就哭了。贾立群抱起冻得直打哆嗦的儿子,眼泪止不住地流了下来。
  每天晚上,贾立群的妻子,一所教师进修学校的老师,总要等他回家吃晚饭。可常常等到饭菜都凉了,人还没回来。这让妻子的心有些疼。为了多检查几个患儿,贾立群中午一般不吃饭,已经许多年了。有时太饿了,到下午四五点患儿少些的时候,他会泡一碗方便面,或从B超室休息间的冰箱里找个馒头、花卷随便吃一口。因此,晚饭对贾立群来说,就特别重要。可他常常因为加班或会诊,晚饭也不能按时吃。
  贾立群是一个典型的“中国式普通男人”:上有老,下有小,在人生的青年和中年,背负着事业和家庭的双重担子。在很多年里,他们的家庭经济条件并不宽裕。可就是在最需要钱的关口,比如老人生病儿子上学,贾立群也没有收过患者一分钱红包。有一次,由于反复地塞来挡去,贾立群白大褂下部的两个兜都被患儿家长扯破了。此后,贾立群索性把白大褂下部的两个兜口给缝死了。再塞钱的家长发现怎么也塞不进去,贾立群笑着说:“兜缝着呢!您把钱用在给孩子看病上吧!”
  面对丈夫在家庭中的“失职”,贾立群的妻子并没有真正地怨恨过。她理解丈夫的梦想和丈夫为梦想所付出的一切。她只是一直在希望,一直在等待。等丈夫回家吃饭,等丈夫能和自己一起去超市买米面油盐,等丈夫帮自己料理料理家务,等丈夫不忙时和自己聊聊天……可是贾立群一直在忙。他没有法定的上下班时间,没有节假日。白天,他不是在医院的B超室,就是在病房、手术室。晚上他查资料,研究病例,学习国际最前沿的超声发展成果。在医院,他对患儿和患儿家长不停地说话,回到家,和家人就没有力气说话了。当他在22年前,向医院的临床科室做出那个“只要我在北京,24小时随叫随到”的承诺以后,就连夜里的睡眠都不属于他了。
  可是,贾立群却不敢对妻子承诺什么。他说,“承诺了,怕做不到”。
  妻子也有一个梦想,一个非常非常微小的梦想,就是丈夫能陪自己玩两天,哪怕是在北京郊区。可这个梦想,还没能实现。贾立群唯一能说的,还是那句“对不起”。▲

(责任编辑:秋彤)

相关文章
相关评论

您是不是忘了说点什么?

0 条评论
最新新闻

殷大奎

于智敏

于福年

俞梦孙

张维波

杨 泽

于树玉

万承奎

陶国枢

产业园地
网站介绍 | 加盟合作 | 免责声明 | 法律顾问 | 广告服务 | 网上投稿
Copyriht 2011 by www.jkchina.org. all rights reserved 大众健康之窗网站版权所有
中国老年保健协会支持协办:中国老年保健协会养老健康科技创新分会、中国老年保健协会银发经济办公室
投稿邮箱:zgjkzc@sina.com
京公网安备:11010502050669京公网安备:11010502050669 工业和信息化部 备案/许可证编号为: 京ICP备09047049号-1 站点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