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众健康之窗
健康科普
当前位置:首页 > 健康科普
专家呼声:中美专家联手支招降“三高”

来源:生命时报 时间:2013-10-18 13:43:58 热度:645

本报记者 尹若雪

  10月10日至13日,第二十四届长城国际心脏病学会议(长城会)在京召开。在这个覆盖亚太、面向世界的万人盛会上,如何遏制心血管疾病的持续上升态势,减轻这类疾病对全社会的负担,成为讨论焦点。在此,来自中美两国的心脏病权威专家进行了深度对话,为中国“三高”防治出谋划策。
 
  西德尼·史密斯,美国北卡罗来纳大学教堂山分校心脏病学教授,曾任美国心脏协会主席、世界心脏联盟主席
  西德尼·史密斯
  公众做好“三减少”
  目前,在世界范围内,心血管病已成为非传染性疾病的最大诱因。每3个因慢性病死亡的患者中,就有一个是心血管病患者。
  这种现象在发展中国家更为常见,在亚洲的大部分地区,脑卒中和心脏病是威胁生命的主要杀手。仅在中国,每年死于此类疾病的患者就超过了350万人。更加可怕的是,美国人群中患上心血管疾病的年龄多数在60岁以上,而在发展中国家,患病人群却日趋年轻化。
  心血管疾病的可怕之处在于它可以在任何一种情况下发生,不论性别、年龄,任何不良生活方式都可能增加它的发病风险。在全球因冠心病和脑卒中造成的早亡病例中,有高达80%的人其实是可预防的。世界心脏联盟已经在全球范围内发起计划,到2025年将心血管病导致的过早死亡率减少25%。中国,是首批加入该计划的亚洲国家之一。
  在中国要实现这个目标,要从每个人自身做起。一方面要坚决戒烟,中国60%~70%的男性有吸烟史,这就要求建立更加严厉的控烟管理措施,让他们不再吸烟。另一方面,在全社会范围内推广“三个减少”。第一,减少10%的酒精摄入。中国是饮酒大国,饮酒过量引起的相关疾病数量正在逐年走高。第二,减少10%的体育锻炼不足现象。因缺乏运动导致的肥胖人群,正迈入糖尿病的“后备军”,并增加患心血管疾病的风险。第三,减少30%的盐过量摄取。因钠盐食用过多引起的高血压患者,仍在不断增长。
  对于已经患高血压的人来说,生活中一定要更加严格地控制血压,进一步降低血脂、学会平衡健康膳食等。一旦出现血压波动、胸痛、胸闷等紧急情况,要知道如何采取初步救治,减少致残率和死亡率。▲
  
  胡大一,北京大学人民医院心血管疾病研究所所长,世界心脏联盟理事长、第二十四届长城国际心脏病学会议暨亚太心脏大会2013主席
  胡大一
  医生要开“五处方”
  中国的公众健康,必须从医生做起。医生首先要改变理念、行动,甚至医疗行为,做健康生活行为的模范,发挥示范效果。
  一个合格的心脏科医生,应当学会给患者开五个处方。第一是药物处方。这虽然是医生最擅长的,但很多时候并没有完全开好,导致患者出院后停药率极高。因此,医生有义务让患者了解,保健品不能代替药物、不要停药、不要随便减量等基础知识。
  第二是运动处方。医生要告诉不同的患者,根据心功能的差异,应该从事什么类型、什么数量的运动,并细化到运动频率、运动时间等,像个体化开药一样,有剂量处方。
  第三是营养处方。营养处方同样需要个性化。有的患者过瘦,有的过胖,不同地区有不同的饮食习惯……医生必须因人而异,全面考虑上面的问题。
  第四是心理处方。不少专科医生没有接受心理方面的常识性培训,在治疗时也往往忽略了患者的焦虑、恐惧等情绪状况。不妨关注以下三点:胸痛、胸闷、气短等症状已经不能用心血管的器质性病变来解释,患者出现明显的兴趣减退,睡眠问题。如果符合两条,就要高度怀疑有心理问题。
  第五是戒烟处方。1910年到1950年,美国人从每天吸10支烟减少到1支;而1950年到1990年,中国人却从每天吸1支烟增加到10支。因此,我们应该借鉴国外经验,把预防做得更早一些。另外,中国一半的男医生吸烟,30%的心血管男医生吸烟。因此,要从医生抓起,医务人员先戒了烟,整个人群才有希望。▲

(责任编辑:秋彤)

相关文章
相关评论

您是不是忘了说点什么?

0 条评论
最新新闻

殷大奎

于智敏

于福年

俞梦孙

张维波

杨 泽

于树玉

万承奎

陶国枢

产业园地
网站介绍 | 加盟合作 | 免责声明 | 法律顾问 | 广告服务 | 网上投稿
Copyriht 2011 by www.jkchina.org. all rights reserved 大众健康之窗网站版权所有
中国老年保健协会支持协办:中国老年保健协会养老健康科技创新分会、中国老年保健协会银发经济办公室
投稿邮箱:zgjkzc@sina.com
京公网安备:11010502050669京公网安备:11010502050669 工业和信息化部 备案/许可证编号为: 京ICP备09047049号-1 站点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