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健康报 时间:2013-10-10 14:24:34 热度:1122
□孙 梦□
“约好时间,到医院很快就能看上病。”相信这是去大医院看病遭遇“难”和“烦”的人们的共同愿望。预约诊疗推行至今已近4年,作为医院服务流程改造中的一个移风易俗式的进步,在卫生行政部门强力推动下,它确实在一定程度上改善了老百姓的就医感受。事实上,4年的实践已经让业界认识到,预约诊疗不同于传统意义上的医疗服务,而是广义的健康服务业的内容之一,其发展不能仅靠医院单打独斗,而需要社会力量的参与。其中很重要的一点是,拆除社会力量进入该领域的藩篱,从政策上给予大力支持。
拓展健康服务业,需要解放思想,转变观念。推行预约诊疗这样的服务,仅靠强调公益责任,为医院“加码”远远不够。在预约挂号起始阶段,医院单凭一己之力提供服务,出现了院方积极性不高、患者抱怨颇多、实际效果不佳的现象。大量的实践证明:把预约诊疗业务向市场开放,让专业的人做专业的事,才能以最低的社会成本将这一工作做得更好。
然而,社会资本进入预约诊疗服务市场后如何持续发展,一直遭遇隐性障碍。预约挂号电话值守,网站建设和维护,在专家停诊时及时通知,提供后续的打印票号、导医导诊服务……这都需要耗费大量人力物力。然而,这些消耗却都是得不到补偿的。这样的困境对业界并不陌生,因为补偿不足一直是困扰健康服务业发展,使社会资本犹疑不前的一个重要原因。
事实上,对于民众来说,预约诊疗确实要比排队挂号更方便,节省了时间、体力和精力。但是,服务是有价值的,既然向市场开放大门,就理应遵循市场规律让服务的消耗得到合理补偿,这样才能让第三方机构有更大的动力去提高专业水平和服务品质。
当然,人们对健康服务市场“一放就乱”的忧虑也不无道理。第三方参与预约诊疗,收费是否会把握不住“合理”的度,变得随行就市水涨船高?出于对专家号源的争夺,是否会把诸多三甲医院“捆绑”成利益共同体?一些号贩子是否会打着第三方名号,更加明目张胆地“集团化”作业?一些相关服务在提供过程中,会不会造成患者个人隐私泄露?服务标准该如何制定?出现问题会不会投诉无门?
要解决公众的疑虑,单靠市场的自律显然是不够的,这就需要医院和政府部门承担起相应的责任。政府部门应承担起游戏规则制定和服务监管的职能,例如设定并适时调整收费标准,设立市场进入准则,订立服务规范,受理服务纠纷投诉等。同时,政府应鼓励公众发挥社会监督的作用,使监督无处不在,让健康服务这个新兴市场在成长过程中不至于“跑偏”。
要解决公众疑虑,还需要医疗机构承担应有的责任,而不是将这类服务外包后便撒手不管。因为健康服务不管以何种形式推进,与哪种机构合作,医院都应该作为参与的重要一方,努力发现患者的需求,积极引入社会力量共同满足需求;通过对服务提供商的选择,让患者得到品质更好的服务;通过对服务的监督,力保患者权益不受损害。
医疗服务是一个复杂的、连续的过程,其间有医疗技术改进的问题,也有服务品质提升的问题。而后者为健康服务业的发展提供了广阔的空间。日前,国务院总理李克强主持召开国务院常务会议,研究部署促进健康服务业发展,明确促发展的重点在增加供给,核心是确保质量,关键要靠改革创新,鼓励社会力量成为健康服务业的“劲旅”。这样的决策已经从宏观政策层面为健康服务业的发展提供了保障。接下来要做的,就是选择路径,构建规则,引领市场健康发展。先行一步的预约诊疗引进社会化服务的实践可以为此提供一些思路,其实践面临的待解难题,也将启发我们持续思考,不断探索。
(责任编辑:秋彤)
2025-04-20
2025-04-20
2025-04-20
2025-04-19
2025-04-19
2025-04-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