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众健康之窗
企业风采
当前位置:首页 > 产业园地 > 企业风采
绿叶制药骨子里的国际化梦想

来源:健康报 时间:2013-10-08 15:26:48 热度:1409

本报记者 薛 原

    绿叶制药的第一个微球制剂于2012年底在美国正式开展注册临床研究。图为2011年9月,注册团队向美国FDA提交临床试验申请时,在FDA门前的合影。春 娜摄

  近几年,国际化在中国的医药产业中常被提起,但不同企业对“国际化”的定义并不相同。绿叶制药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刘殿波认为,制药企业的国际化首先要有世界水平的创新产品,和放眼于国际市场的战略设计。绿叶制药引进的“海归”不多,与跨国企业的合作刚刚起步,但是国际化的理念已经渗透进血液。
  创业历程
  创新药得扛住国际标准
  8月底,刚刚出差回到烟台的刘殿波又匆匆赶到北京,同时公司的主要领导、各领域研发负责人也从各地汇集。实际上,这仅仅是一场关于血脂康进军美国的3期临床试验专家论证会,从这件事可以看出,国际化在绿叶人心中的分量。
  创新才有了今天的绿叶
  1994年,绿叶制药建立之初,与几乎所有的国内制药企业一样以仿制药为生。只不过那时赶上了中国医药行业蓬勃发展的时期,大多数企业都如温水青蛙,享受着行业增长带来的巨大红利。
  刘殿波是较早醒悟的那批人之一。仿制其实摆脱不了依赖,民族企业要自强就得有别人做不出来的东西。从那时起,研发拥有专利,或者掌握具有技术壁垒的产品就成了刘殿波心中的梦想。
  1998年,绿叶成立了国内企业中为数不多的研发中心,从事新制剂和天然药物的研发。“新制剂是对在临床使用已经非常成熟的药品进行改造,风险和投入都会比研发新药小很多,而天然药物的开发可以借鉴传统医学的优势,都是跨国企业非重点关注的领域。”刘殿波的眼光没有局限在国内市场,在欧美主流市场上,与跨国企业从差异化到面对面竞争,这是绿叶该走的路。
  明确了方向,绿叶之后的路坚定了许多。2002年与烟台大学合作成立药学院;2007年并购南京思科和北大维信;2010年,被国家科技部批准筹建“长效和靶向制剂国家重点实验室”……围绕着公司的核心目标和核心领域,绿叶走得很扎实。前几年,国内一些企业凭借原料药已经率先敲开了欧美市场的大门,并且取得了不错的业绩,成功带动了国内市场的销售。面对这些,刘殿波很坚定:“我们不会做仿制药和原料药到国际市场销售。”没有真正的药品进入美国市场,他的心结还没有解开。
  目前,绿叶的多个品种在美国FDA攻关,其中血脂康已经完成了2期临床试验,多个微球技术创新产品已先后向美国FDA提交临床试验申请,其中用于治疗帕金森症等疾病的两个微球注射剂产品已经在美国进行1期临床研究。
  国际化不是刻意而为
  作为拥有最多制剂产品在美国FDA进行临床试验的国内制药企业,刘殿波常被问到为什么会选择国际化。这个问题其实挺难,因为对绿叶来说,国际化的道路是水到渠成。
  绿叶要做的新药一定是大药!所谓大药是指,效果和安全性上能经得住美国FDA的考验,而且在欧美也有市场空间,并在某个治疗领域处于领先的药品。所以,在研发立项的阶段,绿叶就花重金聘请国际权威的咨询机构对项目的前景和可行性进行预测,甚至包括将来营销策略和合作伙伴的选择。为了在国际的科研机构找项目,绿叶成立了国际研发拓展团队,直接面向麻省理工、哈佛、斯坦福等世界名校,将有潜力的成果引入绿叶的研发系统。
  “在这样的研发流程里出来的新药,进入欧美市场是没有系统障碍的,只是进程的问题。所以这是天然的国际化产品,而不是将中国的东西硬塞给美国,请他们接受。”一位业内人士这样评价。
  制药企业国际化最大的障碍是能不能下决心。刘殿波解决这个问题只说了4个字:“做就行了。”
  培养人才首先要服水土
  刘殿波认为,在绿叶致力于国际化的过程中,最大的收获是锻炼了一支队伍。
  在我们的国际项目团队中,除了引进个别有国际背景的人才,基本上都是土生土长的硕士或博士。在此之前,他们并没有在国外或外国公司学习和研究的经历。 “他们在与美国FDA反复沟通的过程中,熟悉了美国的研发流程和体系,锻炼了团队合作和与CRO合作进行临床研究的能力。某种程度上他们已经成为了国际化的人才。”刘殿波认为,绿叶拓展国际业务并不一定要引进大量的外国人或“海归”,他们没有与公司一起经历、一起成长的经验,会水土不服。
  “我们有海外人才的吸引机制,但是人才更关键的在于培养,在我们的战略引导下,既适应于企业的国际化需求,又了解绿叶文化的人才自然会涌现出来。”刘殿波说。
  记者手记
  现在的绿叶很淡定
  最近,记者采访了一位跨国企业在华研发中心的总裁,问及中国的新药研发缺什么,他说缺少经历,这是空降多少科研人才都无法弥补的。和其他有志于创新的国内企业相比,绿叶拥有更多的研发经历,所以他们很淡定。
  根据跨国企业公布的数据,现在研发一种新药的时间已经延长到了15年,花费大约15亿美元。15年时间对决策者是一个考验,面对未知的研发前景,是否还要继续投入的决心会被反复动摇。这样的心路历程刘殿波和他的团队都经历过,虽然为提升研发效率,绿叶做了一些系统性的工作,但一种真正新药的产生急不得。所以,绿叶的研发战略已经延长到了2030年,给研究者充足的时间,这体现魄力,更体现实力。
  现在,绿叶的研发体系已经建立起来,整个研发链条进入了良性循环。绿叶在不同的研发阶段都有产品,有的即将获批上市,有的正在做临床试验,颇具前景的全人源化抗体药物研发已经立项,并看到了好的苗头。同时,科技园中多个研发平台高速运转,一批人马还在国际的科研机构中物色好项目。
  有了好的项目,钱的问题迎刃而解。新药在销售中毛利率肯定会高于仿制药,收益可以“反哺”研发,而且很多风投资金已经瞄上绿叶的在研项目。在国际化方面,多个产品已经在蹚路,成功的药多了就会成就一条成熟平坦的路。这样的绿叶等得起,也投得起。
  绿叶现在的淡定源于执着和坚定。这条路可以复制,但需要一批同样执着而坚定的人。

(责任编辑:秋彤)

相关文章
相关评论

您是不是忘了说点什么?

0 条评论
最新新闻

殷大奎

于智敏

于福年

俞梦孙

张维波

杨 泽

于树玉

万承奎

陶国枢

产业园地
网站介绍 | 加盟合作 | 免责声明 | 法律顾问 | 广告服务 | 网上投稿
Copyriht 2011 by www.jkchina.org. all rights reserved 大众健康之窗网站版权所有
中国老年保健协会支持协办:中国老年保健协会养老健康科技创新分会
投稿邮箱:zgjkzc@sina.com QQ:492974624
京公网安备:11010502050669京公网安备:11010502050669 工业和信息化部 备案/许可证编号为: 京ICP备09047049号-1 站点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