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健康报 时间:2013-09-27 17:06:29 热度:1280
本报记者 胡德荣
造口师蔡蕴敏
8月28日,蔡蕴敏同志先进事迹报告会在上海图书馆报告厅隆重举行,上海市妇联特授予她“上海市三八红旗手”称号。
蔡蕴敏今年43岁,是上海远郊金山医院换药室的一名造口师,也是上海仍在临床一线从事造口护理工作的7名全职国际造口师之一。
报告会上,小雪的父亲侯立新说起了女儿的故事。
小雪刚上大二就查出了不治之症——腹膜假性黏液瘤。由于伤口久治不愈,病情持续恶化。几次换药,让蔡蕴敏记住了这个不幸的女孩。考虑到小雪的身体状况,蔡蕴敏主动请缨为她上门服务。之后的11个月,她共上门为小雪服务了84次。最终,这个原本绝望厌世的少女带着尊严和微笑坦然离开。
离开前,小雪给蔡蕴敏留下了一封信。信中写道:“谢谢你,蔡老师!在我经历无边灰暗的时候,你来到我的身边。我身体上不断冒出的一个个伤口窦道,淌着脓水,发着恶臭,连我自己都无比厌恶自己,而你没有!我一直记得你弓着背、弯着腰,仔细为我换药时的样子,那么专注。尽管当时的我依然倔强或冷漠,但我心里明白你的好,感谢你给我的爱。”
不能因为一根鱼刺截掉一只手
从蔡蕴敏的同事口中,很多感人的故事一再被提及。
一天,一位腰侧患压疮的失智老人被送进了换药室。当蔡蕴敏打开老人的伤口时,一股令人窒息的恶臭迅速弥漫开来,连走廊里的病患都躲避不及。更可怕的是,老人的伤口上密密麻麻布满了蛆虫,都还在蠕动。这让换药室刚来的年轻护士吓了一跳,手中的药瓶都掉到了地上。蔡蕴敏镇静地戴上口罩,取出镊子,尽可能贴近老人的伤口,小心翼翼地开始清理蛆虫。1条、2条、3条……她一共捉出了66条蛆虫。
64岁的姚奶奶患糖尿病多年,一天她洗鱼时,左手拇指不慎被鱼刺割伤。这个小伤口久难愈合,甚至从手指感染发展到整个手臂,姚奶奶到上海一家大医院前后接受了3次排脓引流。最终,医生建议她截去整个手掌。姚奶奶的儿子不愿意母亲截肢,带着她四处求医,最后慕名找到了蔡蕴敏。因为一根鱼刺要截掉一只手?蔡蕴敏不服输的劲头又被激发了出来。之后整整5个月的时间,蔡蕴敏和她的团队齐心协力,反复改善治疗方案,最终帮姚奶奶保住了手掌。
金山医院主管护师蔡建萍在报告会上回忆起这样一件事。旅居国外的秦老先生患了男性少见的乳腺癌,手术创面久治不愈。他跑了国内外许多大医院,最后点名要蔡蕴敏接诊。蔡蕴敏揭开纱布,见伤口处理得很干净,却有恶臭扑鼻而来。她急忙拿下口罩,把鼻子凑近伤口仔细闻着。经检查,她判断异样恶臭的根源是伤口深处的皮脂腺囊肿。“我要再开一个口子,把里面的脓水和污物彻底清除干净。”蔡蕴敏提出了自己的意见。秦老先生早已被她感动,连声说:“我同意!成功了,是我的福气。失败了,我也绝不会有一句怨言。”经过两个多小时的精心处理,终于彻底清除了老先生的病灶,伤口很快痊愈。”
同事和病患的讲述让蔡蕴敏感慨万分。她说:“医者,是一份行走在良心上的职业。我感悟到了生命的可贵,更感悟到了责任的重大。有人说要感谢我,其实我要感谢我的病人。没有病人给我机会,我不会走到今天。病人的信任,是对我最大的鼓励。既然选择了这一行,我就要无怨无悔地做好它、热爱它。”
有能力帮到这些病人该多好
1987年,17岁的蔡蕴敏从上海金山卫校毕业,来到复旦大学附属金山医院换药室工作。看到那些饱受难愈伤口痛苦折磨的病人,蔡蕴敏感到很心痛。那时她就想,如果有能力帮到这些病人该多好!
2007年,金山医院选派蔡蕴敏赴中美合作的杭州邵逸夫医院接受培训,系统学习造口、疑难伤口护理知识和技术。“去了后才知自己是‘井底之蛙’,”蔡蕴敏感叹道,“以前我还觉得自己的技术已经很好了。”3个月的学习让蔡蕴敏接触到很多先进的伤口护理知识。经造口老师举荐和单位选派,2008年3月,她又参加了上海首届国际造口师培训班。
上海首届国际造口师培训班由来自澳大利亚以及中国香港、台湾等地的著名专家授课,合格者将拿到世界通用的国际造口师资格证书。为保证质量,这个培训班首期只招收了12名学员,大多来自三级甲等大医院。作为上海郊区医院的一名护理人员,能有这样的学习机会,蔡蕴敏感到既荣幸又有压力。
“那是我最拼的一段学习时光。”由于授课全用英语,蔡蕴敏需要全程录音,下课后立即回宿舍翻字典,查找外文资料,整理课堂笔记。最终,蔡蕴敏正式获得专业资质,成为我国第一批通过国际造口师协会资格认证的国际造口治疗师。
在国外,造口师帮助那些造口患者过上了与正常人一样的生活,将他们的人工造口护理得干净、舒适,因而被患者喻为“玫瑰天使”。从此,上海远郊金山医院有了一名“玫瑰天使”。2010年5月12日,共有6位成员的“蔡蕴敏护理组”正式成立。作为这个团队的负责人,蔡蕴敏叮嘱大家:“我们护理的是伤口,温暖的是人心。”
(责任编辑:秋彤)
2025-04-10
2025-04-10
2025-03-27
2025-03-25
2025-03-23
2025-03-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