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健康报 时间:2013-09-22 10:17:21 热度:773
吴 江(市民)
“第一口奶”的背后 孙书杰绘
我国新生婴儿每年超过2000万,为确保孩子健康成长,国家在2011年出台《母乳代替品销售管理办法》。其中,明令禁止在医院向产妇推销、宣传奶粉产品。但为了抢占市场,不少奶粉企业不惜拿出巨资,贿赂医生和护士,在家长不知情的情况下,让医院给初生婴儿喂自家品牌的奶粉,让孩子产生对某个奶粉的依赖,达到长期牟利的目的。(9月16日《新华网》)
舌尖是有记忆的。对于婴儿来说,来到人世后的“第一口奶”,自然也会或多或少影响到其口味偏好。笔者作为一位5岁孩子的家长,对此有过切身的体会。仅仅因为孩子出生时在医院使用的奶粉,与事先准备的品牌不同,换奶粉阶段的不适应,近乎煎熬了一个星期之久,据说这还算是不挑嘴的娃。婴儿“第一口奶”的影响,由此可见一斑。
假如在“第一口奶”的选择过程中,仅仅是从医院的管理和安全方面考量,并不卷入商业因素,即便是医院选用的婴儿奶粉来自厂家的赞助,也无可厚非。然而,现实的情形却多少令人遗憾,当“第一口奶”已然成为一种商业推广的渠道,甚至成为各大知名乳企的公关重地,医院、医生,乃至护士都纷纷成为公关对象,所谓“禁止在医院向产妇推销、宣传奶粉产品”的规定,的确难免在利益公关面前形同虚设。即便没有公开的推销行为,商业链条对医院婴儿喂养环节的无孔不入,显然已是不争的事实。
既然“第一口奶”中暗含着可观而潜力巨大的商业推广价值与利益,而又缺乏必要的监督机制,指望医院方面主动去抗拒送上门来的利益,其实注定胜算不大。基于此,“第一口奶”之所以喝出“异味”,或许仍需从医疗体制中的积弊寻找病根。
(责任编辑:秋彤)
2025-04-20
2025-04-20
2025-04-20
2025-04-19
2025-04-19
2025-04-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