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众健康之窗
医院在线
当前位置:首页 > 医院在线
用一生陪患者走出沙漠

来源:生命时报 时间:2013-08-23 23:03:14 热度:918

北京佑安医院艾滋病防治专家徐莲芝接受本报专访

本报记者 李 洋

25年前的徐莲芝(右二),奋斗在艾滋病临床第一线。

  她身上有无数荣誉和光环。从医50多年来,一直致力于艾滋病防治事业,被誉为中国治疗艾滋病的首席医生;率先倡导成立了我国第一个关爱艾滋病患者的非政府组织——爱心家园,被广大艾滋病患者亲切地称呼为“徐妈妈”;曾被授予英国贝利·马丁奖,是我国获此殊荣的第三位医师;被前联合国秘书长安南的夫人赞赏为防治艾滋病的世界级功臣……
  然而,当你走近这位年近80的老人,和她面对面地交流一番就会发现,其实她也是一位普通的老人。善良、温和,喜欢画画,喜欢小工艺品。她给予爱,也渴望爱。她说,人活着不容易,能帮一把就帮一把,初衷就是这么简单。
  从年轻姑娘到耄耋老人,一干就是50多年
  8月15日上午9点半,北京佑安医院感染一科病房的医生办公室里,医护人员都在忙碌着。“病人现在什么症状?什么时候开始出现的?有没有腹泻?”在年轻的医护人员中间,一位清瘦的老医生详细地询问着病人的情况。她一头灰白短发,戴黑框眼镜,黑色的平底皮鞋已经磨出了毛边。白色大褂从腰间往后一扎,瘦小的身躯就被整个包裹在里面。“我们要仔细观察病人的特点,想办法多鼓励。这个孩子还年轻,才30出头,还有希望。也许病友一句‘我刚来的时候,比你还严重呢’都能给他很多信心。”
  这位语气和缓、眼神坚定的老医生,就是徐莲芝,北京佑安医院感染科艾滋病防治专家。在感染一科病房的左手边,是1998年徐莲芝带头创办的艾滋病患者之家——爱心家园,现在早已闻名中外。照片展示墙上,几乎每一张照片里都有徐莲芝的身影。从中,你不难看出,岁月走过的痕迹。
  1958年,作为50年代的大学生,1934年生人的徐莲芝从哈尔滨医科大学毕业。同年,她被分配到黑龙江克东县医院工作。“那时候,都不多想,查查地图,打起背包就去了。”徐莲芝回忆起当年的情景,至今还历历在目,“我们都单纯得像一张白纸一样,适应能力很强。”第二年,25岁的她就被调到北京佑安医院工作,一干就是50多年。“佑安医院就像我的家,这里的一草一木我都爱。可以说,我是在这里长大的。”
  在佑安医院的这50多年时间,在徐莲芝看来,过得太快了。“每天都是医院和家两点一线,每天都很忙。好像做了很多事,可还是有很多想要做的事没精力做。”她家就住在医院宿舍,一栋6层高的老楼,离医院很近。以前电话还没有普及的时候,她家的门常常在半夜被敲响。“徐老师,抢救病人!”来不及穿袜子,徐莲芝穿上鞋就往医院跑。“那个年代,人与人之间很简单,没有什么索求,对于怎么做好一个医生,怎么做好一个人,理解得也更为深刻。”
  现在,每周一次的3个病房的查房,快80岁的她仍坚持一次不落地来,即使她的右腿膝盖出了点毛病,一走路就疼,因为在病房里,有她始终放心不下的患者。
  消除恐惧给予温暖,陪伴患者走出沙漠
  1990年,徐莲芝收治了全国首例华人艾滋病感染者。那是一名50多岁的归国劳务人员。得知自己的病情后,他发脾气、摔东西。徐莲芝不仅坐下来和他聊天,还亲手为他理发……把这个50多岁的汉子感动得泪流满面,说出了心里话:“我不怕死。我难过的是得这个病,会失去家人和朋友。”从那一刻起,徐莲芝深深地理解了艾滋病人的孤独。
  “艾滋病人就像沙漠中的旅行者,艰难地忍受着烈日、焦渴和孤独,我能做到的,就是陪着他们走出沙漠。”这是徐莲芝说过的一句话。但她不仅仅是说说而已。除夕夜,她顶着暴风雪来到病房,和患者一起包饺子过春节;患者被家人抛弃时,她陪患者过生日;她还创办了艾滋病患者自救组织“笑看未来”,帮他们重新扬起生命的风帆;她接过无数个热线电话,鼓励患者“你可能会失去一切,但唯一不能丢的是希望”。
  在徐莲芝的电话本里,密密麻麻地写满了艾滋病感染者的名字。几年前,她几乎每天都要给他们打电话。“天冷了,多穿些衣服”、“吃点营养品,你的身体太瘦”、“别忘了吃药,没药了我帮你找”……在他们面前,她就像一位知冷知热的妈妈。
  有一本特殊的影集,一直被徐莲芝珍藏,很少给别人看,那里面都是患者送给她的照片。“那时候,照张相很难,人们会把珍贵的合影寄给父母和家人。他们愿意把照片寄给我留作纪念,我很开心,也很珍惜。”徐莲芝说,她现在年纪大了,很多事记不清了,但是,永远忘不了那一张张笑脸。说到这,她的眼眶有些发红,“每次看到这些照片,我心里都很难过,其中不少人已经离开了这个世界。我走的那天,也会把这些照片一起带走。他们给予我的这份真诚的感情,真的很宝贵。”
  天天在医院里转的她,80岁开始学习生活
  在医院自信果断的“徐妈妈”,在家里却“很笨”,用她老伴的话说,就是“生活得一塌糊涂”。说到这里,徐莲芝不好意思地笑了。这些年来,她早出晚归,一直忙着在医院里转,根本没时间管家里的事。“我有两个女儿,从小到大我都没怎么管过她们,亏欠她们很多。”
  现在,徐莲芝也开始学着操持家务,但还是做不好。比如,老伴教她做点什么,嘱咐好几回,先放这个,再放那个,可她总是忘。有的时候,性格温和的老伴也会急,说她“该会的不会”,她也只能一笑了之。
  徐莲芝的丈夫与她是大学同学,是个军医,为成全妻子的事业,先退休在家照顾90多岁的老人。“他很聪明,很能干,人很好,对我帮助很大。”徐莲芝说,天气好的时候,他们俩会一起坐车去陶然亭公园或者大观园里遛弯,坐坐,听听别人唱歌,心情就会很好。每天早上6点,徐莲芝都会按时打开电视,跟电视里的老师学画山水画。“我画不好,但很喜欢。”
  “如果我是个作家就好了。这些年,我见到过那么多患者,经历了很多感人、有意思的故事,真想把这些都记录下来,让人从中感受到人与人之间最真挚的感情。”徐莲芝说,面对这么多生与死的考验,她最深的感受是,一个人,从母亲十月怀胎,到出生,再到一天天长大成人,一辈子有辛酸,有快乐,都很不容易,所以生命非常值得尊重,一定要善待。遇到一个人,能帮一把就帮一把,能奉献一点就奉献一点,做一个善良的人。
  采访即将结束时,徐妈妈握着记者的手说,“你们现在是一生中最好的时候,珍惜。”这一瞬间,不由让人想到了那个25岁踏进北京佑安医院大门的年轻姑娘。▲

(责任编辑:秋彤)

相关文章
相关评论

您是不是忘了说点什么?

0 条评论
最新新闻

殷大奎

于智敏

于福年

俞梦孙

张维波

杨 泽

于树玉

万承奎

陶国枢

产业园地
网站介绍 | 加盟合作 | 免责声明 | 法律顾问 | 广告服务 | 网上投稿
Copyriht 2011 by www.jkchina.org. all rights reserved 大众健康之窗网站版权所有
中国老年保健协会支持协办:中国老年保健协会养老健康科技创新分会
投稿邮箱:zgjkzc@sina.com QQ:492974624
京公网安备:11010502050669京公网安备:11010502050669 工业和信息化部 备案/许可证编号为: 京ICP备09047049号-1 站点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