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健康报 时间:2013-08-21 10:53:13 热度:1024
——记昆明市第一人民医院党委书记、院长李立
文/杨 艳
原卫生部部长陈竺调研该院公立医院改革。
李立院长察看肝移植术后病人。
“只有增加医疗资源,提高医疗水平,充分调动医务人员积极性,让患者有选择了,才能解决‘看病难、看病贵’问题。”说这句话的人是昆明市第一人民医院党委书记、院长李立。听似简单的道理,但在我国,医疗市场弊病重重,有体制的、机制的、市场的、社会的,做起来并非易事。
而李立敢为全国之先,挑了这条难走的路。“既然要改革,就不要不痛不痒的改,只有真正痛过了,改革才会有成效。”李立说。带着强烈的责任心和使命感,李立带领医院班子成员和职工开拓创新,大胆改革。近年医疗业务量以每年20%的速度递增,业务总收入从2006年接任院长时的0.8亿元增长到2012年的5.8亿元,翻了三番,职工收入增长近2倍,为医院、昆明市和云南省的医疗卫生工作做出了突出贡献。在他的一系列改革下,昆明市第一人民医院获得了诸多荣誉,并受到了原卫生部部长陈竺的高度赞扬。
器官移植走前列
2006年,李立调任昆明市第一人民医院党委书记、院长。从上任的第一天起,他就决定以肝移植手术为突破口,带动医院的全面发展。
在短短的一年时间里,他先后成功开展了肝移植手术39例,亲体肝移植9例,双供体活体3例,年内手术例数为云南省内第一,累计总例数为省内第三,使医院的外科水平和整体业务上了一个崭新的台阶。
2003年和2005年,他分别主持开展云南省首例亲体部分肝移植、首例肝肾联合移植手术并获得成功。2006年5月,他主持开展昆明市级医院首例肝移植手术并获成功。7月,主持并成功开展云南省首例成人间活体肝移植手术。8月,开展云南省首例双供体活体肝移植手术获得成功,其保留受体第Ⅷ段肝组织的双供体活体肝移植为世界首创。一连串高难度移植手术的成功开展,为该院填补了昆明肝移植术的空白。2008年,成功分离了云南省首例胸腹连体婴儿,分离婴儿至今存活。
至今,他已主持开展肝移植260余例,其中包括亲体肝移植手术32例、肝肾联合移植手术5例、多脏器联合移植手术1例,ABO血型不合肝移植6例,DCD肝移植23例,患者年龄2~70岁,手术成功率达100%,患者术后最长存活时间达14年,手术技术水平、手术成功率及术后存活率均处于云南省内领先、国内先进水平,部分技术达到国际领先水平。
其中不得不提的是,感动全国的10岁女孩施继琴。因重度颅脑外伤抢救无望,她的父母主动放弃抢救,捐献了女儿的肝脏、双肾脏、双眼角膜,让5名患者重获新生。原卫生部副部长黄洁夫亲自到昆明市第一人民医院,见证了施继琴器官捐献的全过程。他表示:“云南的GDP落后,但心脏死亡器官捐献工作的管理却是先进的。云南的器官捐献事业,已经有了一个好的机制,走在了全国的前列。”
李立在器官移植方面的努力并不止于此,他还主持开展了科研课题30余项,获国家级、省市级各类科研经费1000余万元,获云南省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三等奖8项,云南省卫生科技成果二等奖1项、三等奖2项,云南省百佳职工经济创新成果奖1项,昆明市科技进步一等奖1项、二等奖3项,三等奖2项,山西省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以器官移植为龙头引领了医院整体实力的全面提升,为该院三甲医院的复审奠定了基础。
除此之外,李立还着手与国际医疗合作;先后与美国阿肯色大学医学院实体器官移植研究中心、俄克拉荷马器官移植中心、法国南锡大学医学院等多家国际单位建立友好协作关系。
推进医改获称赞
2008年,昆明市委、市政府将昆明市第一人民医院确定为昆明市公立医院改革试点单位,面向社会寻求股份制办院合作伙伴,并决定在昆明市北市区建立一所1000张病床的大型综合医院。李立带领班子积极筹备并向社会公开发出寻求合作伙伴的通告,对符合条件的投资企业亲自把关,进行了多轮谈判。历经1年多的艰难探索,2009年该院与云南省城市投资集团公司合作开始进行股份制改革,同时被确定为全国唯一一家三甲公立医院改革试点,拉开了医改的序幕。
之后,云南省城市投资集团公司和昆明市卫生局共同成立了甘美医疗投资公司,李立院长出任总经理负责全面推进医改。在巨大压力下,李立多方协调、筹措,最终云南省城市投资集团公司决定出资8亿元新建北市区医院占60%股份,医院整体评估后占40%的股份。从新医院开始动工的那天起,医改也在昆明市第一人民医院的大胆尝试中逐步推进。
2011年6月20日,原卫生部部长陈竺到该院调研公立医院改革时,用三个“了不得”对昆明医改进行了评价。第一是推行国家基本药物制度,第二是医师多点执业,第三就是公立医院改革。陈竺表示,公立医院并不是“包打天下”,要满足不同人群的医疗需求,政府就要吸引社会资本加入医疗卫生服务领域,但这是一个很难的课题,需要把握好尺度。他说:“昆明在公立医院改革中,鼓励社会资本参与兴办医院,在上海、深圳、遵义等全国16个试点城市中做得最好,独此一家,了不得。”这样的赞誉是属于云南省卫生厅的,是属于昆明市卫生局的,是属于昆明市第一人民医院的。
几年过去了,北市区医院建设已经接近尾声,将于今年年底开业。这预示着,医改取得的良好成效,正在深入推进,未来将惠及更多的患者。
国际规划促发展
打造云南省首家国际化医院,是昆明市第一人民医院北市区医院自筹备建设以来一直致力的目标。2011年1月,该院副院长赵永恒到美国的明尼苏达大学做访问学者期间得到一个消息:美国善福德集团想在全世界需要的地方,建二三十个儿科诊所。这个消息让赵永恒非常感兴趣,并将其告诉了李立,经过谨慎的考虑,李立决定全力争取合作。
他主动邀请美国善福德医疗集团相关工作人员来昆明进行考察。美国善福德医疗集团认为云南作为中国的边陲省份,儿童医疗资源非常缺乏,整个云南只有一个昆明市儿童医院,资源非常紧张,国际儿童诊所在云南的落地是非常有必要的。在进行深入的考察和论证后,美国善福德集团与甘美公司产生合作愿望,并最终达成合作意向。
除此之外,2008年,在李立的带领下,该院引进了国际化先进医院管理理念,在云南省率先进行 JCI认证培训,将医院的规范化、专业化管理向国际标准迈进。2012年,医院引入台湾医管专家团队作为医院管理的咨询公司,在战略规划、公司制组织架构、服务流程与规划、人员培训与配置、运营管理、信息系统和科室专业化管理等方面为甘美公司及医院发展提供技术支持。
近年,医院还加大了对外合作与交流的力度。2011年,在卫生部及昆明市卫生局的统筹协调下,该院被确立为昆明市唯一一家对法合作公立医院,合作对象为法国尼斯大学医疗中心、利摩日大学医疗中心。双方合作以来已经互派医疗骨干进行交流学习多次。2013年,该院还与台湾长庚医院、义大医院达成了合作意向。通过与国外先进医疗机构的合作交流,增强了医院的核心竞争力,为医院的国际化发展奠定了基础。
“星级评选”受好评
2011年,在李立带领下,该院创新开展了星级医务工作者和星级行政后勤人员评选活动,以兼顾物质与精神的激励方式激发全院职工创先争优积极性,建立医院创先争优的长效机制,为医院改革发展保驾护航。
顾名思义,星级评选活动依据医院职工的不同岗位设置星级医生、星级护士、星级临床医技科主任、星级护士长、星级行政后勤科主任和星级行政后勤人员共6个星级类别。每个类别月星的诞生,要经过患者、医院职工、科室与支部等多方的评选认同。每个星级类别从月星到年星,年星从一星至五星逐级晋升都有相应的激励机制,营造出了该院职工持续比、学、赶、超,创先争优的浓厚氛围。
由于该活动具有创新性,没有成功的经验可以借鉴,在两年多的评选中,医院根据存在的问题不断总结完善,持续改进,构建了医院创先争优的长效机制,有力地推动了该院党建创新。充分发挥了医院党组织战斗堡垒作用和党员模范带头作用,提高了党员职工队伍的素质,使医院各项工作成绩富有实效。
开展星级评选活动后,患者和社会对该院的满意度有明显提高,经统计,医生满意度为93.4%,护士满意度为93.8%。2012年,昆明市民主评议机关和行业作风调查中该院满意度为90.63%,名列昆明市8家医院的榜首。星级评选活动取得的良好成效,也受到了省、市领导和市卫生局的好评,被推荐为昆明市党建创新品牌。
人物名片
李立,医学博士、教授,昆明医科大学普通外科学硕士和博士研究生导师,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昆明市第一人民医院院长、党委书记,昆明市卫生局副局长。云南省中青年学术和技术带头人,中华医学会器官移植学分会委员,中华医学会外科学分会器官移植学组委员,中国抗癌协会胰腺专业委员会常务委员,云南省医学会器官移植分会主任委员,昆明市医学会普外科分会主任委员,昆明市医学会副会长,云南省医学会理事,云南省医学伦理学会常务理事等;担任国际肝胆胰疾病杂志编委(SCI收录)、中国普外基础与临床杂志副主编,同时担任国内多家核心医学期刊编委等职。
2008年,获得了昆明市特等劳动模范的荣誉称号;2009年,在建国60周年之际,作为海外高层次人才、优秀留学生回国人才的代表受到胡锦涛、温家宝和习近平等党和国家领导人的亲自接见;2010年,获得了首届春城人才奖和第三届昆明市优秀科技工作者的荣誉称号,同时还获得了“十一五”云南十大科技人物称号;2011年,获得了昆明市“十一五”卫生科技创新杰出贡献奖和昆明市“十一五”卫生科技创新团队的荣誉称号;2012年,获得了中国医院优秀院长的荣誉称号。所在的器官移植团队还获得了昆明市和云南省肝移植创新团队的荣誉称号。
(责任编辑:秋彤)
2025-04-10
2025-04-10
2025-03-27
2025-03-25
2025-03-23
2025-03-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