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众健康之窗
健康新闻
当前位置:首页 > 健康新闻
急救乱象折射体制缺陷

来源:健康报 时间:2013-08-02 11:07:21 热度:643

□本报记者 闫 龑□

  虽然我国不断加大对医疗卫生事业的投入力度,但是,目前大部分急救中心(站)未纳入财政全额拨款,主要靠业务收入维持运行。据2011年全国院前急救资源现状调查显示,纳入全额预算管理的急救中心仅313个,占总数的18.47%。作为公益一类机构,多数急救中心在夹缝中求生存,不但要靠自己挣钱养活自己,还要遭遇急救车被山寨、急救人员不断流失等现象的冲击。
  山寨急救车滥竽充数
  一辆普通的金杯面包车,拆掉后座,安装上担架,再配上个氧气瓶,就成了接送患者出院或转院的山寨急救车。
  前不久,记者接到一位肿瘤患者家属王女士的求救电话,希望能够找一辆正规的急救车,将患者从北京转往浙江省台州市。王女士说,在此之前,已经陆续有几辆黑车司机联系过她,“不知从什么途径知道了我的联系方式,但是摆明了不是正规急救车”。王女士说,主动联系她的急救车报价3万元,不包含中途抢救患者的费用,不承担患者中途病情恶化的风险,不负责配备专业医护人员……王女士了解到,正规急救车都是按双程收转运费,比如1600公里的路程,每公里10元,收费就是3.2万元,包含过路过桥和医护费用。从收费金额不难看出,黑急救车与正规急救车相差无几,但王女士最终拒绝了这些人的“好意”。她宁可花多点钱、多等一天也要找一辆正规的急救车,因为今年5月发生的浙江省温州市山寨急救车事件让她心有余悸。
  今年5月30日早上9时许,温州患者黄先生家属给“120”打电话称需急救车转院,对方称半个小时后会有人跟他们联系。随后“120”来了位胡先生跟医生了解了患者的情况。6月3日凌晨,胡先生和另外两名随行的医护人员一起将黄先生接上急救车,但车还没出发,就出现了意外状况——黄先生在戴上车内呼吸机后出现身体不适,迅速被送回医院的ICU病房进行抢救的同时,黄先生的家人报了警。
  报警以后,开车的胡先生才说他不是“120”的。在采访中记者发现,出现山寨急救车绝非温州市一家医院,在其他省(市)也发生过类似因黑急救车与正规救护车抢病人而出现纠纷的案例。
  正规急救车捉襟见肘
  一位业内人士告诉记者,“急救市场在这儿摆着,正规军无法满足,急救市场又没有真正对民间开放,只能是黑车上,黑着上。”
  这位业内人士说,以北京市为例,全国各地病患前来北京求医问药的患者很多,这在客观上决定了外地转运市场不小。而正规急救车无力提供更多的外地转运服务。那么山寨急救车的市场就应运而生了。
  但实际上,正规的急救运营是不赚钱的。国家卫生计生委医政医管局有关负责人说,急救的收费成本远低于实际成本。河南省平顶山市急救中心主任武秀昆说,尽管院前急救是有偿服务,可现行的收费标准使之成为赔本买卖。以出车费为例,十几年来油价在不断上涨,出车费却十几年如一日,以致出现出诊越多亏损越大的现象;加之政府投入不足,运行保障经费捉襟见肘,预算费用并没有随着工作量的增长而水涨船高。
  既然急救本身不赚钱,为何还有那么多的山寨急救车趋之若鹜呢?有急救专家称,山寨急救车之所以抢占市场,原因是在急救设备和人员配置上降低成本——一是“光板车”拉活儿,类似于黑出租车,打了政策“擦边球”,二是没有专业医护人员参与抢救。
  专家认为,这种通过降低成本来盈利的黑急救存在极大的医疗安全隐患。
  院前急救先天供养不足
  国家卫生计生委医政医管局有关负责人说,院前医疗急救是政府举办的公益性事业,属于基本公共卫生服务,由卫生(卫生计生)行政部门按照“统筹规划、整合资源、合理配置、提高效能”的原则,统一组织实施。“可以说急救中心是体现公益性最彻底的机构,被定位为公益一类机构。”2003年SARS疫情后,国家拨款11亿元用于351个城市(直辖市、省会城市、地级市)紧急救援中心(即急救中心)建设。2011年,中央财政拨付4.14亿元,支持中西部及部分东部省份(含兵团)207个地市级急救中心建设。医改启动以来,国家又加强了县级以上急救体系建设,努力满足人民群众日常医疗急救需求,提高应对重大疫情及事件的救治能力。
  虽然我国不断加大对医疗事业的投入力度,但大部分急救中心(站)未实施财政全额拨款,主要靠业务收入维持运行。据2011年全国院前急救资源现状调查显示,纳入全额预算管理的急救中心仅313个,占18.47%。
  武秀昆说,独立建制的院前急救机构理应是财政全额供给单位。但事实上,能享受财政全供的院前急救机构还不到1/3,许多急救中心都在为如何生存而苦苦挣扎。武秀昆甚至形容包括院前急救机构在内的公共卫生服务体系是“低薪养兵,无钱打仗”。
  对于院前急救的先天供养不足,一位急救中心负责人跟记者抱怨:“‘119’救火不要钱,‘120’救人为什么要钱?‘120’应是百分之百的政府职能。以一个城市急救中心每年出诊量在7000多人次、每位患者平均收费180元左右计算,这块资金对政府的压力其实并不大。关键是地方政府有没有决心做好这件事。”
  急救模式多元化存在
  国家卫生计生委医政医管局有关负责人说,各地政府投资建立急救机构,财力不同,所建的急救机构模式也不相同。由于财政补偿不足,一部分急救中心难以独立运转,不得不靠院内补院前的方式维持运营。这也导致了全国的急救模式多元化存在。
  北京急救中心一位急救专家说,由于地域、人口服务半径、医疗资源分布等情况,导致我国院前急救系统主要有4种模式:一是单纯院前型:急救中心单独从事院前急救服务,无院内病房,拥有独立的指挥调度、人员和车辆,全市院前急救统一指挥。代表性城市有北京、上海、天津等地;二是院前院内混合型,急救中心包括院前急救和院内病房,既从事“120”的院前急救工作,又从事医院病房的诊疗工作,代表性城市是沈阳和北京红十字会“999”急救中心,都属于院前院内混合型;三是依附型(院办院管型),急救中心与医院合二为一,急救中心为医院的一个科室,兼附承担院前急救工作;四是单纯指挥型:急救中心仅承担城市急救体系车辆、人员的调度指挥功能,由城市院前急救体系成员医院负责配备车辆、人员和设备,按照“分片负责,专科出诊”的原则承担院前急救工作,代表性城市有广州等地。
  据统计,限于目前对急救医疗的投入,大部分急救中心只能依托于医疗机构存在,根据2011年全国院前急救资源现状调查,以上4种模式中,仅9.73%的急救中心独立于医疗机构,依托型的比例为82.9%。
  这几种模式各有优点,但又存在不少问题。以单纯院前型的北京市和上海市为例,目前面临的最大难题就是人员流失严重。上海市院前急救医务人员数仅及《上海市卫生发展“十一五”规划》要求数量的一半。
  大医院急诊人满为患,急救患者转入急诊难也是单纯院前型急救中心面临的难题,“当年急救中心砍掉病房,有其正确的历史意义,可以按照就急、就近、就能力、就患者意愿的原则更好地抢救病人,体现急救中心的公益性,但是现在发现这一模式有利有弊,北京前段时间就曾发生急救车转运患者遭5家医院拒收的事件。”上述急救专家说。
  顶层设计至关重要
  业内专家分析,院前急救服务存在的问题显而易见且不容忽视,一是体制和模式不统一,二是机构建设和体系建设缺少全面整体规划。在发展建设和运行管理上各自为政的现象相当普遍,随之而来的衍生问题就是造成资源利用率低和低水平的重复建设。“无法可依,无章可循,甚至无人问津是导致体制模式不一和建设规划缺失的主要原因。”
  武秀昆说,解决急救领域存在的问题和困难,提升院前急救服务能力一方面要加大投入,“院前急救行为体现的是政府形象,院前急救机构的建设发展与运行保障理应由政府负责和财政负担。所以,各级政府和财政部门要加大对院前急救机构的基本建设投入和运行保障投入”。北京急救中心的一位急救专家说,急救的定位一是保障城市公共安全,二是作为民生事业的日常急救,三是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职能。3条定位都显示急救事业代表着政府部分职能,它的发展必须依靠政府投入,坚持走公益性道路。
  武秀昆说,这种投入要全面持久,其中至少应包括基本建设、基本装备、基本运行和应急救援4个方面,由国家制定指导意见并纳入中央和地方两级财政预算。
  专家还建议,要加强管理,除行业自律和内部监管外,归根结底要靠政府创造条件奠定基础。其中,很重要的就是要做好顶层设计。
  “如果说院前急救机构建设缺少全面规划的责任在单位管理层的话,急救医疗体系建设缺乏整体规划的责任毫无疑问是在政府及有关部门。”因此,无论从现实需要还是发展需要,都迫切需要在全国一盘棋的基础上绘制急救医疗体系发展建设的宏伟蓝图。
  武秀昆说,这一建设蓝图从点上讲要包括中心建设的要素单元和基本要求,从面上讲要包括体系建设的组织架构和基本原则,通过点面结合构成布局合理运行高效的急救医疗网络体系。除基本建设和基础设施需要科学规划外,对院前急救机构的体制模式、组织名称、机构规格、内设科室、人员编制乃至任务职能等都需要统一规范,予以明确,从而为院前急救医学事业的发展奠定科学坚实的基础。
  据了解,国家卫生计生委已经在着手制定急救相关技术标准和规范,单独的院前急救职称晋升系列也已正在报批中。

(责任编辑:秋彤)

相关文章
相关评论

您是不是忘了说点什么?

0 条评论
最新新闻

殷大奎

于智敏

于福年

俞梦孙

张维波

杨 泽

于树玉

万承奎

陶国枢

产业园地
网站介绍 | 加盟合作 | 免责声明 | 法律顾问 | 广告服务 | 网上投稿
Copyriht 2011 by www.jkchina.org. all rights reserved 大众健康之窗网站版权所有
中国老年保健协会支持协办:中国老年保健协会养老健康科技创新分会
投稿邮箱:zgjkzc@sina.com QQ:492974624
京公网安备:11010502050669京公网安备:11010502050669 工业和信息化部 备案/许可证编号为: 京ICP备09047049号-1 站点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