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健康报 时间:2013-07-31 18:49:13 热度:1085
由科技部、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和广东省人民政府共同主办的第十一届国家中医药发展论坛(珠江论坛)日前在广州举办。本次论坛的主题是生物标志物与中医药。生物标志物及其相关理论和技术如何在中医药领域得以应用,其难点与未来的趋势如何?请看专家的观点——
中医药研究不应排斥生物标志物
中国科学院院士 陈凯先
中医药具有多靶点作用
当代人类面临的健康问题多不是单因素导致的,主要的问题是多因素导致的复杂疾病,而且人们往往说不清这些复杂疾病的病原体。对于这些健康问题,现代医学的思路必须要有所调整。在这样的情况下,中医整体的、多靶点的、多层次的作用和调节就显示出重要的价值和意义。
我们可以看到很多的中药材,其中含有很多的成分,形成了化学系统。中药进入人体后,人体内部肯定有多个系统、多个靶点,形成多因素的调节,同时还有化学系统、生物学系统复杂的相互作用。中药的作用实际上可以满足因疾病的发展而产生的需求。
理想的复方应该是安全、有效、质量可控、机理清晰的,组方机理研究实质上是对组方合理性的证明,要求实现组方的最优化,表现为“药效协同、毒性拮抗、代谢有益、靶标互补”。我们的目标是要研究重要复方的特点和优势。
中药新药研发三大难点
中药新药的研发存在着一些难点。首先,药物复方需要从多组分、多剂量、多配比中优选;而进行多变量、多指标的优化,工作量巨大。其次,中药的辨证论治、随证加减原则使得临床积累了大量的不同人群、不同组分、不同配比、不同剂量的个体化疗效数据,最佳中药复方理应从这些临床数据中提取,而不应完全通过动物实验筛选。但是,由于缺少方法学支撑,使之成为中医药临床研究中的重大技术难题。另外,中医证候疗效反映出的总体疾病状态,通常多由非特异性症状群(如饮食起居等)表示,这些症状群在敏感性和精确性上常难获公认。
以上问题,需要探索和发展新的中药研究模式来解决,由此便产生了能不能用生物的一些特异性的指标或者标志物来对中医药证候进行判断的想法,通过对中医药的疗效判断发挥这些方面的作用。
生物标志物早已用于中医药研究
近年来,中药新药研发逐渐显示出一些新的趋势,主要有两个方面:一个是研究选题日益重视遵循转化医学的理念;二是在研究过程中日益强调采用和遵循标准规范,并因此产生了研究深入化、定量化、系统化的特点。但目前采用的中医证候疗效一些症状群往往缺乏特异性,其生物学基础也不清楚;而血液神经-内分泌-免疫学网络调控作用及尿代谢组学指标等,涉及大量内源性物质的变化,可较充分地反映出患者的整体状态,可以通过研究发展为中医证候疗效的非常恰当的生物标志物。所以,在生物机制的探索、组方机制的研究、疾病主要疗效指标、证候综合疗效与生物学基础等方面,都可以找到生物标志物的应用之处。
比如,肾本质和肾阳虚证的研究,沈自尹院士在上世纪50年代率先对中医称为“命门之火”的肾阳进行研究,发现肾阳虚证病人的尿17-羟皮质类固醇值明显低下,经补肾中药治疗可以恢复正常。这样一个结果得到了国内及日本多个研究单位的重复与公认。沈自尹院士用科学的方法在国际上证实了肾阳虚证的特定物质基础,将尿17-羟皮质类固醇看做是肾阳虚证的生物标志物。
又如对慢性乙肝。我们研究了它的血液样品和尿液样品,初步揭示了乙肝主要证候分类的生物学物质基础,发现多种可用做证候判断和评价的标志性物质和差异表达谱。近期通过分析发现,以6个基因组合的表达谱作为判断标志,可对乙肝肝胆湿热证、肝郁脾虚证、肝肾阴虚证进行准确预测,预测准确率达到92.31%。从组学信息整合揭示了乙肝主要证候的部分关联机制,我们发现肝胆湿热以糖代谢异常为主要特征,肝郁脾虚以糖和氨基酸代谢异常为主,肝肾阴虚以氨基酸代谢异常为主,这一结果也提示了乙肝证候虚实演变的病理机制。
在中药研究领域,需要结合中药的特点进行生物标志物研究,这方面已经有了很好的开端和可贵的探索,以后我们将结合更多的现代技术对中医药进行客观的评价。
观点链接
■中国工程院院士 姚新生
现在我们关注的是中药的复方,因为单味中药已进入FDA,进了欧盟,单味药材不是问题,我们面临的最难的问题是中药复方。1062个药品,1033个都是中药复方,这些都是用于临床治疗的药物,也是我国的精粹。中药要想走出国门,关键在于其是否安全有效、稳定可控。因此,中医药要和生物学相结合,去寻找特定的生物指标。
■第二军医大学药学院天然药化教研室主任 张卫东
中医最基本的治疗理念是辨证施治,我们能不能用生物标志物把辨证施治规范化、科学化,是需要深入挖掘的。要将辨证施治的经验与生物标志物或者生物标志物群结合起来,临床是最关键的。在国际上发现一个基因突变,研究了药物,实际上过一段时间以后就会出现耐药性。而中医药在这方面有自己的特色,就是多靶点的整体治疗。通过多个生物标志物和疾病的关系、与药物的关系,做一个关联性研究,这样的工作非常重要。
■上海中药现代化研究中心主任 果德安
生物标志物并不能完全解决中医药的问题,中医药的问题在于证据太少或者不太客观。中医对病型和理论的判断很有道理,但要系统地整合时就会发现缺乏客观标准,这就很难让人去评价其疗效的好坏。中医一定要开放自己,如果只是在自己的圈子里说好,是难以得到大家认同的。
(责任编辑:秋彤)
2024-10-09
2024-10-07
2024-05-06
2024-05-06
2024-04-29
2024-04-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