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众健康之窗
健康科普
当前位置:首页 > 健康科普
六位中医专家解码湿之困 不看会后悔

来源:北京青年报 时间:2013-07-30 14:04:36 热度:910

    核心提示:
    湿与脾关系最大,脾的功能好,湿邪就不容易伤人。
    吃大量薏米绿豆祛湿,反而伤脾胃。
    孩子不吃饭 不能用奶补!
    喝冰饮、凉菜当饭,伤脾生湿。
    洗澡水热,伤害皮脂膜,皮肤难保湿。
    不穿袜子,易生脚癣。
    拔罐、刮痧不是祛湿主要治疗手段。
    山药和姜,盛夏可多吃。
    湿是1种躲不掉的存在
    太关注湿 得不偿失
    受访专家:李晓林
    主任医师 北京中医药大学东直门医院消化内科
    记者:总听说湿气、湿邪,人体里有湿,中医讲的湿,简言之是怎么回事?
    李晓林:湿是自然界的“六气”风、寒、暑、湿、燥、火,六种自然气候因素之一,称为湿气,是万物滋润、生长繁茂不可缺少的重要物质。所以,湿本身不是病邪,夏天湿点儿没关系,但过分了,出现身体痠痛,头重发蒙,就成了湿邪,中医叫做外湿。
    湿对应的内脏是脾。脾主运化,负责把饮食中好的东西变成营养,不好的东西通过大小便排出去。当湿邪影响脾后,脾的功能就差了,首先表现为食欲减退,腹部胀气,人变得懒动,身体发沉,头脑不清爽,大便稀,小便不痛快,也可能表现为四肢有点儿滂,舌质胖。这时,中医把这种现象叫做“内湿”。老百姓说的湿,实际上多是“内湿”。
    湿邪虽然有内外之分,但是都与脾关系最大。脾的功能好,湿邪就不容易产生,也很难伤人。北京的夏天,尤其七八九月份,湿气最重,我们更应该注意保护脾。应该强调的是,中医的辨证、用药不是通过科普就能掌握的,是不是湿重了还是要请大夫来判断,普通人最好不要自己判断、自己用药。
    记者:感受到体内湿重,该怎么办?
    李晓林:门诊很多病人来了,随便说几种表象,比如说舌上出现齿痕了、肥胖、舌苔厚等等,就说自己是有湿邪,要求祛湿。这些现象确实是有湿,但在祛湿时,除了用利湿药,中医更重视通过调整内在脏腑的功能来祛湿,即“治病求本”。
    舌头胖大有齿痕,说明里面有湿了,但你可以不管它,因为夏天的脾胃本身就弱,就会舌体偏于胖大。这时如果你太关注湿,用了大量寒性的薏米、绿豆,可能对脾胃反倒是个损伤。与其那样,还不如找医生用些药,把脾胃健一健,湿邪自然就消了。所以不要太过重视能看见的湿。
    夏天湿气重,谁也躲不掉。针对外湿,用风扇空调除湿,穿衣尽量轻快,勤换衣服,勤洗澡,就会好一点儿。最重要的还是保护脾胃心情放松,别熬夜,避免劳累。吃饭稍微清淡点儿,不要吃太多油腻、甜的、生冷,尤其是冰镇食品。睡觉时不要用空调。太湿的天气,可以适当吃点儿辣椒,有助于祛湿。脾胃负担轻了,湿邪就不容易伤人。也可找医生辨证用中药强壮一下脾胃,但日常生活中时时养护脾胃比吃药更重要,所谓“三分治七分养”。
   记者:绿豆、薏米不是好东西吗?怎么又成了伤脾胃的东西?
    李晓林:老百姓认为自己有湿,就天天吃绿豆、薏米,其实不一定合适。夏季,脾胃偏弱,而绿豆、薏米比较寒凉,过多食用对脾胃反而不好。中医更重视主管湿邪的脾脏,而不是湿邪。脾胃功能强了,脾气足了,阳气好了,水湿自然就没了。如果单纯治湿,很容易伤脾胃,因为利湿的药多是凉药,而脾胃就怕凉。所以,夏天熬粥应该用利湿的绿豆,加上健脾的大米或小米,别太寒凉。
    暑期照料孩子的9条提醒
    受访专家:王俊宏
    主任医师 博士生导师 北京中医药大学东直门医院儿科主任
    手足口病和水痘 是热毒之邪加上湿邪
    湿主要困脾。中医认为小儿脾常不足,所以有些表现比成人更重一点儿。脾主四肢肌肉,成人这季多见浑身困重、乏力,小孩体现为没精神。湿邪影响脾的运化,水湿内停,还会腹泻;不一定都特别稀,大便黏滞不爽,臀部不容易擦干净,大便黏纸,也很常见。如果湿重,又加上空调比较凉,会出现寒湿的症状打喷嚏、流清鼻涕。天热时,小孩不注意防暑还在外面疯跑,也会有以暑热为主的表现。暑湿里有的热偏重,有的湿偏重。
    这个季节小孩发烧,很多是暑湿感冒,不是单纯的热,还夹有湿。所以只吃小儿感冒颗粒就不管用了,可以吃点儿以藿香正气散加减的中药,除了清热以外,还有散寒、祛湿的作用。
    另外,暑季发热也要考虑到夏季传染病的可能,如手足口病和水痘的可能性。这些皮肤有小水泡的病,中医认为是热毒之邪加上湿邪,跟气候关系非常大。水痘原是冬春多发,但今年雨水多,幼儿园甚至中小学的孩子最近发现水痘。手足口病虽然是由于肠道病毒引起,好发于夏季,但往年北京没这么多雨,发病率不高;只是在南方气候潮湿,夏天比较多发。而今年夏天北京湿邪较重,得手足口病的孩子也不少。
    家长调护更显重要
    如果孩子发热,家长一定要注意观察孩子身上有没有皮疹。不会说话的小婴儿如果不吃东西,喝水都哭闹,可能是嘴里长东西了。发热、身上或嘴里起皮疹一定要去医院,因为除了手足口病和水痘外,还会有发热出疹性疾病,需要到医院由大夫来鉴别。
    目前调节小儿暑热湿气的中成药品种较少,市售的比如苍苓止泻口服液有健脾利湿止泻的功效;小儿豉翘清热颗粒一般是针对感冒夹滞、停食着凉的,这个季节可以用。我们医院有配方颗粒,是医生针对小孩具体情况来处方,一人一方。
    这个季节家长的调护显得更重要了。很多家长觉得孩子放假了,会带着到处去玩,给吃很多好吃的,实际上这个季节天气炎热,脾胃的消化能力偏弱,还是应以清淡为佳,多吃蔬菜水果,多食粥等好消化饮食,配合绿豆汤清暑;中医讲究天人相应,吃时令蔬果;顺乎自然的气候,空调温度不要太低,避免室内外温差过大,小孩机体调节不过来而感冒。家长自己平时可给孩子煮些荷叶粥、薏米莲子粥;天气炎热,可以用鲜芦根、白茅根,再加点儿新鲜的藿香、佩兰,煮水给孩子喝,达到防暑清热利尿的作用。
    孩子不吃饭 不能用奶补
    不应该用奶代替孩子该吃的辅食或正餐,那样会让孩子脾胃运化更差。2岁左右的孩子消化酶的构成已经发生变化,基本达到成人水平,所以再多吃奶类,会引起腹胀、消化不良,恶性循环造成厌食。随着牙齿出齐,幼儿应该逐步以粥、面条这类流食代替在婴儿期占主导的乳类食品。
    但我们也不建议在伏天给8-12个月的小孩断奶,因这时候天气炎热,消化能力本身就差,若断奶辅食添加不当,孩子也容易出现消化不良、厌食,所以伏天最好还是顺延原来的习惯。如果添加辅食,也是从一种到多种、由少到多、一样一样地加。有的家长太心急,添加辅食过多过杂,弄得孩子消化不良,脾胃消化功能被阻滞了,就是老百姓说的积食。最后孩子消化不良导致营养不良,临床这样的例子太多了。记住:孩子暂时不想吃,就先不要强喂。另外,天特别热的时候,少吃羊肉鱼虾这些高蛋白的食物,还是尽量做一些粥、米糊、面条汤,多一些种类的菜和适量的蛋奶肉;立秋凉快以后可饮食更丰富。
    如果长期吃饭不好,建议到医院就诊,医生帮助调理,加一些运脾胃助消化的中药,并教你一些推拿的手法,越早治越好。
    拔罐 刮痧祛湿的 3个传说
    受访专家:王朋
    北京中医药大学东直门医院针灸科
    记者:民间有拔罐、刮痧祛湿的说法,是这样吗?
    王朋:拔罐和刮痧相似,有一定的祛湿作用,但并不是祛湿的主要治疗手段。它们对夏季潮湿,或者吹空调受风等感受外湿,出现周身肌肉、关节酸沉、疼痛症状,且发病时间不长的,有较好效果。但对于久病,或者由于吃寒凉、油腻的食物太多,导致脾虚生湿,出现食欲不振、腹胀、头晕、腹泻等症状,中医称为内湿的,拔罐和刮痧不能作为主要的疗法来使用,必须结合口服中药或针灸等其他疗法。
    文献记载通过较长时间的留罐,拔出水泡,有较强祛湿作用的“拔罐发泡疗法”,目前不推荐使用。因为,拔出水泡后,局部感染的机会增大,患糖尿病的人局部不容易愈合。
    记者:火罐和气罐,哪种祛湿效果更好?
    王朋:相对来讲,火罐的吸拔力量比气罐大一些,而且经过火的燃烧,有一定的温热作用。气罐没有温热的作用,也不好走罐,在祛除寒湿和通络方面,比火罐作用弱一些。但火罐对操作者的技术要求比较高,动作不熟练容易烫伤,如果是非专业人士,在家庭中使用,建议使用气罐,比较安全。
    记者:有人说,拔后出现的斑印颜色越重,说明湿气越盛?
    王朋:罐印如果显示水肿、起水泡或呈水气状,说明湿邪较盛;如果水气颜色偏黄,说明体内湿热较重。罐印颜色越深,提示病情越重,随着病情逐渐减轻,罐印颜色逐渐转淡。若属于虚证,也不容易出现罐印或颜色较淡。
    记者:拔罐、刮痧需要注意什么?斑印未消就不能受风、洗澡吗?
    王朋:拔罐使局部腠理开泄,易受风,所以刚拔完罐要注意保暖。拔罐后一般2小时左右就可以洗澡。罐印对受风或洗澡没有影响,罐印1-2天可以自行消退,较严重的一般3-5天也会完全消失。两次拔罐之间至少间隔1天,如果罐印较深,最好在罐印基本消退后再进行下一次的拔罐治疗。
    刮痧和拔罐相似,首先应该注意的是手法,刮痧的时候不能一味地使用比较重的力量,强求出痧。刮痧时的用力轻重可分为轻、中、重三档,对偏于虚证的人,应该轻轻地刮,刮痧起到补的作用;对于实证的人,才可以使用较重的力量,这时刮痧的作用以泻为主;如果是虚实夹杂的,使用的力量应该适中。如果不能分辨虚实,建议到正规中医院进行治疗。
    此外,刮痧最好选择肌肉丰厚的地方进行,必须避开血管、皮肤破溃、起皮疹和五官部位,怀孕妇女的腹部、腰骶部都不能做刮痧治疗,体质虚弱或患有较严重疾病的人也不适宜刮痧。
    关于湿的5个扫盲问题
    受访专家:王海彤
    副主任医师 北京中医药大学东直门医院呼吸科
    记者:多雨、潮热的天气与中医讲的湿有关系吗?
    王海彤:中医讲“天人合一”,季节和天气都与人体关系密切。外湿多因气候潮湿、涉水淋雨、居处潮湿所致。内湿是人体病理变化的产物,多由嗜酒成癖或过食生冷及肥甘厚味,以致脾失健运,湿自内生。
    在中医看来,春夏和秋冬之间,还有个长夏,一年分五季,对应五行。现在就是长夏季节,在五行里属土,在五脏上属脾。所以,这个季节是最容易伤脾的,脾的功能是主运化的,如果运化不好,就容易生湿。
    记者:湿性体质的人更易感湿邪吗?
    王海彤:脾虚的人更容易被湿邪入侵。但是,体质决定着人体对某种致病因子的易感性及其病变类型的倾向性。痰湿和湿热体质的人因为本身内湿较重,对外湿也很可能更易感,内外邪相引嘛。
    记者: 这个季节,与湿相关的呼吸系统疾病是什么?
    王海彤:温暖潮湿环境,易滋生真菌,所以真菌过敏的哮喘病人,可能发作。呼吸科主要还是痰的问题,痰和湿相关,所以我们除了化痰,也会加化湿的药。痰、饮、水、湿,都被中医看做“水液不归正化,停积而成”。在一定条件下可以互相转化。中医说脾为生痰之源,肺为贮痰之器,外感六淫邪气导致肺宣发肃降失常,可以生痰,肺气虚或肺阴虚可以生痰,脾失健运,痰浊内生,则上干于肺,所以呼吸科的疾病,也要注意湿邪的影响。
    记者:我们日常出现的鼻塞、头疼,热伤风与湿有关吗?
    王海彤:这个季节,暑就是热邪,人在避暑时,很可能贪凉,一贪凉就会又受寒邪。而暑又容易夹杂着湿,一起来侵袭人体。这就形成了暑湿夹杂寒邪的所谓热伤风。藿香正气解暑祛湿,优势是调整胃肠功能和镇吐,同时,对外感风寒,内伤湿滞,造成的头痛、胸闷,呕吐泄泻也很管用。但不是所有病都合适,如果体温高上去了,光吃它就不行了。
    记者:那么,怎样才能减少湿,少生痰呢?
    王海彤:保护好脾,避免吃油腻肥厚,不好消化的食物加重体内湿气。白酒蕴湿生痰,什么时候都不要多喝。另外,体内湿气聚积与环境也有很大关系。如果连日阴雨可以开空调电扇除湿,天气好的时候要多开窗通风;不穿潮湿的衣服,不盖潮湿的被褥,晚上洗头要吹干后入睡;雨天减少外出,避免雨淋;地板湿气重,不宜直接坐在地板上,更不要直接睡地板。
    祛湿与保湿的 7个生活误区
    受访专家:黄青
    副主任医师 北京中医药大学东直门医院皮肤科
    记者:由湿邪引起的夏季皮肤病是哪些?
    黄青:中医辨证,把丘疹、疱疹、小水疱都归结为湿邪的表现,是外湿引动内湿的结果。因为夏季空气湿度大,湿气重,如果内里有湿邪,就会内外勾结,成为致病因素。
    最直接的是痱子,在闷热环境待久了,出汗较多,小孩和成人都会起痱子。另一个临床上很常见的是汗斑,也叫花斑癣。通常发生在易出汗的部位,比如腋窝、前胸后背,出现一个或几个浅褐色的圆形斑片。它是一种叫做糠秕孢子菌的真菌感染,真菌一般喜欢湿热环境。夏天皮肤温度比较高,一出汗,湿和热就都具备了,给真菌繁殖创造了条件,容易产生病变。
    还有足癣和股癣,都是皮肤癣菌的感染。脚缝和脚底都是容易出汗的部位,夏天又有很多人不喜欢穿袜子,表面上觉得似乎比较凉快,但出汗后停留在皮肤表面,给真菌营造了一个好的生长环境。股癣患者多是比较胖的人,腹部下垂,在腹股沟部位形成一个死褶,出汗后不透气,也会诱发那个部位的癣菌的感染。还有人手上脚上每到这个季节会起一些很小的水泡,这是内里的问题反映在皮肤上。中医有一句话是“有内必行诸外”内部的失调,比如湿热、痰湿,就会表现在皮肤上。
    记者:我们听说过湿性体质,那么体质和环境,哪个因素更易诱发皮肤问题?
    黄青:体质比外界环境,对人的影响更大。同在一个环境,有人可能起湿疹,有人可能长脚气,有人得荨麻疹,表现出来的病症不一样,中医认为这是体质不同,表现不一样。但终归都是“有内必有外”的关系。
    说到体质,老百姓往往理解得过于简单,但我们认为在一个人身上往往具备一种以上的体质。拿女性来说,较胖时痰湿体质能占到60%左右,偏寒的体质可能只占20%上下;如果减肥了,湿的表现可能就不那么明显了,我们讲“瘦人多火,肥人多湿”,这些都是会随你外形的变化产生比重的变化。胖人容易出汗,也是体质湿重的一个表现,减肥后可能就不怎么爱出汗了,但如果是女性,寒的体质可能就表现得明显一些。寒、湿、热在不同的情况下,往往此消彼长。
    记者:在湿气盛的夏季,怎样预防皮肤上的问题呢?
    黄青:主要从预防内湿开始。简单说,脾不能正常运化水湿,又与外湿结合,就容易导致疾病。脾湿没有得到有效治疗,进一步发展,阳气受损就会产生寒湿的情况又怕冷,又有湿。所以还是要从健脾和一些生活细节上注意以下误区:
    1.喝冰饮。直接损伤脾气和脾阳。
    2.凉菜当饭吃。为了减肥晚上就只吃些凉拌菜,容易伤脾。
    3.食物代替药。食物的力量的确很大,但好的作用有时没那么快,那么明显,但破坏作用往往很快体现。所以,如果已有皮疹的人,就更不能吃发物,否则会加重痒的症状。山药是好东西,健脾利湿,但关键也是坚持才能看到效果。铁棍山药皮薄,可以连皮吃,因为食物是个均衡的整体,皮和肉、果和核往往凉热相抵;要去皮也最好等熟了再削,因为山药的黏液会引起有些人过敏。
    4.热水洗澡。如果水温达到40-42度,虽然能够洗掉汗液油脂,也破坏了皮肤自身形成的保护组织皮脂膜,使皮肤干燥,对外界的抵抗力减弱,容易过敏;对紫外线的抵抗能力也差,容易晒伤,出现皮炎湿疹的表现。实际上,缺水的皮肤出油也更多。
    5.每天都用浴液、洗发水。夏天天天洗澡,只用温水冲一下汗就可以了,一周用两三次浴液足矣。头发如果出汗不太厉害,完全可以隔天洗,而且水温也不要高。
    6.全身上下用一种洗涤剂。多数人一种浴液涂遍全身,身上肤质差别挺大的。平时清水冲,前胸后背一周用两次浴皂或身体磨砂膏去角质,防止这些出汗出油的地方清洁不好长痘痘。四肢用现在普遍比较滋润的浴液即可。
    7.不穿袜子。夏天穿棉线袜子和透气的布鞋是最好的。出汗后,如果有贴着皮肤的棉线袜子把汗吸走,保持局部皮肤的干燥,使湿的条件不具备了,不容易有真菌繁殖。袜子在冬天不仅吸汗,还能起到保湿的作用,不至于让皮肤过于干燥。
    2个古方 祛湿健脾 治腹泻
    受访专家:吴圣贤
    北京中医药大学东直门医院临床研究中心主任
    慢性腹泻,中医称之为“慢性泄泻”、“便溏”,如果去化验,没有什么炎症,主要是因为脾虚湿盛造成的。有的人一得就是数年,甚至十年二十年,很难治好。夏季的暑热含有大量湿气,会导致腹泻加重,严重的一天跑七八次厕所,非常影响生活质量。中医自古对这种病就比较有研究,事实证明一些古方既简单,疗效又非常好。
    比如,出自《太平惠民和剂局方》的“参苓白术散”就是一个祛湿非常好的方子,我曾用它治好过一位慢性腹泻二十多年的病人。他找中西医治疗过多年,最后还是传统的煮散的办法最奏效。这个方子很简单,就是用去芯莲子肉30g,炒薏苡仁30g,砂仁30g,桔梗30g,炒白扁豆45g,茯苓60g,人参60g,炙甘草60g,白术60g,山药60g,把这些都打成粗粉,每次只用6g,取两枚红枣加水煮15分钟,去枣连药末带汤一起喝,早晚各一次。这是原方原剂量,经过自古以来无数病例的实践,非常有效。所有这些粗粉叫一料药,可以吃一两个月,绝大部分湿气重的慢性腹泻都可以解决了。如果小腹感到寒凉,可以再加进去30g炮姜。
    还有一个治疗这类腹泻的办法,是中医大家张锡纯的“一味薯蓣粥”,薯蓣就是山药。这个方子就是用生怀山药500克轧细过罗,然后每次用30克山药粉,调入适量凉水,不用太多,放在炉火上熬煮,你要不停地用筷子搅动,开两三次后就成糊状,每天食用,一两个月就会见效。这种药食同源的办法,对不好喂药的小孩尤其好用,加一点儿糖,还很好吃。
    本版采写/本报记者 董晓莹

(责任编辑:秋彤)

相关文章
相关评论

您是不是忘了说点什么?

0 条评论
最新新闻

殷大奎

于智敏

于福年

俞梦孙

张维波

杨 泽

于树玉

万承奎

陶国枢

产业园地
网站介绍 | 加盟合作 | 免责声明 | 法律顾问 | 广告服务 | 网上投稿
Copyriht 2011 by www.jkchina.org. all rights reserved 大众健康之窗网站版权所有
中国老年保健协会支持协办:中国老年保健协会养老健康科技创新分会
投稿邮箱:zgjkzc@sina.com QQ:492974624
京公网安备:11010502050669京公网安备:11010502050669 工业和信息化部 备案/许可证编号为: 京ICP备09047049号-1 站点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