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众健康之窗
健康科普
当前位置:首页 > 健康科普
疫苗 隔离病毒的“防火墙”

来源:北京日报 时间:2013-07-24 08:54:28 热度:741

利用牛痘攻克天花的爱德华·詹纳被誉为“免疫学之父”。

痘疹专著《种痘新书》刊于1741年。

古代“痘衣法”,给健康儿童穿上患儿的衣服。

手持天花牛痘疫苗接种证明的非洲儿童。

人们排队接种牛痘的场景。

  上月,一组《疫苗之殇》的报道进入公众的视野,那些不幸患上疫苗后遗症的孩子触痛了千万父母的心。疫苗被称为隔离病毒的“防火墙”,有了疫苗,人类才能够有效控制各种重大疾病。但是,与世界上任何一种药物一样,疫苗不可避免地具有不良反应。
  疫苗最早起源于中国
  回顾人类走过的历程,我们发现面对疾病中最骇人听闻的瘟疫——急性传染病的时候,人类曾经是那样的无助和无知。被感染上瘟疫的人,在死亡的威胁面前,只有等待命运的安排。在古代,发烧或者拉肚子就是死亡的第一征兆,面对这些突如其来的疾病、随处可见的死亡,无计可施的人们开始把自己锁在家里,或弃城而走。在欧洲,面对黑死病也就是鼠疫的威胁,成千上万的民众逃离城市,甚至于整个欧洲禁浴200年。
  古代的统治者、政客和巫师往往会利用人们对瘟疫的恐惧加强和巩固他们的统治。但是随着科技的进步和发展,人类终于找到了能够遏制住瘟疫的武器——疫苗。疫苗给人类带来的价值不可估量,通过疫苗,人类历史上第一次消灭了一种疾病,就是天花。疫苗给我们的第二个价值就是降低医疗开支。美国的一项成本收益分析显示,在疫苗上每投资1美元可节约2美元至27美元的医疗支出。
  疫苗最早起源于中国,中国古代人民在与疾病斗争的长期过程中,观察到有些患过传染病而康复的人,一般不再患同样的疾病。于是他们用物理方法(如捣碎、研磨)处理发病个体的组织脏器制成最原始的疫苗,这种疫苗虽然可能发生全身性副作用,存在散毒和造成新疫源的危险,但是在治疗和预防传染病方面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早在公元4世纪初,我国东晋葛洪所著《肘后方》中,就有关于防治狂犬病的记载,其中“治卒有猘犬凡所咬毒方”有云:“仍杀所咬犬,取脑傅之,后不复发。”杀掉咬人的狂犬,以其脑浆敷于被咬处,体现了“以毒攻毒”的思维方式。
  天花因“种痘”被灭绝
  在这种思维方式的指导下,我们的祖先发明了人痘接种术来对抗天花病毒的侵袭。据传,11世纪中国就有接种人痘获得成功的例子,17世纪逐渐普及。1727年俞茂鲲《痘科金镜赋集解》中写到,“闻种痘法起于明朝隆庆年间(1567-1572年),宁国府太平县,姓氏失考,得之异人丹家之传,由此蔓延天下。至今种花者,宁国人居多,近日溧阳人窃而为之者亦不少。当日异传之家,今日尚留苗种,必须三金,方得一丹苗,买苗后一家因以获利。”
  早期人痘接种,使用的都是人身上自然发出的天花的痂,人们把它叫“时苗”。由于“时苗”的毒性很大,不能百分之百保证被接种者的生命安全,“苗顺者十无一死,苗凶者十只八存”。因此,后来人又发明了“熟苗”接种之法。所谓“熟苗”指的是通过接种发出来的痘作为种苗,经过“养苗”、“选炼”,要连续种七代过后,这个种苗就非常精纯,火毒就汰尽了,用经过七代接种的种苗来给健康人种就非常安全了。《种痘新书》记载:“种痘者八九千人,其莫救者二三十耳”。法国哲学家伏尔泰这样高度赞扬人痘接种:“我听说100年来,中国人一直就有这样的习惯;这是被认为全世界最聪明、最讲礼貌的一个民族的伟大先例和榜样。”
  18世纪初,预防天花的人痘接种法被引入欧洲。英国医生爱德华·詹纳注意到,乡村里的牛患了与天花相似的病,那些挤奶女工在接触到牛身上的疱疹时受到感染,身上也会长出小一些的疱疹,这就是牛痘。而感染过牛痘的人都不曾被传染上天花。詹纳发现,牛痘的病情症状比天花轻得多,它从不令牛死亡,更不会令人死亡,况且人在感染牛痘痊愈后不会留下任何疤痕。
  1796年5月14日,詹纳找来了一位患牛痘的挤奶女工,从她手指的疱疹中提取出一些液体,然后将一位8岁男孩的手臂用手术刀划破,把牛痘疱疹液滴在了上面。48天后,詹纳将从天花患者脓疱中提取的液体再一次滴在了这个男孩被手术刀划破的手臂上,男孩的免疫系统抵抗住了天花病毒的侵害。由于牛痘比人痘更安全、简便,牛痘接种术逐渐取代了人痘接种术。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牛痘疫苗的制造技术不断改进,甚至在世界范围内广泛开展了免疫接种。1980年,天花在地球上灭绝,这是人类唯一消灭的传染病。
  血清疗法创始人获诺奖
  被称为“微生物学之父”的法国人路易·巴斯德,在1881年改进了减轻病原微生物毒力的方法。他观察到患过某种传染病并得到痊愈的动物,以后对该病有免疫力,据此用减毒的炭疽、鸡霍乱病原菌分别免疫绵羊和鸡,获得成功。这个方法大大激发了科学家的热情,人们从此知道利用这种方法可以免除许多传染病。
  1882年,巴斯德开始研究狂犬病,他证明了病原体存在于患兽唾液及神经系统中,并制成病毒活疫苗,成功地帮助人获得了该病的免疫力。按照巴斯德免疫法,医学科学家们创造了防止若干种危险病的疫苗,成功地免除了多种疾病的威胁。
  作为获得诺贝尔奖的第一位医学家,埃米尔·冯·贝林根据实验结果提出了“抗毒素免疫”的新概念,经过300多次试验,终于证明,曾经感染过破伤风杆菌而依然存活的动物的血清,注射给刚感染破伤风杆菌的动物,可以预防破伤风病症的发作。
  这一事实说明,耐受过破伤风的动物血清中有着对抗破伤风毒素的抗毒素,它能中和毒素,使之失效,这在医学上称为“抗毒素的被动免疫”。为此,年轻的贝林被誉为免疫学尤其是血清疗法的创始人。
  1891年12月的一天,贝林在柏里格医院进行了第一次尝试。他把自制的白喉抗毒素血清,缓缓地注射给一位因患白喉急症而奄奄一息的病儿。病儿那颗被白喉毒素麻痹的心脏,跳动由弱变强,呆滞的眼睛又重新闪出生命的光辉!白喉抗毒素不久就在药房里大量出售,它挽救了成千上万个病儿。从此血清疗法成为征服白喉的一种普遍有效的手段,该病的死亡率由当时的48%降到了13%。
  小儿麻痹疫苗研制者率先接种
  肺结核曾经被认为是无法医治的绝症,在无法治愈的年代,为了减轻病人肺部的压力,甚至需要将人的肋骨生生地摘除。19世纪,德国“细菌学之父”赫德经过272次实验,成功地培养出了导致结核病的微生物。随后,为了对付这种微生物,法国科学家卡尔梅特和介朗整整研究了15年,一种含有稀薄活性肺结核细菌菌株的疫苗——“卡介苗”终于在1921年问世。到1961年介朗去世时,全世界已有两亿多人注射了这种抵抗肺结核病的疫苗。
  小儿麻痹症,医学界称之为脊髓灰质炎,是威胁儿童生命和健康的瘟疫。其发病高峰期,美国以及欧洲和亚洲都有近10万人发病。美国历史上最著名的总统之一富兰克林·罗斯福,是美国历史上唯一一位连任四届的总统,也是唯一一位残疾人总统,而他残疾的原因正是因为小儿麻痹。
  美国索尔克医生用了近9年的时间,于1955年成功地研制出灭过菌的脊髓灰质炎疫苗。索尔克医生让自己成为第一个接受疫苗接种的人。他说:“我把这看作是一种典礼和象征。”紧接着,全世界几百万的儿童开始排队等候注射预防小儿麻痹症的“索尔克氏疫苗”。
  随着科技的进步,我们有理由相信,终有一天会出现可以预防癌症、艾滋病等不治之症的疫苗。尽管这些疫苗的研制不可能是一帆风顺,但研制的过程给人们带来了希望,因为人类几千年来就是这样通过科学研究,一步步实现自己的梦想,用疫苗筑起了隔离病毒的“防火墙”。
  科技生活
  注射疫苗贴片就行
  很多人害怕打针,但是为了预防或治疗疾病又少不了挨针扎。美国科学家的一项新研究给人们带来了福音,他们发明了一种贴片接种疫苗的新方法,贴片上的上百根微针会刺穿皮肤释放药物,这种接种方法或将终结使用注射器的皮下注射法,让疫苗接种和药物注射变得更加安全无痛。
  美国麻省理工学院(MIT)的科学家参与了这种神奇贴片的研发。据介绍,这种贴片跟文身贴类似,它上面有上百根显微操作针,贴到皮肤上微针会刺穿皮肤表层,让疫苗慢慢释放并渗透进体内。这些微针经过特殊设计,只会刺穿皮肤最表面的表层大约半毫米处,而且能避开神经末梢和血管,用这种方法接种疫苗感觉不到疼痛。MIT的生物工程和材料科学工程教授达雷尔·欧文指出,如果贴片注射方法得到推广,今后就能彻底摆脱使用注射器,可以节省资源。“这种贴片带有微针超薄聚合薄膜,使用起来极其简单,将贴片贴到皮肤上最快只需几分钟就能注射完毕。”
  医学常识
  如何预防偶合症
  偶合症是指疫苗受种者正处于某种疾病的潜伏期,或存在尚未发现的基础疾病,接种后巧合发病(复发或加重)。因此偶合症的发生与疫苗本身无关。
  最严重的偶合症为猝死,但比较罕见。疫苗接种后突发死亡可能与受种者本身潜在的疾病(如心血管疾病等)有关,或因窒息、感染等因素造成。
  预防偶合症的主要措施为严格掌握预防接种的禁忌症。目前除接种狂犬病疫苗外,接种其他任何一种疫苗都有禁忌症。以麻疹疫苗为例,麻疹疫苗的禁忌症有:正在患有严重器官疾病,尤其是处于活动期的疾病;急性感染性疾病;过敏体质;免疫缺陷。
  在有明确禁忌症的时候,确实不能接种疫苗,应待病好后再接种。因此,请家长务必了解孩子的身体健康状况并如实告知接种医生。
  奇闻逸事
  鼠疫导致欧洲
  禁浴两百年
  1347年,一艘来自东方的商船停靠在意大利热那亚的港口边,这个船上的水手、乘客们遭受着一种痛到骨髓的疾病折磨。为了攻占某座城市,蒙古人用病死的尸体当炮弹打入城中。这群商人虽然得以逃离,却把这场鼠疫带到了热那亚,带到了欧洲!短短三个月,这场来自大草原的鼠疫夺走了欧洲1/3人的生命。
  在肆虐的瘟疫面前,医生认定水的压力,尤其是热气让皮肤毛孔张开,因此病气得以侵入人体。人们逐渐接受了这一观点:水会渗入皮肤,热气和水会使皮肤产生裂纹,导致鼠疫病毒乘虚而入。
  因此到了十六十七世纪,沐浴的危险几乎在人们头脑中已经定格,所以除非不得已的医疗手段,人们尽可能避开水的洗礼,哪怕是贵族,与水最大接触也不过每日以水洗手。法王路易十三7岁之前双腿从未洗过。太阳王路易十四重病,在出血八次后,不得已御医采用沐浴润湿一下国王的身体,随即马上停止这种“副作用”太多的治疗。
  直到18世纪末,欧洲各国才开始意识到,控制鼠疫的传播源头才是卡住疫情的“七寸”。于是他们开始加强基础卫生设施建设,改进下水道,并进行了广泛杀虫和消毒。上述防治措施使得鼠疫得到了有效控制,同时这些举措也被称为“第一次卫生革命”。
  历史回顾
  重大疫苗事故和灾难
  在疫苗的试制和生产过程中,因为污染、减毒不彻底、脱毒方法不正确、安全实验不健全、生产过程不严谨和无菌生产环境不合格等原因,在历史上曾经发生过多次疫苗事故和灾难。
  马血清白喉抗毒素事故 1901年,在美国接连发生了13名儿童在注射了马血清白喉抗毒素以后,因为破伤风感染而相继死亡的严重事故。事后找到的原因是这种抗毒素是用染了破伤风的马的血清制备的。鉴于这个沉痛的教训,美国国会于1902年通过了第一个生物制品管制法规,也称病毒、血清和毒素管制法。当今具有世界权威性的美国食品和药物管理署(FDA)就是从此起步的。
  吕贝克灾难 卡介苗在早期是通过口服的途径给婴儿免疫预防肺结核病的。20世纪30年代初,在德国的吕贝克,有251名婴儿误服了有致病性的结核杆菌,而不是减毒的卡介苗。结果造成72名婴儿死亡,其中71名不到1岁就夭折。对事故调查发现,是因为有毒力的结核杆菌和卡介苗菌种保存在同一个实验室里而被误用。
  金葡菌污染白喉疫苗事故 早期使用的白喉疫苗是白喉类毒素和白喉抗毒素的混合物。在澳大利亚的班达堡,由于这种白喉疫苗在生产过程中没有加防腐剂,其中一瓶疫苗被金黄色葡萄球菌污染。在21名接种该瓶白喉疫苗的儿童中,有12名死于败血症,6名儿童的病情十分严重,只有3名儿童安然无恙。
  口服伤寒疫苗加热灭活不彻底事故 1904年,美国军队中的细菌学家建议用口服伤寒死疫苗来预防伤寒病。伤寒菌培养物经56℃1小时灭活后给13个人服用,结果有7人发生临床伤寒热,另有3人在口服这种疫苗第一剂后的6-16天发生了发热反应。事故之后,经过对这种疫苗进行反复培养,结果发现在每毫升死疫苗中仍有2-3个细菌由于没被热灭活而被培养出来。
  卡特实验室事故 灭活脊髓灰质炎疫苗的临床试验在1955年4月获得成功以后,美国FDA很快批准了数家厂商生产这种死疫苗。在1955年4月中旬的10天时间内,共有12万儿童接种了由加州伯克莱·卡特实验室制备的两个批号的脊髓灰质炎疫苗,结果有60名接种者及其89名家庭成员发生小儿麻痹症。疫苗接种者发病的平均潜伏期是8天,其家庭接触者发病的平均潜伏期是24天。事故的纰漏出在用福尔马林灭活野生型脊髓灰质炎病毒不够彻底,没有把所有的病毒都杀死。

(责任编辑:秋彤)

相关文章
相关评论

您是不是忘了说点什么?

0 条评论
最新新闻

殷大奎

于智敏

于福年

俞梦孙

张维波

杨 泽

于树玉

万承奎

陶国枢

产业园地
网站介绍 | 加盟合作 | 免责声明 | 法律顾问 | 广告服务 | 网上投稿
Copyriht 2011 by www.jkchina.org. all rights reserved 大众健康之窗网站版权所有
中国老年保健协会支持协办:中国老年保健协会养老健康科技创新分会
投稿邮箱:zgjkzc@sina.com QQ:492974624
京公网安备:11010502050669京公网安备:11010502050669 工业和信息化部 备案/许可证编号为: 京ICP备0904704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