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众健康之窗
医院在线
当前位置:首页 > 医院在线
泸州医学院中西医结合学院科学发展纪实

来源:中国中医药报 时间:2013-07-03 11:36:26 热度:739

  2010年7月7日,泸州医学院中西医临床医学专业获批为国家级特色专业,这是该院目前仅有的三个国家级特色专业之一。
  2012年8月22日,中西医结合临床医学专业成为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十二五”中医药重点学科建设单位,实现了泸州医学院国家级重点学科零突破。
  2012年,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医师资格认证中心首次发布泸州医学院中西医结合学院中医类别医师资格综合笔试院校学科成绩分析报告,中西医结合学院毕业生参加2011年中医类别医师资格综合考试平均分为396.8分,超过全国平均分36.5分;考试通过率达80.16%,远远高于全国52.62%的平均通过率。
  2013年,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医师资格认证中心再次发布学院中医类别医师资格综合笔试院校学科成绩分析报告,中西医结合学院毕业生参加2012年中医类别医师资格综合笔试平均分高出全国平均分23.57分,考生通过率高出全国通过率18.97个百分点,并首次公布学院成绩排名。在全国开设中医类本科专业并参加2012年医师资格考试的47所院校中,学院排名第12位。
  泸州医学院中西医结合学院集教学、医疗、科研于一体,现代医学与传统医学并举,前身为泸州医学院中医系,该系于1977年建立,1993年正式招收硕士研究生;1998年,中医系与附属中医院实行“系院合一”,2001年中医系更名为中西医结合系,同年获教育部批准正式招收中西医临床医学专业本科生;2003年更名为中西医结合学院。
  “稳规模,重质量,抓改革,强内涵,育特色,塑品牌”,这是泸州医学院中西医结合学院的办学理念。30余年来,历任院领导艰苦创业,励精图治,近年来,在院长杨思进教授带领下,在分管教学副院长魏嵋主抓下,全院师生共同努力,以国家高等医学教育大发展机遇为契机,以深化教学管理改革为突破口,以学生综合素质能力培养为重点,注重传承中医药文化,不断探索和创新人才培养模式,优化教学条件,加强师资队伍人才建设,医教研齐头并进,使中西医结合学院学科优势得到逐步彰显。
  创新教学模式   提高教学质量
  泸州医学院中西医结合学院始终把提高教学质量作为工作重点,将教学质量视为生命线。通过深化教学改革、改善教学方法、优化课程设置、规划教材管理等一系列措施,不断创新教学模式,努力提高教学质量和教学水平。
  强化教学质量,实施“质量工程”。“高等学校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简称“质量工程”)是教育部、财政部全面贯彻党中央、国务院关于“把高等教育的工作重点放在提高质量上”的战略部署,是继“211工程”、“985工程”和“国家示范性高等职业院校建设计划”之后在高等教育领域实施的又一项重要工程,是新时期深化高校教学改革,提高教学质量的重大举措。泸州医学院中西医结合学院牢固树立教学中心地位,全面实施“质量工程”,坚持以本科教育为主体,积极发展研究生教育、港澳台和留学生教育,办好高职教育和成人教育,努力实现办学“规模、质量、结构、效益”的有机统一。2011年获得一批四川省“高等教育质量工程”建设项目立项资助,包括:中西医结合临床优势学科建设子项目;中西医临床医学专业综合改革项目,其中包含《基础中医学》、《临床中医学》、《中西医结合导论》等教材建设,《中医学》精品开放课程,大学生科研创新能力培养探讨,《中医针灸》双语教学课程等子项目。
  完善教学方法,推进教学改革。中西医结合学院注重教学方法的改革,倡导启发式教学,大力推行案例式教学和PBL教学法。在课程考试方式上积极探索并引入形成性评价,采取平时成绩、阶段考试、期末考试、论文撰写等多种评价方法,开展了床旁考试、病历书写、技能操作考试等,注重在学习过程中的教学质量检查和反馈。通过让学生参与和开展科学研究,鼓励学生突破课堂,深入到图书馆、资料室、实验室,提高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优化课程设置,加强课程建设。中西医结合学院在课程设置上以学生能力培养和岗位胜任力为立足点增设本专业特色课程,强化基础,突出实践,为学生提供跨学科、跨领域学习机会,也为学生进行新领域开发研究提供条件。
  规范教材管理,加强教材建设。在教材选用中,一方面遴选高水平教材,另一方面有计划地主编、参编高规格教材。2004年至今,该院教师有百余人次担任各级各类教材主编、副主编、编委等,其中不乏国家“十五”“十一五”“十二五”规划教材。尹思源等参编的《八纲辨证》获得2007年中华医学会优秀课件美术设计一等奖;王明杰主编的《临床中医学》获得泸州医学院2004~2009年优秀教材成果二等奖;魏嵋、肖立强、马登尚、江花主编的《中医经典著作导读》获得泸州医学院2004~2009年优秀教材成果三等奖。
  改善教学条件  培养高素质人才
  泸州医学院中西医结合学院始终把培养德才兼备的高素质复合型、应用型中西医结合人才和能力型中医人才人才放在第一位,坚持“全程育人、全员育人、全方位育人”的思想,不断提高师资、实验室、实习基地等教学条件,培养创新型人才。
  优化师资队伍结构,打造高素质教学团队。所谓大学者,非谓有大楼之谓也,有大师之谓也。师资队伍是人才培养的关键,是实现学校可持续发展的保证。中西医结合学院坚定不移地实施“人才强院”战略,大力引进和培育高层次人才,全面加强学科带头人、学术带头人、青年教师骨干和创新团队建设。目前拥有一支结构合理、素质优良、富有活力、勇于创新、适应学校发展需要的高水平师资队伍。有专兼职教师170名,70%以上具有硕士及其以上学位,72%以上具有副教授及其以上职称。其中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5人,全国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指导老师10人,全国首届中医药传承特别贡献奖获得者1人,四川省名中医12名,四川省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指导老师8人,四川省有突出贡献的优秀专家2人,四川省学术技术带头人后备人选2人,四川省中医药管理局学术技术带头人及后备人选9人,四川省教学名师1人,泸州市首届十大名中医5名,泸州市学术技术带头人及后备人选5人,泸州医学院教学名师1人。2013年5月,杨思进教授、赵春妮教授和马登尚副教授在泸州医学院第二届“泸州老窖‘金教鞭’奖”教学大赛中荣获“金教鞭”奖。这样一批专家型、学者型的教学队伍,为推动中西医结合学院科学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人才保障。
  优良办学环境,改善教学条件。在办学规模不断扩大的同时,中西医结合学院经过近几年的强力投入,极大地改善了办学条件。现设有7个基础教研室和10个临床教研室。建成中西医临床技能中心,包括:中医基础和临床实验室、模拟诊室、客观结构化多站式临床考试基地、计算机考试室、PBL教室等。拥有8个稳定的实习基地,5所为三级甲等医院。其中泸州医学院附属中医医院是一所集医疗、教学、科研、预防保健于一体的具有中西医结合特色的三级甲等综合性教学医院。医院通过了ISO9001质量认证,先后获得了“全国重点建设中医医院”、“中国百强品牌医院”、“全国卫生系统先进集体”、“全国中医药系统创先争优活动先进集体”、“全国冬病夏治先进单位”、“全国省级综合性医院文化建设先进单位”、“全国名老中医师承工作管理先进单位”、“全国中医药文化建设先进单位”、“全国中医药科普知识宣传教育先进单位”、“全国医院文化建设创新单位”、“全国中医电子病历示范单位”等殊荣。教学设施的不断完善,为学生专业技能和实践能力的培养创造了良好的条件。
  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加大人才培养力度。中西医结合学院立足人才培养方案,经过多年摸索和实践,不断修订完善人才培养方案,力求体现宽基础、重经典、强技能、特色鲜明的中西医结合人才品牌。与此同时,积极推进双导师制培养模式,将院校教育与师承教育两种教育方式相结合。采取基础与临床双导师特色施教,个性化培养,催化学生对专业的理解与认同、感性与理性转化升华、理论与实践结合提升。此外,推行早临床、多临床、反复临床教学,利用暑期开展医患沟通、药房见习、门诊跟师等医学实践,切实提高中医药人才培养质量。
  强化中医药文化内涵,提高学生综合素质。中西医结合学院在紧抓教学主渠道的同时,注重中医药文化进校园、进课堂、进宿舍工作,不断加强学生人文精神和中医药文化的熏陶。成立了“中西医临床思维方法组”、“古文与经典组”等8个学生学习兴趣组;定期举办中医药文化节;开展中医药知识竞赛、技能比赛等活动,增强学生学习兴趣,拓宽学生视野,提高学生动手和自学能力,使广大学生能够在健康浓郁的文化氛围中茁壮成长。知识、能力、素质三者是素质教育中的三个要素,传授知识、提高能力、培养素质,是高校人才培养中三个不同层级的目标和境界。中西医结合学院经过多年的理论构思与实践探索,着力构建知识-能力-素质人才培养模式,不但注重学生对基础知识、基本理论和基本技能掌握,同时着力于学生实践能力、自学能力、应变能力、交流能力、创新能力以及外语和计算机应用等能力的培养,取得了很好的成效。
  凸显教学成果   树立特色品牌
  泸州医学院中西医结合学院一流的育人环境、科学的育人举措和高水平的师资队伍创造了无数个值得骄傲的成绩。
  教学成果显著,特色品牌彰显。中西医结合学院现拥有中西医临床医学、中医学2个专业及皮肤性病学、眼耳鼻喉学、骨伤学3个辅修专业方向,有中西医结合、中医学2个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中西医结合临床成为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十二五”中医药重点学科建设单位,中西医临床医学为国家级特色专业,中西医结合临床为四川省重点学科,中医学为四川省精品课程,中医内科学、中医学、骨伤学、针灸学为校级精品课程,中医内科学、针灸学获批校级精品资源共享课程,拥有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二级实验室和中西医结合临床技能实训中心及中医学、中医内科学、中医骨伤学等校级优秀教学团队。还拥有卫生部国家临床重点专科建设项目脑病科、肾病科,有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十一·五”重点专科耳鼻咽喉科,有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十二·五”重点建设专科及培育项目脑病科、肝病科、肾病科和重症医学科,有国家中医重点专科协作组成员单位治未病中心、护理学,有四川省重点专科耳鼻咽喉科、心脑病科、脾胃病科、肝胆病科、肾病科、骨伤科,有四川省重点建设专科肺病科、皮肤科、肛肠科、儿科、妇产科、肿瘤科和一批院级重点专科。
  人才质量稳步提高,招生就业态势良好。强化学生“四种能力”(实践能力、创新能力、就业能力、创业能力)的培养,不断完善助学体系,加强学生心理辅导,积极开展各种主题实践活动和竞赛活动,使校风、学风、考风明显改善,学生综合素质明显提高。据调查结果显示,中西医结合学院毕业生得到了社会的普遍认可,取得了较好的社会声誉。2006年对中医系81级、85级、91级73名毕业生的专业知识、临床技能自我评价调查。结果显示,80%以上的被调查者认为具备中西医两套医疗技术,将中、西医理论知识有机结合运用于临床的能力强,在毕业后很快就具有独立完成门诊、病房、急诊值班的工作能力。此外,2009年调查了省内泸州市、内江市、自贡市、永川市、攀枝花市、达州市等地区28家医疗单位,调查结果显示:100%的用人单位认为泸州医学院中西医结合学院毕业生具有较好的职业道德、工作态度和思想素质,其中65%以上的单位对毕业生的政治表现、工作态度及医德医风给予了“很好”的评价。对毕业生的中医专业基础知识、中西医临床技能、工作质量等,用人单位的满意率达到100%。不少毕业生通过激烈竞争到大型企业和国家企、事业单位就业或考取国家公务员。毕业生中还涌现出了一个校友“创业群”。2010年对近三届中西医临床专业毕业生质量进行追踪调查,结果显示用人单位对学院历届毕业生的综合素质给予了充分肯定,近年来用人单位综合满意度均达到了95%以上。
  站在新的起点,面临新的挑战,泸州医学院中西医结合学院附属中医医院院长杨思进表示,医院将继续坚持“立足医药、面向社会、突出特色,服务就业”的办学宗旨”和“强化基础,注重实践,突出技能,全面发展”的办学方针,齐心协力,锐意进取,不断深化教学改革,持续提高教学质量,进一步强化专业特色,培养更多高素质毕业生,为把中西医结合学院建设成为省内一流、国内知名的中西医结合医教研中心而努力奋斗。为传承和发扬中华传统医学,造福社会做出更大的贡献。(汪建英  邓盛木)

(责任编辑:秋彤)

相关文章
相关评论

您是不是忘了说点什么?

0 条评论
最新新闻

殷大奎

于智敏

于福年

俞梦孙

张维波

杨 泽

于树玉

万承奎

陶国枢

产业园地
网站介绍 | 加盟合作 | 免责声明 | 法律顾问 | 广告服务 | 网上投稿
Copyriht 2011 by www.jkchina.org. all rights reserved 大众健康之窗网站版权所有
中国老年保健协会支持协办:中国老年保健协会养老健康科技创新分会
投稿邮箱:zgjkzc@sina.com QQ:492974624
京公网安备:11010502050669京公网安备:11010502050669 工业和信息化部 备案/许可证编号为: 京ICP备0904704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