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众健康之窗
健康科普
当前位置:首页 > 健康科普
我学者发现免疫调节性T细胞可治疗卒中

来源:中国医药报 时间:2013-06-25 13:37:01 热度:541

  本报上海讯  复旦大学脑损伤研究海外创新团队首席科学家陈俊教授和该团队胡晓明教授率领博士研究生李佩盈等历经3年多,首次应用异体免疫细胞移植方法,发现体内一种特殊的“免疫调节性T细胞”可有效治疗卒中引起的脑损伤和神经系统功能障碍。在近日举行的第26届国际脑血流与脑代谢论坛上,李佩盈因该论文荣获国际杰出青年科学家奖“尼斯-拉森大奖”。这也是60年来,中国青年首次获得这一大奖。6月18日该研究成果也在线发表在国际神经科学领域权威期刊《神经病学年报》(《Annals of Neurology》)上。
  缺血性脑损伤会激活体内包括淋巴细胞和中性粒细胞在内的免疫炎症细胞,释放大量的有害物质,诱发强大的免疫炎症反应,从而损伤血脑屏障并加重卒中后脑损伤,引起长期偏瘫、失语等神经系统功能障碍后遗症。免疫调节性T细胞在体内存量虽然有限,但它们是免疫系统的忠实“卫士”,当发现免疫细胞被过度激活时,就会使出浑身解数抑制有害物质的释放。
  陈俊研究团队研究发现,在免疫细胞释放的有害物质中,有一种平时含量很低的基质金属蛋白酶-9是在脑损伤通过激活中性粒细胞后大量产生的,它通过血循环进入卒中病灶,进一步破坏血脑屏障,从而加重脑损伤。于是,陈俊研究团队创新性地运用异体免疫细胞移植方法,把体内免疫调节性T细胞含量逐步提高。当其含量达到10倍以上时,卒中后脑损伤症状奇迹般地明显减轻,神经系统功能障碍也显著减缓。为了验证这一研究结果,他们在患有缺血性脑损伤小鼠模型发病后2~6或24小时后静脉输注经提纯的免疫调节性T细胞,结果发现其进入体内后迅速在血液中发挥抑制炎症的作用,减少了卒中后血脑屏障的通透性,使缺血后的脑梗死面积减少约50%,神经系统功能障碍后遗症的改善持续了至少28天(相当于人类的长期改善),脑损伤得到了进一步控制。随后,陈俊研究团队进一步应用具有特异性标记物的同类系小鼠以及细胞跟踪技术,惊喜地发现免疫调节性T细胞并不需要其浸润至脑组织内或抑制小胶质细胞的激活,而是通过抑制外周免疫炎症细胞的方法而达到脑保护作用的。
  反之,陈俊研究团队剔除了小鼠体内中性粒细胞,或基因敲除小鼠基质金属蛋白酶-9,或把基质金属蛋白酶-9基因敲除小鼠的骨髓移植至经照射后的野生型小鼠体内,结果发现免疫调节性T细胞的神经保护作用丧失。这进一步证实,免疫调节性T细胞是通过抑制缺血损伤后外周中性粒细胞释放基质金属蛋白酶-9,从而起到脑保护作用的。
  该研究的更大临床意义还在于,目前临床上治疗急性卒中惟一有效的方法是在发病4.5小时的“时间窗”内,使用药物重组组织纤溶酶原激活剂(tPA)进行溶栓治疗,但目前我国仅有小于1%的患者受益于此项疗法。即便如此,许多患者在使用重组tPA后,脑出血的风险明显增加。这是因为重组tPA在溶栓治疗时会破坏血脑屏障,而血脑屏障通透性的增加是诱发脑出血的元凶,因而大大限制了重组tPA在临床上的广泛应用。但陈俊研究团队的研究发现,免疫调节性T细胞如果与重组tPA联合使用,可有效减少重组tPA溶栓导致的脑出血并发症,从而延长重组tPA溶栓的有效时间窗。研究显示,免疫调节性T细胞输入延迟至卒中发作24小时之后,依然有明显的治疗作用,这将大大增加急性卒中患者的治疗机会。
  据悉,为避免异体移植带来的免疫排斥反应,目前陈俊研究团队正在研究应用自体调节性T细胞在体外扩增后再进行自体回输的特殊方法,以进一步提高卒中后脑损伤的疗效。
  (孙国根)

(责任编辑:秋彤)

相关文章
相关评论

您是不是忘了说点什么?

0 条评论
最新新闻

殷大奎

于智敏

于福年

俞梦孙

张维波

杨 泽

于树玉

万承奎

陶国枢

产业园地
网站介绍 | 加盟合作 | 免责声明 | 法律顾问 | 广告服务 | 网上投稿
Copyriht 2011 by www.jkchina.org. all rights reserved 大众健康之窗网站版权所有
中国老年保健协会支持协办:中国老年保健协会养老健康科技创新分会
投稿邮箱:zgjkzc@sina.com QQ:492974624
京公网安备:11010502050669京公网安备:11010502050669 工业和信息化部 备案/许可证编号为: 京ICP备0904704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