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众健康之窗
健康科普
当前位置:首页 > 健康科普
清代的太医院

来源:中国中医药报 时间:2013-06-24 14:40:43 热度:985

  据记载,唐、宋时期在太常寺设有太医署或太医局。辽也设有太医局,金朝开始称太医院。元代的太医院已经成为独立机构,负责医疗、制作御药。明代太医院则已经有了分科。
  那么,古代的医院什么样呢?《清史稿·职官志》中有关于太医院的记载:
  太医院的大夫分四个级别:第一等叫御医,只有十三人。雍正乾隆时期为七品,和县令一个级别。第二等称为吏目,只有二十六人,八品与九品各十三人。第三等叫医士,共二十人,为九品。第四等叫医生,有三十人,无品。
  清代太医院设于顺治元年(1644年),在京城正阳门以东的东交民巷西口的一个大院里。太医在这里办公、学习。后来由于《辛丑条约》的签订,东交民巷被划归使馆区,因此在地安门外另建了太医院。清太医院为独立的中央医疗机构,为帝后及宫内人员看病、制药,也担负其他医药事务。太医院中的官吏和医务人员均称为太医,而且都是汉人。
  明清的太医院,兼具卫生部、总医院、医学院和保健局四种功能。
  太医院的药物以中医药为主。康熙三十二年(1693年)五月,康熙帝因患疟疾,服用法国传教士洪若翰等进的金鸡纳霜(奎宁)而病愈。光绪二十四年(1898年),法国驻华公使馆多德福医生曾为光绪帝诊病开药。
  太医院设药房,药房设药库储存药材。药材按定例给价,由药商采办,内药房医生切造炮制。清宫药房名目繁多,如御药房、寿药房、东药房、西药房、内药房、外药房、乾清宫药房、武英殿露房、长春宫药房、永和宫药房等。有储药、煎药、配制药品等职能。(李荣兰  许圣义)

(责任编辑:秋彤)

相关文章
相关评论

您是不是忘了说点什么?

0 条评论
最新新闻

殷大奎

于智敏

于福年

俞梦孙

张维波

杨 泽

于树玉

万承奎

陶国枢

产业园地
网站介绍 | 加盟合作 | 免责声明 | 法律顾问 | 广告服务 | 网上投稿
Copyriht 2011 by www.jkchina.org. all rights reserved 大众健康之窗网站版权所有
中国老年保健协会支持协办:中国老年保健协会养老健康科技创新分会
投稿邮箱:zgjkzc@sina.com QQ:492974624
京公网安备:11010502050669京公网安备:11010502050669 工业和信息化部 备案/许可证编号为: 京ICP备09047049号-1 站点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