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健康报 时间:2013-06-20 07:37:01 热度:894
邓海建(媒体人)
“人体只有呈弱碱性才是健康的”,“酸性体质是百病之源,特别容易患癌”,“多吃碱性食品、保健品可以改变酸性体质”……近年来“酸碱性体质”的各种说法被广泛传播,并成为一些保健品广告和养生类电视节目热捧的概念。但是专家表示,科学上并无酸碱性体质的说法,劝老百姓勿轻信。(6月14日《新华每日电讯》)
生活好了,健康就成为另一种刚需。民众有健康需求,市场就有健康供给。譬如这则流传很广的“碱性健康说”,早就三人成虎,深深烙印在一些人的脑海里,吃喝都往“碱性”上靠。记者调查发现,自称在国内最早提出“酸碱性体质”说法的是一个名叫梁双林的人,而他的身份是江苏一家生物制品公司的董事长,他的公司生产甲壳素及其衍生产品等营养食品。按照梁双林的理论,多数人都是“酸性体质”,而吃他们公司生产的“碱性产品”就能解决问题。
一个道理是肯定的:科学宣传少了,不够亲民了,健康类伪科学就大行其道了。这是一个简单的此消彼长的关系。这几天,网络上流传一个热帖《那些年我们一起迷恋过的饮食误区》,这条长微博在果壳网发表仅几天,就被转发6万多次,赢得不少营养专家的支持:蜂蜜润肠通便很健康,红枣、红糖最补血,喝骨头汤很补钙……当这些司空见惯的养生之道被“科普控”说“NO”,就像网友说的,“所有常识全部坍塌”。当然也有网友质疑:“都说是科学,我们到底该相信谁?”
这个问题问得好。“大道不畅,小道必猖”。此前发布的中国居民营养素养报告显示,只有6.48%的公众具备基本的健康素养。结果就是两个:一是公民健康素养不尽人意,基本健康常识与技能靠伪科学解渴;二是一旦遇到健康流言或公共卫生事件,其理性应对能力孱弱,容易出现集体恐慌。
好在今年,中央财政安排了专项资金,在全国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开展健康素养试点监测,逐步建立和完善我国公民健康素养监测体系。但谁来科普、如何科普,就不是“监测”能完成的命题了。纠正那些疯传的健康类伪科学,亟待政府和各界共同努力。
(责任编辑:秋彤)
2025-04-15
2025-04-15
2025-04-15
2025-04-15
2025-04-14
2025-04-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