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健康报 时间:2013-06-13 12:21:52 热度:1157
第三军医大学大坪医院影像中心教授 张伟国
常见的CT、MRI影像检查技术对胶质瘤精确诊断有较大难度,不利于术前评价。本文作者采用功能及生理代谢成像建立胶质瘤术前分级和鉴别诊断体系,另辟蹊径帮助医生看清了脑胶质瘤,相关研究获得了军队医疗成果二等奖。
组织病理学分级是胶质瘤分级的金标准,但病理取材为有创过程,而无创的常规影像学技术对胶质瘤的性质判断则存在明显的局限性。因此,在过去的10多年,国内外不少同行采用磁共振新技术进行了胶质瘤诊断方法的探索,我们也从2004年开始进行这一领域的探索。
生理和代谢成像能够提供脑肿瘤的病理生理和代谢特征,在一定程度上反映活体肿瘤的血管增生状态、细胞密度、肿瘤坏死以及代谢等病理过程,能明显提高对胶质瘤诊断的准确性、敏感性和特异性。其中涉及的主要技术有反映水分子扩散特征的DWI,反映肿瘤血流动力学变化和肿瘤新生血管的灌注成像技术(PWI),能提供脑组织和肿瘤代谢信息的MR波谱分析。
可鉴别特殊类型脑胶质瘤
单发脑转移瘤与高级胶质瘤间常存在相似的临床过程和常规MRI表现,导致鉴别困难。所幸,在瘤周区高级别胶质瘤组的脑血流量灌注明显高于转移瘤组。依据这一特性,我们联合MRS、ADC和灌注成像技术对肿瘤周边信息进行采集分析,做到了对胶质瘤和单发转移瘤的有效鉴别。
坏死囊变性胶质瘤的影像表现同脑脓肿十分相似,我们研究发现,脑脓肿脓腔DWI显示明显的高信号,而脑肿瘤坏死囊变区则显示低信号改变,DWI既可鉴别脑内坏死和囊性病变,又能给出准确的量化指标,应作为基本的检查序列使用。另外,脑脓肿内有多种氨基酸分布,而坏死囊变性胶质瘤病灶区均未见上述代谢产物峰,两者比较有显著性差异,由此可鉴别二者。MR灌注时间-信号曲线在坏死或囊变性高级胶质瘤与脑脓肿之间也有明显差别。
可明确肿瘤分级和边界
正确评估胶质瘤的级别对于病人的治疗有重要意义,高级别胶质瘤通常会采取较为积极的治疗方法;而遇到低级别胶质瘤时,有的病例往往可进行较长时间的随访观察。
我们针对脑胶质瘤血液灌注、新生血管与肿瘤恶性程度之间的相关性进行了研究,首次将微血管径纳入胶质瘤分级评估体系。
胶质瘤治疗的关键在于尽可能切除包含胶质瘤组织在内的瘤体,并尽可能保留功能皮层区,以利于患者术后的恢复。然而,由于胶质瘤特别是高级别胶质瘤具有很高的侵袭性,在周边形成浸润灶,并且由于占位效应导致的瘤周水肿往往与浸润灶相重叠,影响了术前胶质瘤范围的确定。我们研究发现,胶质瘤其周围及水肿区内往往存在肿瘤细胞浸润,在波普曲线上表现为Cho/NAA升高,而单纯水肿区则表现正常。因此,采用MRS和灌注成像技术能够进一步明确胶质瘤的边界和范围。
靶向造影剂协助发现肿瘤
分子影像是借助无创性的影像手段,在活体内定量显示靶细胞或分子的变化,可反映疾病活体条件下在分子和细胞水平上的异常。MR靶向示踪是分子影像学近年来研究的热点。利用某些特殊细胞或者分子对病灶的特异性归巢作用,将磁性标记物对其进行标记,采用MRI成像系统,实时、动态观测标记细胞或分子靶向示踪的过程,从而提高对疾病的诊治水平。
内皮祖细胞对胶质瘤有明确的归巢作用并可能参与肿瘤微环境的构成。因此,EPCS有望成为胶质瘤靶向诊断和治疗的载体。
基于此,我们研发出了分子靶向造影剂SPI0-EPCs,经大鼠实验证实能快速归巢至胶质瘤,并引起肿瘤区MR信号,尤其是T2和T2﹡信号的改变,这或许能为胶质瘤的临床靶向诊断提供帮助。(邹争春 朱广平整理)
(责任编辑:秋彤)
2025-01-09
2025-01-08
2025-01-06
2025-01-06
2025-01-05
2025-01-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