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众健康之窗
健康科普
当前位置:首页 > 健康科普
心血管病侵入性治疗 多应置于药物后

来源:健康报 时间:2013-06-13 12:07:59 热度:698

    希波克拉底曾说:“医生的法宝有三样:语言、药物和手术刀。”手术刀并非行医治病的唯一手段,还有正确面对及理解疾病,遵循循证医学证据,合理及规范化用药。在心血管病的治疗中,只有避免重视局部而忽视全身的药物治疗,才能做到刀下留“心”。

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同仁医院心内科 卢长林

  近些年,心血管疾病的治疗手段层出不穷,不仅各种新药应用于临床,而且心脏介入手术治疗方面更是开创了许多新适应证,几乎涵盖所有心血管疾病的领域。但大多数情况下,药物治疗仍是心血管疾病的首选和唯一的治疗策略,侵入性的介入治疗应置于其后。
  慢性稳定冠心病
  PCI远期预后与药物相当
  冠心病在所有心血管疾病的发病中居首位,药物治疗贯穿冠心病治疗的全程,疗效确凿,合理及规范应用肯定使患者长期获益,成功减少远期事件的风险。遗憾的是,面对如此确凿的数据,我国冠心病患者的规范化药物治疗仍然远远不足,中国胆固醇教育计划(CCEP)的调查显示,急性冠脉综合征(ACS)的患者在出院后1.7年有近50%停止应用他汀类药物,其中医生未予处方的比例约30%。与之相反的是,中国每年冠心病介入治疗的例数逐年递增25%。面对每一名冠心病患者,中国的心血管医生应该审视自己的医嘱,除了将冠心病患者送上导管室外,还应谨记基础的药物治疗!
  伴随介入材料技术的进步,心脏病介入可以治疗的病变趋向越来越复杂。急性冠脉综合征患者是这些技术的受益者,急性期早期接受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术(PCI)治疗,将有效降低死亡率,改善预后。然而,在慢性稳定冠心病患者中,实施PCI治疗却有待商榷。总研究人群2287名患者的COURAGE研究结果显示,稳定冠心病患者在严格遵照临床指南治疗的情况下,长达4.6年的随访结束后,PCI治疗并不能降低患者的总死亡率,同时也未能减少心肌梗死等其他心血管事件发生的风险,仅可在短期内有效改善患者心绞痛症状,但长期疗效与药物治疗相当。由此,我们得出启示,大部分的稳定冠心病可以规避PCI治疗,单纯药物治疗就可以显著获益,药物治疗在这部分患者中具有更卓越的成本效益比。现行的国内外指南均强调仅有部分稳定冠心病患者可考虑进行PCI。
  病情稳定的急性心梗
  积极用药优于PCI
  临床中发现有一大部分患者,在发生急性心肌梗死(AMI)后未能及时行再灌注治疗,在随后延迟的时间内行PCI治疗。但是,目前大规模的临床试验证实,病情稳定的AMI患者接受延迟PCI治疗并未较强化药物治疗获益。OAT研究共纳入2166名AMI后3~28天的患者,随机分成PCI组开通靶血管及单纯药物治疗组。随访4年结果显示,PCI组和药物组患者预后没有明显差异。2011年,OAT研究组公布了延长至8年的随访结果,基本结论仍然一致,但是,PCI组已经不具有缓解患者心绞痛的优势,而且PCI组有较高非致死性心肌梗死的发生趋势,靶血管再血管化及整体再血管化治疗比例更高。
  因此,AMI后病情稳定的患者在失去早期再灌注治疗的机会后,积极进行药物治疗优于PCI治疗。接受PCI开通血管非但无获益,还要负担更高的治疗费用,并可能导致远期非致命性心肌梗死的风险增加。
  房颤治疗指南
  导管消融地位低于用药
  长期以来,对于房颤患者,究竟是节律控制还是心率控制的争论从未停息。AFFRIM研究首先冲击了心血管医生的观念。研究结果显示,中老年房颤患者控制节律并没有较控制心率的患者获益更多,反而血栓事件有增高的趋势。据此,标准化抗凝联合控制心率的治疗策略,是老年患者的最佳方案。
  欧美两地的房颤指南均建议导管消融的地位在药物治疗之后,推荐消融手术主要用于症状性且药物难以控制的房颤患者。药物抗凝治疗是房颤患者的重中之重,贯穿全治疗过程,不意味着消融手术等同终止抗凝治疗。
  心脏植入型电子装置
  在美国曾过度应用
  心脏植入型电子装置(CIED)在心律失常的治疗中占据重要的地位,然而日渐增长的CIED相关感染同样让人不可忽视。美国Mayo诊所在2007年的一项统计显示,在189名因为埋藏式心律转复除颤器(ICD)及永久性心脏起搏器(PPM)植入术后发生器械相关感染而拔除装置的患者中,仅有67%的患者真正需要再次装入ICD或PPM。不可否认,这些患者可能存在心律失常相关的疾患,但是,并不存在CIED的指征。或许,剩余的患者依靠药物治疗就足矣。

(责任编辑:秋彤)

相关文章
相关评论

您是不是忘了说点什么?

0 条评论
最新新闻

殷大奎

于智敏

于福年

俞梦孙

张维波

杨 泽

于树玉

万承奎

陶国枢

产业园地
网站介绍 | 加盟合作 | 免责声明 | 法律顾问 | 广告服务 | 网上投稿
Copyriht 2011 by www.jkchina.org. all rights reserved 大众健康之窗网站版权所有
中国老年保健协会支持协办:中国老年保健协会养老健康科技创新分会
投稿邮箱:zgjkzc@sina.com QQ:492974624
京公网安备:11010502050669京公网安备:11010502050669 工业和信息化部 备案/许可证编号为: 京ICP备0904704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