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健康报 时间:2013-06-08 08:01:26 热度:1067
●中国中医科学院研究员 周超凡
中医的消渴病,包括现代医学中的糖尿病和尿崩症。中医对糖尿病及并发症状改善有独特的疗效。
糖尿病辨治分五型
消渴病有上、中、下三消之分,肺热、胃热、肾虚之别。一般患者三消症状常常并存,只是在临床上表现的轻重不同而已。根据中药新药治疗糖尿病的临床研究指导原则,中医证型分为五型。
阴虚热盛型 主症:咽干口燥,心烦畏热。次症:渴喜冷饮,多食易饥,尿赤便秘。舌脉:舌红苔黄,脉细滑数或弘数。
湿热困脾证 主症:胸脘腹胀,或食后饱满,头身困重。次症:形体肥胖,心烦胸闷,四肢倦怠,小便黄赤,大便不爽。舌脉:舌红苔黄腻,脉滑而数。
气阴两虚型 主症:咽干口燥,倦怠乏力。次症:多食易饥,口渴喜饮,气短懒言,五心烦热,心悸失眠,尿赤便秘。 舌脉:舌红少津,苔薄或花剥,脉细数无力或细弦。
阴阳两虚,血瘀水停证 主症:神疲乏力,咽干口燥,腰膝腿酸冷或手足畏寒,夜尿频多。次症:头晕眼花,心悸失眠,自汗易感,气短懒言,颜面肢体浮肿,尿多浊沫或尿少,男子阳痿,女子性欲淡漠,大便失调。
血瘀脉络证 主症:胸痛、胁痛、腰痛、背痛、疼痛固定,或为刺痛,肢体麻木,疼痛夜甚。次症:肌肤甲错,口唇紫暗,面部瘀斑,心悸健忘,心烦失眠。舌脉:舌质暗,有瘀斑,舌下脉络青紫迂曲,脉弦或沉而涩。
用药原则与方法
临床用药要坚持三个原则:一要符合中医随症用药原则,二要尽量选择既能改善症状又能降糖的中药,三要尽量不使用有升糖作用的中药。
首先要熟悉治疗糖尿病的常用中药理论,而且要进一步掌握其药理、毒理,做到融会贯通,临床用药才能得心应手。对传统的药对要巧用,如烦渴引饮,石膏配知母;阴虚火旺,知母配黄柏;气阴两虚,人参配麦冬;湿热下注,黄柏配苍术。
在现有中药药理研究的基础上,开拓用药新思路,如黄芪,有补气升阳,益气固表,利水消肿,托毒生肌的功效,经过黄芪的药理学研究,黄芪有降糖作用,用于气虚的糖尿病人是很合适的。糖尿病病人不仅血糖高,往往血脂也高,而黄芪又有降脂作用。大部分糖尿病病人,尤其是老年糖尿病病人往往合并高血压,而黄芪还有降压作用。这样一来用黄芪就起到降糖、降脂、降压的作用。其他还有改善冠脉供血,保护心肌的作用,改善肾功能,减少尿蛋白的作用,调节免疫功能,防止皮肤感染的作用等等,这就是一药多用,在糖尿病病人身上发挥综合作用。其他如葛根、泽泻等,在糖尿病病人身上都可发挥一药多用的综合作用。
24个主症的用药技巧
现将笔者常用的24个糖尿病主要症状的用药技巧分述于下。选用的中药大多数是既对症又降糖的;少数是只对症不降糖的,后者用星号“*”标出,以供参考。
1. 口渴喜饮: 石膏 知母 北沙参*。
2. 多食易饥: 黄连 知母 麦冬 石斛。
3. 小便频多: 山萸肉 枸杞子 女贞子 桑螵蛸* 桑葚。
4. 夜尿频多: 山萸肉 蛤蚧 山药 益智仁*。
5. 大便不爽: 炒白术 苍术 山药 葛根。
6. 大便干燥: 大黄 生地 玄参 牛蒡子 生白术(50克)。
7. 大便频多: 炒白术 苍术 薏苡仁 莲子* 白扁豆*。
8. 心烦: 黄连 麦冬 栀子* 莲子心*。
9. 手足心热: 地骨皮 知母 生地 白芍 女贞子。
10. 脘腹胀: 麦芽 木香* 砂仁 荔枝核。
11. 头身困重: 苍术 白术 茯苓 薏苡仁 昆布 汉防己(不用广防己)。
12. 倦怠乏力:黄芪 人参 白术 黄精 茯苓。
13. 气短懒言:黄芪 人参 黄精 玉竹 白术。
14. 心悸:玉竹 麦冬 柏子仁* 当归*。
15. 失眠:灵芝 酸枣仁* 远志* 夜交藤*。
16. 健忘:人参 灵芝 三七 淫羊藿。
17. 腰背酸痛:独活* 葛根 熟地 香附*。
18. 腰膝酸软:枸杞子 女贞子 熟地 怀牛膝*。
19. 手足畏寒:附子 麻黄 淫羊藿。
20. 多汗:黄芪 山萸肉 白芍 白术 女贞子。
21. 浮肿:黄芪 茯苓 泽泻 汉防己 麻黄 玉米须 昆布。
22. 胸胁痛: 三七 延胡索* 桔梗 虎杖 夏枯草。
23. 肢体麻木: 五加皮 白芍 白蒺藜 桑枝 僵蚕。
24. 肢体疼痛: 片姜黄* 乌头 威灵仙 鬼箭羽 卷柏。
(责任编辑:秋彤)
2024-11-21
2024-11-21
2024-11-21
2024-11-21
2024-11-10
2024-11-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