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健康时报 时间:2013-06-07 07:36:42 热度:604
健康时报评论员 尹 薇
如果稍稍关注一下医药、养生、保健等领域,便不难发现,这里总是不断伴随着“偏方”的踪影。从早年的“红茶菌”、“打鸡血”,到不久前张悟本的“绿豆”、“茄子”,以至最近广为流传的“铁树一叶”治癌奇方。
再细探究,更会发现,林林总总的偏方周围,总也不乏形形色色的骗子的身影。而当这些神奇的“偏方”大行其道的时候,却没有人能真正说清楚这些偏方的有效成分和真实疗效,也没有人出来指明这些偏方的局限和真伪。直到骗子们的骗局造成了严重后果,才被一一揭穿。于是,深信“偏方治大病”的善良的人们,在一场接一场的闹剧中一次又一次地陷入悲剧。
事实上,对于药品,国家有着严格的管理措施。凡未经严格科学临床验证,并通过国家相关部门批准的,一律不能作为药品使用。其原因,就是因为药品的使用涉及最广大人群的生命,必须严肃对待。所以,一切偏方,在法律意义上,都不是一种被法律意义认可的药品。
但是,在很多患者看来,偏方的使用,或许能缓解疼痛、消除症状,这种表面的情形就被当成了偏方具有“疗效”的明证。然而医学上,“不疼了”“精神比原来好” 并不是治愈的标准。有时,这种表面现象反而掩盖了真正的病情,导致规范治疗的延误。
在众多的民间偏方中,有没有真有疗效且具安全性的呢?恐怕也不能一概否定。面对鱼龙混杂的“偏方”,患者如何辨别?
这就需要一个权威机构站出来,给出一个权威的说法,让患者吃个定心丸。另一方面,对于民间流传的一些可能有价值的药方,应该加以甄别,通过科学检测,用临床研究方式来验证偏方的有效性和安全性,以确定其有效成分和确实疗效。这也是对传统中医药健康发展的重要补充。
现代医学背景下,对于很多疾病的了解和治疗,相对于过去,已有巨大进步。现代中医药水平也有足够的能力检验埋藏在民间的偏方,去伪存真,将其纳入正规治疗体系。长期以来,在偏方问题上,权威系统梳理与检测的不完善,是一个不争的事实。长此以往,对中医药的声誉和发展的损害不言而喻。很多真正有价值的民间药方,也会因“偏方”的存在,而导致鱼龙混杂,湮没流失。
更为严重的是,在所谓“偏方”背后,是极少数人的利益。而获取这些利益的代价,将是无数白白流逝的生命。从这个意义上来说,“偏方”的整治,已然到了刻不容缓的时候,是应该有权威机构站出来了。
作者为健康时报上海采访部主任
(责任编辑:秋彤)
2024-11-25
2024-11-25
2024-11-24
2024-11-24
2024-11-23
2024-11-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