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健康报 时间:2013-06-06 07:55:40 热度:884
邓海建(媒体人)
中标价2元钱的葡萄糖注射液,竟卖出了近50元高价;粉针价格通常高于水针价格,而在湖北省药品集中招标采购中出现了水针比粉针价格高出百余元的怪现象。“这样的中标价格让人匪夷所思。”武汉某医院药剂科负责人不由得感叹。(6月3日《法制日报》)
湖北药品集中招标采购中的问题,不过是十多年来药品招投标症结的一个缩影。这当然不是说制度本身有问题——客观而言,自1999年以来,十多年间国家推行的药品招投标政策,通过集中公开采购,确实对纠正医药购销领域的不正之风,规范药品购销行为,发挥市场竞争机制作用和规模采购优势,降低采购成本等发挥了一定积极作用。然而世易时移,政策漏洞日渐凸显,加之2013年是各省药品“招标大年”(因为今年医保药物要招标,新基药目录公布后各省也要招标),此外,三年一版的新基本药物目录也将调整,因此,关注各地药品招标程序的公平与正义,很有必要。
药品招标之所以备受诟病,在于这种招投标方式衍生的漏洞与弹性。事实上,以省级采购为例,由于招标采购主体为地方卫生行政部门,并不是掏钱埋单的采购者,“只招不采”的后果有二:一是它与《招标投标法》中明确规定的“谁付款谁采购”原则相悖,二是放任了现实中的“二次议价”行为。中标的药企继续与实际掏钱的医卫单位“讨价还价”,结果就是只能以“高定价”成全“大回扣”的胃口。正因如此,2013年全国两会上,来自医药行业的40多位两会代表、委员联名签署了《关于取消药品集中招标采购的建议》,集体呼吁取消药品集中招标采购:“招标制度推行十多年并未减轻患者药费负担,导致药价虚高和虚低并存,商业贿赂盛行,已与药品招标政策的初衷严重违背。”也因此,对于招标制度,民众不看好,医疗单位不看好,药企也不看好,都把问题和矛盾归咎于制度本身。
最典型的是,在药品招投标制度上,价格里外不是人。如果价格高了,很难洗清寻租的嫌疑。譬如此次湖北招标采购中,更昔洛韦250毫克粉针,武汉长联来福制药每支中标价1.49元,而南京海辰药业更昔洛韦钠250毫克粉针,每支中标价为34.17元,相差23倍。业内人士称,两者只是在工艺上有细微区别,那么,巨额差价从何而来?如果价格低了,质量上的疑问可能更甚。5月17日,广东省药品集中采购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下发《关于征求广东省药品交易相关规则修订意见的通知》,并将5个相关文件挂网公开征求意见。随后的23日,中国医药工业科研开发促进会公开发文,抨击广东药品交易规则,担心这会回到“唯低价论”的险路上。
药品招标为何屡屡“价高者得”?看起来这是个操作与执行的问题,但实际上,还是会“拔出萝卜带出泥”,指向医药不分、以药补医的利益分配格局上。
(责任编辑:秋彤)
2025-05-24
2025-05-24
2025-05-23
2025-05-23
2025-05-23
2025-05-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