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众健康之窗
健康科普
当前位置:首页 > 健康科普
张澍: 心脏猝死的控制 最有效方法是急救培训

来源:新华健康 时间:2013-05-27 23:05:43 热度:544

    新华健康消息(耿健):心脏猝性死是当前心血管病学中一项重要的研究课题,最新的心脏性猝死流行病学调查结果显示,我国心脏猝死的发生率为41.84例/10万人,以13亿人口推算,国内心脏猝死总人数高达54.4万例/年,同时,在我国心脏性猝死的抢救成功率也低,能够抢救过来的患者不足1%。前段时间,24岁奥美的白领突然倒下了,专家表示,心脏性猝死的人群有越来越年轻化的趋势,如何看待这种现象,我们采访到了全国政协委员、阜外医院心内科主任兼心律失常中心主任张澍教授。
    猝死防控知识普及工作需持之以恒
    张澍教授认为,如何对待猝死这个问题,首先是健康理念的问题。简单的说,包括四个方面:一是你否知晓;二是你否能够重视;三是是否能够落实在行动,知晓并不代表能够行动;四是是否能够坚持。
    关于预防猝死知识的普及,首先要重视的问题是教育,在社会上起到教育作用的人很多,比如说学校的老师,医生,公众人物等等。媒体的受众面广,在这个过程当中,可能比医生显得更为重要。
    对心脏猝死的预防及控制工作,不是一个短期行为,应该是一个长期的工作,要持之以恒不断推动下去,这样中国心脏猝死发生的机率才会得以控制,最起码不上升。我们搞科学计划的初期,就有人质疑,心血管行业得到那么多支持,心血管疾病发病率怎么还是不断上升?我们说,这不是五年能解决的问题,它是受整个社会结构整的影响,这个需要过程。这件事做跟不做完全不一样,不做可能更糟糕。
    心脏猝死的控制 最有效的方法是急救培训
    张澍教授说,关于心脏性猝死的预防,最直接有效的方法就是进行心脏急救的培训。其实不需要老百姓每个人都理解这件事的背景,只要形成一个规定,大家按照规定去做,这个问题也不是很复杂。
    理论上来说是所有的人都是应该接受培训,但受限于人力物力,可以把重点放在这几个方面:第一,国家做的,像消防人员、急救人员;第二,一些窗口的单位,比如说机场、人多的商场这些地方的人员;第三,学校,学校有能力也有便利条件去做好这样的事情;第四,每个家庭,家里的老人本身就是高危人群,如果遇到家人突发心脏疾病,我们现在能做的只是打电话等120来,其实这种情况是很糟糕的。因为120基本不会在五分钟之内赶到现场,实际上五分钟之后抢救对心脏骤停产生猝死已经没有机会了。我们中国心脏发生骤停抢救成功的机会只有不到1%,而欧美国家平均是5%以上,即使是5%以上,也不是很高。做得很好的美国的西雅图能够达到10%到15%,因为西雅图是美国一个心脏急救的培训示范州。
    我们的社会还要继续宣传灌输这种认识,由政府、行业、媒体、企业共同来做,要把概念灌输给老百姓。举个例子,心脏支架的普及工作就很到位。这里面有两个原因,一个是患病人数多, 临床疗效直接有效,第二,很多国家已经把支架作为一个产业来做了,有很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研究更好的支架,一方面救别人的命,另一方面养活了一大批企业,企业也愿意把钱投入到市场上来做宣传教育和培训。
    所有人都应该懂得心律失常是一个严重的疾病,有过心血管疾病的人很容易发生心脏猝死,甚至于没有心血管疾病,你也可能发生心脏猝死。它的发生是突然性的,的而且急救过程需要非常迅速,常规的急救程序根本做不到。
    培训过程是任何人都可以学的,而且谁都可以学会。学会了以后你在需要时可以对他人实施紧急救治。有效的心脏猝死救护,必须是他救,需要你旁边的人来救你,而不是等到医生来给你进行救治。
    压力大是导致猝死年轻化的重要因素
    关于心脏猝死高发人群越来越年轻化的趋势,张澍这样认为:
    第一,很多其他疾病的发病也在提前了。整个社会的快节奏和快周期使得更多的年轻人变得更容易患心血管疾病,过去是老年人的病;
    第二,工作的压力很大。现在要求年轻人什么时候工作,什么时候赚了多少钱,上到什么职务才能买到房子,买上汽车,一转眼就退休了,所以他的生活节奏快,工作压力也很大。超负荷的工作压力使得疾病发生的机会更加多,更加年轻化,主要是这两个原因。
    预防心脏猝死是一个系统工程
    那么,我们有没有什么好的办法预防呢?张澍说,预防心脏猝死是一个系统工程:
    一、整体的健康状况,整体健康状况包括从好几个方面想,比如说你的生活习惯,包括饮食、工作、社会的、运动等等;
    二、你是否有健康意识,你能够及时地知道你身体存在哪些不健康因素;
    三、你要知道自己不健康以后你是否能够及时地到医院进行检查或者叫筛查;
    四、一旦有了可能性问题的时候,你是否愿意接受医院对你的治疗或者干预。
    这些都是预防猝死重要的几个方面,如果你做不到任何一步,一旦疾病降临到你身上的时候你没法防止的。一旦发生,只能急救。除非对于少数及高危人群,可以佩戴除颤器,就是整天带着一个急救系统在身上,这些人毕竟是少数,它的效果在国外还是不错的,因为国外病人的顺从性还有经济承受能力比较好,我国做的很少。

    专家介绍:
    张澍:博士生导师,全国政协委员,北京市政协委员。现任中国医学科学院阜外心血管病医院心律失常中心主任,内科管委会主任。多年来从事心内科、心律失常的临床和科研工作,是国内著名的心律失常研究及临床诊疗专家, 目前还担任中华医学会心电生理和起搏分会主任委员、中华医学会心电生理和起搏专科医师培训中心主任, 卫生部心血管介入诊疗管理专家工作组组长, 卫生部心律失常介入治疗质控中心主任,卫生部国家医学考试心血管病考试委员会主任、《中华心律失常学杂志》总编辑,中国循环杂志、中国介入性心脏病杂志和中国心脏起搏与电生理杂志常务编委、编委等。在国际上具有较高的知名度,担任世界心律失常学会理事, 亚太心律学会秘书长, 多次应邀担任国际大会主持和应邀发言, 目前还担任欧洲心脏起搏杂志(Europace),亚太心律学会杂志(J of Arrhythmia) 国际编委美国《Journal of Innovations in Cardiac Rhythm Management》国际编委。主持国内多项指南和标准制定。
    目前担任中华医学会心电生理和起搏分会主任委员中华医学会心电生理和起搏专科医生培训中心主任美国Journal of Cardiovascular Electrophysiology(JCE)中文版主编中华心律失常学杂志编

(责任编辑:秋彤)

相关文章
相关评论

您是不是忘了说点什么?

0 条评论
最新新闻

殷大奎

于智敏

于福年

俞梦孙

张维波

杨 泽

于树玉

万承奎

陶国枢

产业园地
网站介绍 | 加盟合作 | 免责声明 | 法律顾问 | 广告服务 | 网上投稿
Copyriht 2011 by www.jkchina.org. all rights reserved 大众健康之窗网站版权所有
中国老年保健协会支持协办:中国老年保健协会养老健康科技创新分会
投稿邮箱:zgjkzc@sina.com QQ:492974624
京公网安备:11010502050669京公网安备:11010502050669 工业和信息化部 备案/许可证编号为: 京ICP备0904704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