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众健康之窗
健康科普
当前位置:首页 > 健康科普
“患癌”三天即死 究竟谁是凶手?

来源:保健时报 时间:2013-03-16 14:39:20 热度:837

因癌死亡者有些源于心理恐惧

深圳市健康教育与促进中心副主任 杨国安

    57岁的荆州人马先生陪朋友到医院做B超时,也请医生为自己做B超,没想到在其肝脏发现一个肿块;他随即又做了肿瘤标志物等检查,被确诊为晚期肝癌。更令人意想不到的是,3天后,过去没有任何不适的马先生竟突然不治身亡!马先生之死令人诧异,也让人心生疑虑,是谁夺走了马先生的生命?
    揪出凶手——恐癌心理暗示
    在中国人的意识里,癌症就是一种离死亡很近的绝症,在这样的观念下,当马先生得知自己患了晚期肝癌后,心理处于极度恐惧之中,当即呆若木鸡,回到家中茶不思,饭不想,这种消极心理暗示不断冲击着马先生的内心,摧毁了人体对癌症的防御机能,同时也激活了癌细胞。在苦苦煎熬了3 天后,马先生放弃了生的希望,最终“被家人发现呼之不应,送到医院不治身亡”。
    《2012中国肿瘤登记年报》显示,全国每年新发肿瘤病例约为312万例,平均每天8550人,每分钟有6人被诊断为癌症;因癌症死亡的几率是13%,即每7~8人中有1人因癌死亡,全国每年有270万癌症病人死亡。在这么多癌症患者倒下的悲剧中,约有三分之一是死于对癌症的恐惧。研究表明,一个正常人得到“死亡惊吓”后,一个星期内白细胞数量可下降50%。现实生活中,还有的癌症患者由于严重的恐癌心理而采取消极态度,不配合治疗,甚至拒绝治疗;或因心理负担而造成饮食、睡眠不佳,而使身体状况逐日下降者;甚至有人因绝望而自杀,这些都会导致癌症过早地夺走病人的生命。
    消除恐惧——癌症≠死亡
    所以,面对癌症,首先要改变“癌症=死亡”的观念,消除对癌症的恐惧心理。随着医学的发展,癌症不再是绝症。癌症中有1/3是可以预防的,有1/3是可以治愈的,还有1/3可以通过治疗改善症状、延长生命、提高生命质量。
    一旦被确诊为癌症,患者会产生焦虑、紧张不安、愤怒、悲伤、抑郁等不良情绪是可以理解的。但是,一定要对癌症有客观认识,坦然面对生活和困难,坚定战胜癌症的信念,这有助于改善生理机能,提高人体的免疫机能。乐观的心态、平衡的膳食、适当的锻炼、合理的用药、定期的复查是癌症患者康复的5 项基本原则。
    家属和医生要根据病人的性格、心理承受能力等具体情况,决定是否告诉病人实情。对于心理承受能力强的患者,告知真实病情有利于配合治疗;而对于心理承受能力差的患者,则应该暂缓告知病情。社会、家庭、单位要积极进行心理救助,帮助癌症患者走出心理阴影,摆脱情绪困扰,勇敢地走上抗癌之路,不要让马先生的悲剧重演。

(责任编辑:秋彤)

相关文章
相关评论

您是不是忘了说点什么?

0 条评论
最新新闻

殷大奎

于智敏

于福年

俞梦孙

张维波

杨 泽

于树玉

万承奎

陶国枢

产业园地
网站介绍 | 加盟合作 | 免责声明 | 法律顾问 | 广告服务 | 网上投稿
Copyriht 2011 by www.jkchina.org. all rights reserved 大众健康之窗网站版权所有
中国老年保健协会支持协办:中国老年保健协会养老健康科技创新分会
投稿邮箱:zgjkzc@sina.com QQ:492974624
京公网安备:11010502050669京公网安备:11010502050669 工业和信息化部 备案/许可证编号为: 京ICP备09047049号-1 站点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