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工人日报 时间:2011-09-28 14:10:12 热度:1177
近来,一种名叫“鱼精蛋白”的药品,在普通民众中的知名度意外大增。其受到特别关注的原因是产量锐减,全国各地医院突然“缺货”。更为关键的是,该药是心脏手术中最普通的常见药,而且“唯一”、“不可替代”。正因如此,全国多地心脏手术被迫“停滞”,众多患者“命悬一针”。
在这个商家恨不得没有需求都要“创造”需求来带动消费的时代,一直有着刚需的商品反而无人生产,理由何在?说起来原因十分简单:生产此药利润太低,甚至亏本,而企业又不能擅自调价,因为它是国家限价药品,且十几元的价格已经保持了近20年。因此,不管此药市场需求如何,可以确定的是,以追求利润最大化为目标的企业越来越缺乏生产的动力。
这种现象和原因,让人有似曾相识之感。从若干年前的第一次药品大降价开始,“降价药上了目录就消失”的命运一次次重演,而此前消失的若干药品之所以没有“鱼精蛋白”这么高的知名度,是因为它们消失后,很快就被类似药品“替代”,患者用不到这种药,还能用到那种药,用不到廉价药,还能用到高价药。而这次情况不同了,用不到“鱼精蛋白”,也绝无其他药品可用,于是,大量心脏手术自然而然就被耽搁下来。药品限价在实施中遭遇抵制,终于到了“要命”的时候。
“鱼精蛋白”的遭遇不是偶然发生的个案。百姓需要廉价药的美好愿望和企业追求利润的天然属性原本就是一对矛盾,为了调和这对矛盾,国家反复出台各种药品“降价令”、“限价令”,希望企业能够挤出利润空间将其恩施百姓。然而,相关部门似乎忘却企业不是慈善家,他们可以被限价,更有停止生产或者将药品改头换面的自由,为了实现解决“看病难、看病贵”的良好初衷,相关部门仅靠一纸“限价令”远远不够。
在这场“药荒”中,一些人认为生产企业也很委屈。原因是近20年“鱼精蛋白”一直维持定价不变,而原材料价格不断上涨,这让药企无法生存。不过,这个理由似乎站不住脚,因为药厂根本不可能只生产这一种药品,而让自己陷入亏损无法运转的境地。全国唯一的“鱼精蛋白”生产厂家坦承:“从直接成本说,生产鱼精蛋白处于盈亏边缘。鱼精蛋白只是我们企业产品链中很小一部分。从企业整体经营状况看,生产鱼精蛋白之外,也要搭配效益好的药。”
企业不愿生产可以理解,但是并非生产类似药品就会走到破产倒闭的地步,因此,有关部门加强“救命药”的制度保障是关键。对此,业内人士建议,如果发生药物短缺就进行协调,要求厂家增加生产,加强配送;如果这些药供应短缺是因为价格偏低的原因,物价部门则应考虑调价,保持厂商的生产积极性;如果调价还不行,医保将大量采购,或者由政府拿资金采购一批作为储备,从而保障供应。
在各方的密切关注和强烈呼吁下,目前,这场“药荒”看似已经得到了解决。生产企业称,已将库存药分批发往最紧缺地区,并且正在加紧组织生产,新产品在本月底、下月初就将全部投向市场;同时,据称国家相关部门也在论证“定点生产”急救药品的可行性,而国家基本药物目录上,很多廉价药物也都在酝酿进行定点生产。不过,在这种预警机制即将建立的同时,消费者们更希望看到的是,相关部门不要总是到了“要命”的时候才来当“救火队员”,而是能够事先建立好“防火制度”,加强“防火意识”,降低类似灾难的发生几率,这种态度不仅应该适用于“救命药”的保障供给上,也应该适用于其他事关公共福利与安全的保障上。本报记者 程莉莉
(责任编辑:秋彤)
2024-09-25
2024-09-21
2024-09-20
2024-08-26
2024-08-22
2024-07-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