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众健康之窗
健康新闻
当前位置:首页 > 健康新闻
黄开斌:中医、西医和上医不一样的解析

来源:大众健康之窗 时间:2013-02-01 16:27:30 热度:4837

  2、中医是中和之医学,而非中国之医学
  中医这个概念的产生其实是很早的,在《黄帝内经》中就有上工、中工和下工的记载,药王孙思邈在《千金要方》中就直接提出了“上医、中医和下医”。所以古之“中医”本应该是指居中的、致中和的那个医学。今之“中医”称谓,始于清末民初。当时,将外来的教育称为西学,将自己的称为国学;将外来的医学称为西医,将自己的医学称为国医,后来又不知怎的将国医称为了中医。现在中医和国医二词通用了,以致于《现代汉语词典》对“中医”的解释是:“中国固有的医学”。
  或许现在人们大脑中对“中医”的概念已不由分说的认为是指中国固有的传统医学,甚至有人干脆说“中医”就是“中国传统医学”、“中国医学”或“中华医学”的简称,是相对于“西医”的一种医学。中医和西医就是因为被这样的误读和误解,进而开始了长达一百多年的对立与争论。在此,我个人认为:中医和西医的百年之争,其问题首先就出在概念上。
  首先,“中”和“西”不是一个相对范畴的概念,所以中医和西医在本质上不存在对立关系。“东”和“西”应是一对相对范畴的概念,而“中”则是居东和西两者之间的。所以,“中医”其实是不会去对立什么别的医学。
  其二,中医的“中”虽然与中国的“中”是同一个字,也同一个意思,但“中医”绝对不应被视作“中国”这个地域范畴里的传统医学的简称。即“中医”不应该是一种地理(空间单元)意义上的中医概念,而应该是一种文化意义上的致中和的中医概念。所以,现代人们意识中的那个中医概念是阴差阳错的。中医应该是指“上医、中医、下医”中的那个“中医”,亦是指“神医、中医、西医”或“左医、中医和右医”之中的那个“中医”,也就是永远居中、保持中庸、中和或中立的那个医学。这样的理解或界定中医也应该说是最准确的。再说,医学也本不应该有国界,所以中医是不应该被视作以中国为范围的医学,不应是一个地域概念的医学。当然,中医是可以被当作中国传统医学的代表或“代称”,因为中医在中国传统医学中居主导地位,是其主体或代表。中国传统医学除了中医外,还包括治神的上医和治病(形)的下医。由于中国传统医学受中国传统主体文化——儒家的“中庸”思想影响,故中国传统医学的主体是中医,即以注重调节阴阳二气的平衡为原则的中和、中庸、中立之医学也。 不过,中医虽然完全可以“代表”中国的传统医学,但肯定不能完全“代替”中国传统医学,中医只是中国传统医学的一部分。我们更不能把中医完全理解为“中国医学”和“中华医学”, 这样就大错而特错了。因为中国医学既包括传统医学,又包括现代的所谓的西医(医学科学)。
  所以,中医就是“中”医,我们既不必追求中医的科学化,也不必追求科学的中医 。因为中医本来就不属科学的范畴,而只属于和学、理学或仁学的范畴。现代化或科学化了的中医是以“力”代“仁”了,它已不再是真正意义上的“中医”,而是“找病伐病”的“左医”或“西医”。真正的中医对待疾病的态度应该是中和友善的,它把机体内疾病与健康的矛盾更多的看成是“内部矛盾”而非“敌我矛盾”。于是,它以协调、调节、调理等方式为主,以调动机体的自愈能力来处理或化解这些矛盾,而不是直接借用外在的“武力”去征服和消灭机体的这些“病症”。即:中医主要应用的是中药,也可以说是本草;利用的是其四气五味的归经去疏通经络、平衡气血、调和疾病的。本草也就是食物,所不同的是,“本草”或说“中药”其性味相对要偏一些,或者说味重一些而已。比方说生姜就是本草之一种,就是我们日常用做菜的佐料。因此说,中医就是我们“日用而不知”的平常生活,就是“以和为贵”的生活方式或态度。
  可见,真正的中医是中庸、中和、中立之理性医学。换句话说:中医就是介于上医(神医)和下医(西医)之间的那个不偏不倚、无过亦无不及的医学。可现代化了的中医已不再居“中”,而像生物医学科学一样偏左了,也成了抗击疾病的“白衣战士”。但是,真正的中医始终不是以“力”代“仁”的科学,不是专于“伐病”的“医学科学”,而是以“至善至仁,保健和病”的“医学和学”。也就是说:中医只能作为“保健养生”事业的“蓝衣工士”,很难充当“医疗卫生”战线的“白衣战士”。当然,中医的确也有很多的不足之处,这主要是因为中医在近百年来一直受西医的影响,几乎放弃了自己的中和立场而倒向了西医的抗病理念,因而其理论体系一直没什么变化和发展,甚至有些倒退,且人才也相对缺乏。为此,中医的最主要问题是:中医不应该跳到“找病治病”的医学科学战场上,而应回到建设健康、保健和病(扶正祛邪或平衡阴阳)的本职岗位上,并应加快研究和完善其保健养生的理论体系。
  因此,我们要发展和振兴中医,就必须回归到中医的“中和”立场上,不应该像西医一样“左倾”,充满着科学的强势语言,与疾病不停的抗争。中医应该有自身的“理学”或“和学”语言体系,因为中医不属于现代科学的范畴;中医不在于诊病治病,而在于保健强健,即建设健康;中医旨在一个“康”字,而不在一个“病”字上。总而言之,中医将随着中国传统文化(和学或理学)的复兴而得以正确的认识和真正的发展,中医也将随着“医改”的不断深化而得以全面的认知和价值的最大体现。

相关文章
相关评论

您是不是忘了说点什么?

0 条评论
最新新闻

殷大奎

于智敏

于福年

俞梦孙

张维波

杨 泽

于树玉

万承奎

陶国枢

产业园地
网站介绍 | 加盟合作 | 免责声明 | 法律顾问 | 广告服务 | 网上投稿
Copyriht 2011 by www.jkchina.org. all rights reserved 大众健康之窗网站版权所有
中国老年保健协会支持协办:中国老年保健协会养老健康科技创新分会
投稿邮箱:zgjkzc@sina.com QQ:492974624
京公网安备:11010502050669京公网安备:11010502050669 工业和信息化部 备案/许可证编号为: 京ICP备09047049号-1 站点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