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众健康之窗
医院在线
当前位置:首页 > 医院在线
打造西北骨科品牌 护佑陇原百姓健康

来源:中国中医药报 时间:2012-12-20 02:00:41 热度:1183

——卫生部、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重点专(学)科、甘肃省中医院骨伤科发展纪实

甘肃省中医院 陈春丽 郑访江

    2009年10月20日,卫生部副部长"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局长王国强(左一),甘肃省副省长咸辉(右二)来院视察指导工作。

甘肃省卫生厅厅长刘维忠(左一)在省中医院指导省骨伤科临床医学中心建设。

  说起甘肃省中医院,人们首先想到的是骨伤科,因为它是全国综合性省级中医院中规模最大的骨伤科临床基地,是卫生部、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重点专科、重点学科,被中华中医药学会授予中华骨伤名科,被甘肃省卫生厅确定为甘肃省骨伤科临床医学中心。最近几年,在中医骨伤科学科带头人李盛华、李兴勇、赵继荣、王承祥等专家的带领下,骨伤科得到了迅猛发展,目前设有1个骨伤病研究所,7个亚专业和14个二级科室,现有520张病床。
  甘肃省中医院创建于1953年12月,是一所集中医医疗、教学、科研、康复、保健和急救于一体的三级甲等中医院。医院下设省中医药研究院及白银、临夏、通渭三个分院。
  医院始终坚持中医院姓“中”的办院方向和“大综合、强专科、多特色”的发展思路,努力实施“名医、名药、名技、名科、名院”为主要内容的“五名”战略。在重点专科建设方面,医院取得了丰硕成果。在“五名”战略的引导下,甘肃省中医院将建科最早、专业团队实力最强、发展潜力最优的骨伤科作为“名科”发展的重点和优先领域,经过56年的发展建设,现已将该科建成全国综合性中医院中床位最多、规模最大的国家级重点专(学)科和甘肃省骨伤科临床医学中心和研究基地。
  从简单正骨室到14个科室
  建院初期,医院骨科只有一个小小的门诊诊室,没有病房,仅能处理一些简单的骨伤病患。1956年12月,河南洛阳平乐正骨法嫡系传人郭均甫应医院首任院长张汉祥的邀请,来到医院前身——甘肃省人民政府卫生厅中医门诊部工作,并创立了中医正骨室。
  郭均甫系河南省洛阳市平乐镇“郭氏正骨”传人,由于他精湛的正骨医术,来兰州不久就声名鹊起,受邀担任了兰州市中医学会会长。1956年起,他将全部精力投入到创立甘肃省中医院骨伤科的工作中。
  1959年,医院骨科专业组随着住院部大楼的落成搬迁,将中医正骨室迁至现址兰州市七里河区王家堡,首设骨科病床15张,仅有骨科医生2名。1959年,郭均甫主动将祖传秘方“展筋丹”、“消定散”、“珍珠生肌散”、“损伤散”等全部献给了甘肃省中医院。1961年12月,医院中医正骨科正式成立,就是依靠这微薄的家底,骨伤科在一穷二白的基础上逐步发展了起来。
  在骨伤科创始人郭均甫的带领下,骨伤科骨干医生郭宪章、宋贵杰、路焕光、尚世廉、黄绍昌等老一辈骨伤科专家发挥各自的专业特长,一代接一代地完成了医院骨伤科逐步发展壮大的神圣使命。为医院骨伤科的发展贡献了重要力量。1971年以来,医院骨伤科病床由22张增至1996年的211张,骨科科室由单纯的中医正骨科发展到骨病、骨伤两个病区,再由两个病区扩大为4个科室。
  经过几代人的不懈努力,特别是骨伤科学科带头人李盛华主任医师2006年升任院长以来,在他的重视支持和带领下,在骨伤科专家李兴勇、赵继荣、王承祥等骨科专家的不懈努力下,骨伤科得到了迅猛发展,现拥有一个骨伤病研究所、7个亚专业、14个二级科室,实际开放床位520张、有医生96人、护理人员180余人的西北地区最大的骨伤科临床基地。
  为了纪念骨伤科创始人郭均甫老先生做出的巨大贡献,进一步传承和弘扬他高尚的医德和精湛的医术,医院为他制作了铜质雕塑,激励着一代代骨科人不断创新发展,使医院骨伤科在运用传统诊疗方法的基础上,也融合了现代科技手段诊治骨伤科各种疾病。
  陇中正骨破解看病贵难题
  正骨手法是传统医学骨伤科中的中医外治方法。甘肃省中医院骨伤科在继承和发扬祖国骨伤科医学遗产,吸收和结合现代科技的基础上,以方先之、尚天裕为代表的“中西医结合治疗骨折”方法、以冯天有为代表的“新医正骨疗法”和以郭宪章、宋贵杰为代表的“洛阳平乐正骨手法”为内容进行了总结和传承,并不断创新发展了以上正骨手法,形成了具有明显地域特色、技术成熟而又全面的陇中正骨手法,因该手法独特新颖,疗效卓著,在省内乃至西北地区都有较大的影响,深受患者的信赖和好评。
  甘肃属于西部经济欠发达省份,却有着非常丰富的中医药资源,在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中,强化中医药特色方法诊疗疾病,可有效降低老百姓的就医负担。在如何解决当前看病贵的社会问题上,陇中正骨手法代表人物、甘肃省中医院院长李盛华主任医师认为,利益导向是看病贵的真正症结所在,在当前的利益驱动下,使本来手法可治的骨伤病采用手术方法治疗,这样无形中增加了患者的就医负担。对此,李盛华院长常要求包括骨伤科在内的各科室临床医生,能用手法治疗的坚决不用手术治疗,能吃中药的坚决不用西药,这使陇中正骨手法得到了广泛应用和不断弘扬,也有效降低了患者的经济负担。
  陇中正骨手法包括检查手法、骨折手法、关节脱位手法、筋伤手法、内伤手法、急诊手法、痹证手法、康复手法共8类20余种。这些手法充分体现了中医“简、便、验、廉”的优势,在很大程度上减轻了患者的经济负担。甘肃省卫生厅公布的统计数据显示,甘肃省中医院2010年门急诊量达到42万余人次,门诊患者次均医药费用仅为118.6元,其中药费58.1元,在甘肃省9家省级医院中最低。
  运用传统诊疗方法赢信赖
  2011年9月,医院承办了甘肃省陇中正骨手法培训班。李盛华院长在为来自全省各地的100多名骨科基层医生讲授陇中正骨手法。课程期间,来了两位定西农村的、其他医院打算做手术的骨折病人,病人抱着试一试的想法来甘肃省中医院寻求保守方法治疗。得知此事后,李盛华院长立马叫人准备夹板,把病人请到了讲台上,边做正骨手法边讲授正骨要领,他娴熟的手法和一丝不苟的敬业精神,给在场的医生给予莫大的鼓舞,也为患者分担了痛苦。
  医院骨伤科在采用陇中正骨手法的基础上,还结合中医蜡疗法、贴敷法、小针刀疗法、热敷疗法、熏蒸疗法、火针疗法、电针疗法、磁疗法、推拿按摩疗法、牵引疗法等传统方法治疗各类骨伤科疾病,使骨科诊疗技术有了很大程度的提高,有效解除了患者病痛,赢得了患者的信赖和好评。李盛华院长带领骨科团队,将骨伤科三期辨证的内治与外治相结合,继承创制了“陇中牌”创伤系列中药制剂22种,早期内服“消肿止痛合剂”、外敷“消定膏”,中期内服“损伤散”、外敷“续筋接骨膏”,后期内服“补肾愈骨胶囊”、外用“舒筋利节涂膜剂”;对开放性感染者,用“排脓敛疮浸液”浸洗患肢。还有治疗脊柱疾患的省头汤、颈肩腰痛液、杜仲腰痛丸、骨刺膏、腰椎熥敷合剂、骨疏康胶囊等院内中药制剂,使中医辨证与用药途径更具特色、更趋合理,多次填补了甘肃乃至全国骨科医疗史上的空白。
  骨伤科还引进了现代骨科诊疗技术,形成了以“中医为主、中西医结合、内外兼治、动静结合、筋骨并重”的诊疗特色,对一些骨科疑难手术也追求精益求精,开展骨科各种高难度手术:脊柱骨折、脱位的前路、后路复位内固定术、PLDD治疗椎间盘突出症、椎间盘镜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脊柱结核、脊柱肿瘤、脊柱畸形的前路和后路内固定术;四肢骨关节邻近部位的骨折、脱位及软组织损伤,骨关节退行性疾病、四肢部位骨与关节肿瘤、结核、炎症,各类关节炎,髋、膝关节置换,髋、膝关节翻修术;各种儿科创伤、骨肿瘤、先、后天性畸形等方面形成了一整套独特的治疗方法,疗效显著。尤其是在微创技术方面,多次创造奇迹,用中医方法保全和接活了一个个需要截肢患者的肢体,现已形成一套规范的中西医结合微创诊疗方法,在全国中西医结合微创方面占有重要地位。
  近三年来,医院骨伤科年均门诊量达15.6万人次,住院患者年均达到1.2万人次,并逐年呈上升趋势。
  以人才科教支撑临床发展
  人才是事业发展的根本。在多年的发展建设中,甘肃省中医院骨伤科始终将人才建设作为提升服务水平、做大做强骨伤专科的头等大事来抓。
  李盛华为现任甘肃省中医院院长、教授、主任医师、骨伤科学术带头人、博士生导师。他先后被确定为甘肃省卫生厅中青年学术技术带头人、首届中国中医药十大杰出青年提名奖获得者,甘肃省优秀专家、中华骨伤名医、甘肃省领军人才、卫生部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甘肃省名中医、郭春园式的好医生等荣誉称号。
  在他的带领下,医院十分重视引进骨伤科人才,先后引进博士后1名,博士5名,硕士50多名。在引进人才的基础上,他还十分注重人才的培养,先后培养出来一大批德才兼备的中医骨伤科人才。骨伤科现有正高职称者13名,副高职称者33名,中级职称45名,已初步形成了合理的人才梯队。其中有博士生导师2名,硕士生导师10名,甘肃省优秀专家2名,省领军人才3名,甘肃省名中医4人,西部之光访问学者3名,厅级学术带头人5人。在人员学历结构方面,研究生已成为骨伤科临床专业技术人员的主体,并陆续成为各科室负责人和主要骨干力量。
  学科要发展,科技是关键。2007年,甘肃省中医院对省中医药研究院进行托管,实现了临床与科研工作的紧密结合。其中,骨伤病研究所先后申报并立项各级各类课题50余项,通过科技鉴定科研成果30余项,目前在研项目23项,其中国家级2项、省部级6项、厅局级12项。并有多项研究成果获得省部级、地厅级科技进步奖。其中李盛华院长主持完成的“损伤散对骨折愈合相关生化指标的影响”等研究成果获得省科技进步二等奖,研制的“医治四肢关节部骨折的器械与新方法”获国家专利。在自身发展的同时,医院骨伤科积极加强与外界的合作和交流,尤其在科研方面积极与中国中医科学院望京医院、上海中医药大学附属龙华医院、上海市骨伤病研究所、山东文登正骨医院、天津中医药大学等国内知名院校建立了长期科研合作关系,联合开展了多项科研合作项目。先后出版骨伤科专著20余部,在国内外专业学术杂志发表论文500余篇。通过科研工作的深入推进,有力促进了科技水平的提升,带动了骨伤科临床工作的发展。
  在教学方面,医院与天津中医药大学联合培养博士研究生,与甘肃中医学院联合建立了“中医骨伤科学研究生联合培养基地”,是甘肃中医学院硕士研究生培养点;骨伤科现有博士生导师2名,硕士生导师10名,有本专科学生带教老师80余名,每年带教学生600余人次,为骨科的发展提供了后续储备力量。医院骨伤科也是中华中医药学会骨伤分会和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微创各科分会副主任委员单位,被中华中医药学会确定为西北地区中医骨伤继续教育基地,被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微创骨科专业委员会确定为微创骨科继续教育基地。医院还创建了中国骨伤微创网,主编创刊了西部第一个骨科专业刊物《骨伤论坛》,多次承办全国性骨伤科学术会议,赢得了全国同道的高度赞扬和一致好评。
  参与重大灾害救治获好评
  医疗的最高境界是服务社会和百姓受益。甘肃省中医院骨科人秉承“严谨、仁爱、传承、创新”的院训,在大灾面前,积极请缨应战,每次救援都能在第一时间组建医疗队,以最快的速度奔赴灾区实施救援,并能充分运用和发挥中医药特色优势,积极应对汶川地震灾害、玉树地震灾害、舟曲泥石流灾害、成县泥石流灾害、岷县特大冰雹山洪泥石流灾害的抢险救灾、伤员救治,既分批派出了救援医疗队,又在医院腾出专用病房,接收和救治大批转运来的住院伤员,锻造了一支派的出、打得赢的队伍,获得党和政府的高度评价。
  在重大灾害救援过程中,涌现出一批先锋模范和优秀代表。时任甘肃省中医院脊柱骨三科副主任鄢卫平副主任医师,仅请三天假料理完父亲的丧事后,便一心扑在工作岗位上。伤痛未平,地震接踵而来,肩负院领导的重托和期盼,他临危受命,奔赴陇南康县灾区开展医疗救援。
  “孝和忠二者不可兼得,尽自己的职责抚平灾难给人民造成的创伤,我懂得如何抉择。”鄢卫平说。在康县救治现场,在消毒条件差、没有C型臂的情况下,他凭着精湛的医术和基层工作锻炼的经验为重病人开展了手术,主刀完成了8例骨科大手术,均获成功,伤口无感染,病人恢复很快,受到当地患者的交口称赞。他被授予“全国抗震救灾模范”光荣称号,受到胡锦涛的亲切接见。
  在2010年发生的青海玉树地震和舟曲特大山洪泥石流灾害,甘肃省中医院骨伤科再次临危受命,临床救治采用早期中医药积极干预,运用中医手法复位、针灸、拔罐等特色治疗技术,取得很好疗效,使伤员创伤小、恢复快,所有救治的伤员无一例伤残、无一例死亡。玉树地震送入我院救治的39名伤员,舟曲县泥石流灾难送入我院救治的25名伤员,中医药的参与治疗率达100%,院内制剂的使用率达100%。特别是在救治舟曲一例面临截肢的16岁伤员的过程中,副院长赵继荣主任医师参与了救治,运用中医方法辨证论治,采用中药内服外用相结合的方式,避免了患者截肢,得到卫生部、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和甘肃省有关领导的充分肯定。
  在新一轮医改中,作为省内中医龙头医院,省中医院率先行动,从2011年起在全省中医医疗机构倡议组建甘肃中医医疗集团。先后有8家中医院加入了中医医疗集团。该院派驻包括骨伤科专家在内的医疗专家,服务分院的管理与医疗工作,指导分院开展了多项新技术、新业务,使当地群众享受到与省城同步的优质医疗资源,收到了良好效果。
  骨伤科的发展,既有难得的机遇又有诸多挑战,甘肃省中医院骨科人将以一种全新的姿态、全新的理念、全新的追求迎接新的挑战,在未来几年,该院将进一步细化专业分支,建成8个亚专业、15个科室、具有600张床位的甘肃省骨伤科临床医学中心。医院将以重点专科和重点研究室建设为内容,将进一步加强设备投入、加快人才培养、完善实验室建设、促进图书信息建设、加大科研投入等,在提高中医临床疗效、开发院内制剂等方面设立专科科研基金,将骨伤科建成西北一流、全国领先的综合性骨伤名科,以更好地为陇原老百姓健康服务。(本版图片均由海青岳提供)

(责任编辑:秋彤)

相关文章
相关评论

您是不是忘了说点什么?

0 条评论
最新新闻

殷大奎

于智敏

于福年

俞梦孙

张维波

杨 泽

于树玉

万承奎

陶国枢

产业园地
网站介绍 | 加盟合作 | 免责声明 | 法律顾问 | 广告服务 | 网上投稿
Copyriht 2011 by www.jkchina.org. all rights reserved 大众健康之窗网站版权所有
中国老年保健协会支持协办:中国老年保健协会养老健康科技创新分会
投稿邮箱:zgjkzc@sina.com QQ:492974624
京公网安备:11010502050669京公网安备:11010502050669 工业和信息化部 备案/许可证编号为: 京ICP备09047049号-1 站点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