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众健康之窗
健康新闻
当前位置:首页 > 健康新闻
食品安全热点“九问”

来源:新华社 时间:2011-05-08 11:44:31 热度:1639

——访国务院食品安全委员会办公室主任张勇

新华社记者 李 斌 周婷玉 

  瘦肉精、染色馒头、假薯粉……近来食品安全事件频频曝光,食品安全问题再次成为舆论关注焦点。我国食品安全形势究竟怎样?应该怎样全面认识当前的食品安全问题?食品安全事件频发的症结究竟何在?究竟应该采取怎样的措施,保障食品安全?
  带着一系列疑问,新华社记者近日采访了国务院食品安全委员会办公室主任张勇。

  食品安全工作难度大

  问:目前我国食品安全的总体状况究竟怎样?和发达国家相比还存在哪些差距?
  张勇:目前我国的食品安全状况可以概括为,“总体稳定向好,问题仍然不少”。一方面,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食品安全,各级政府近年来不断加强食品安全工作。特别是2009年以来,从部署开展“两年整顿”到出台食品安全法,再到成立国务院食品安全委员会,工作力度持续加大,成效明显。查处了一批典型案件,消除了大量风险隐患,遏制住了重大食品安全事件高发的势头,食品安全形势总体稳定并保持向好趋势,没有出现大的系统性风险。
  另一方面,我们也要清醒认识到,和中央的要求相比,和群众的期待相比,和发达国家的水平相比,我国食品安全状况和水平还存在着差距。在食品安全监管体制机制、法规标准、风险监测、人才队伍、技术装备以及企业投入、管理能力等方面,都还存在薄弱环节,各类食品安全事件仍时有发生。这些,也是我们正在着力改进和加以解决的重点问题。
  一个国家的食品安全水平与其经济社会发展程度密切相关。我国仍然是一个发展中国家,同时也是一个人口大国、食品生产消费大国,但食品产业的规模化、组织化、规范化水平和行业诚信道德体系完善程度还都较低。食品工业以中、小型企业为主,小作坊、小摊贩、小餐饮数量巨大。种植养殖环节也是小、散问题突出。仅以生猪养殖为例,美国养猪户数仅有7万,我国则有6700多万;美国养殖规模在500头以上养殖户提供的生猪出栏量占全国的96.6%,我国养殖规模在500头以上养殖户提供的生猪出栏量仅占全国的31.5% ;美国4家大型肉类企业所占市场份额超过90%,我国排名在前10位的企业所占份额不到10%。生产经营者规模偏小、数量庞大、高度分散,给食品生产质量安全管理和食品安全监管带来了很大困难。

  食品安全事件“燃点”低

  问:据有关部门公布的情况看,我国2010年蔬菜、畜产品、水产品检测的合格率都在96%以上,而老百姓却感叹“还有什么敢吃的”?实际的情况与大家的感觉为何会有这样的落差?
  张勇:首先,食品安全领域的确存在不少问题,新闻媒体、互联网也多有报道和反映。总体来看,这些报道可以分为两类,一些是客观反映存在的问题,如瘦肉精、染色馒头等;还有的则是夸大其辞或没有事实依据,如对圣元奶粉、皮革奶、牛肉膏等问题的报道,最后经核查属夸大或不实。这样的一些报道短时期内集中出现,容易产生放大效应,群众看了以后往往都会信以为真、焦虑担忧,也自然会有“还有什么敢吃的”的想法。
  食品安全直接关系人的身体健康,人人关心,“燃点”很低。人们看到形形色色、或真或假的各种信息,对食品安全存在担忧是可以理解的。但是应当看到,我国当前的食品安全总体上是有保障的,这样讲绝不是掩盖矛盾、粉饰太平。全国13亿多人口每天消耗200万吨粮食、蔬菜、肉类等食品,共有食品生产企业40多万家、食品经营主体323万家、餐饮单位210万家、农牧渔民2亿多户,小作坊、小摊贩、小餐饮更是数量巨大。食品安全事件虽时有发生,但与如此庞大的食品及生产经营者规模相比,所占比例是很小的,食品安全形势总体是稳定的。如果把一些点上的、个别的问题串起来,说成是整体性、普遍性的问题,是不准确、不客观的。事实上,世界卫生组织、联合国粮农组织等国际机构都对我国在食品安全方面取得的成就给予高度评价。我国国民人均期望寿命值越来越高,已超过73岁,居发展中国家前列,一些地区甚至达到发达国家水平,这在相当程度上也要归功于我国食品保障和安全水平的不断提高。因为如果食品安全状况很差、大范围食源性疾病多发频发,是很难取得这一成就的。
  96%的食品合格还不是全部合格,即使只有1%的问题,我们也要付出100%的努力。检测出不合格食品的比例虽低,算下来绝对量也不小。因此,对于食品安全工作决不能有任何松懈。当前,我们在全力抓好食品安全监管各项工作的同时,还要进一步加大食品安全科普宣教工作力度,一方面要大力提高全社会识假辨假、防范风险的能力,另一方面也要及时澄清不实传言,消除不必要的疑虑,增强人们的信心,引导公众科学认识当前的食品安全形势。

  食品安全事件影响个人、社会和国家

  问:食品安全事件带来了哪些危害?
  张勇:食品安全事件危害很多,这里列举3个主要的方面。第一同时也是最严重的危害,是对人民群众身体健康的危害。一日三餐不可或缺,食品是否安全直接关系到每个人的身体健康甚至生命安全。吃进肚子里的东西出了问题,其危害严重性不言而喻。
  第二是对经济和民生的冲击。如三鹿事件后,全行业减产停产,数万名职工下岗,240多万户奶农杀牛、倒奶,大量城乡居民的就业、收入受到影响。2009年我国乳制品进口从2008年的35万吨猛增到59.7万吨。国产奶业元气大伤,至今尚未完全恢复。此后,某品牌进口奶粉一年之内3次涨价,每次涨幅在10%至15%,广大消费者也为此付出了很大代价。
  第三是对政府公信力和国家形象的影响。接连发生食品安全事件,大大影响群众消费信心,严重冲击社会诚信道德体系,甚至影响了政府的公信力。一些食品安全事件还涉及境外,给我国形象及外贸出口造成不利影响。

  食品产业高速发展 安全事件处于多发期

  问:从食品安全立法到国务院食品安全委员会成立,我们对食品安全不可谓不重视,但食品安全问题仍然多发,其症结究竟何在?
  张勇:中央高度重视食品安全,去年成立了由3位国务院领导任正、副主任,21个部门的负责同志为成员的国务院食品安全委员会并设立了办事机构。国务院食品安全委员会成立以来,多次召开全体会议和全国电视电话会议,组织协调各地区、各有关部门深入开展集中整治,严厉查处食品安全违法行为,同时加强长效机制建设,不断完善监管制度、堵塞监管漏洞,促进了食品安全应急处置能力、综合监管水平以得到较大幅度提高。应该说,当前我国的食品安全监管体系正处于加快健全完善的阶段。
  但也要清醒看到,解决食品安全问题不可能毕其功于一役,需要一个较长的过程,主要原因有:
  一是食品产业发展很快,但门槛低、分布散、规模小的状况短期内难以完全改变,严重制约食品安全水平的提高。我国的食品产业伴随着经济的高速发展,改革开放30多年走了别的国家上百年走过的路,别人在相当长时期内依次遇到、逐步解决的诸多问题,在我们这里则是短时间内聚集并显现出来。
  二是从业人员素质参差不齐,企业主体责任落实不够,行业诚信道德体系建设滞后。
  三是相对于食品产业的高速发展和食品消费结构的快速转变,安全监管能力未能及时跟上。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城乡群众生活水平大幅提高,实现了从温饱不足到总体小康的历史性跨越,食品消费总量和种类都迅速增长,对食品安全的关注度越来越高,食品安全政策法规、标准体系、风险监测网络、监管队伍和技术装备等建设都亟待加强。
  四是食品安全违法犯罪成本不高,惩戒威慑力度仍需加大。这一问题,在刚刚通过的刑法修正案(八)得到了改进。

  加大监管力度 重视媒体监督

  问:为什么很多问题都是媒体先发现的,而监管查处好像总是在媒体报道之后?我们监管采取抽检方式,为什么不逐一检测?
  张勇:这种说法不是很准确。我想说的情况是,2010年全国各级监管部门共主动检查各类食品生产经营单位3500多万户次,还有大量针对小摊贩、小作坊、小餐饮的检查次数无法准确统计,共查处13万起大大小小的食品安全违法违规案件,由媒体先发现的还是极少数。很多案件是在监管部门查处并公布后,有关媒体再跟进报道的,像近期的假薯粉以及去年的问题乳粉等案件都是如此。在查处河南“瘦肉精”事件后,由于人们对肉类食品的消费量很大,从最大程度防范风险着眼,在全国范围内组织开展全面深入检查。这种举一反三、加强系统性风险防范的做法,正是不断加强监管的实际举措。
  同时,也有一些问题是在媒体先发现并报道后,监管部门组织开展了调查处理。这充分体现了媒体监督的重要性,监管部门将进一步加强与新闻媒体的沟通,以不断提高监管效能。需要说明的是,我们不赞成在事件的性质、危害和影响范围尚未查明核实的情况下,个别人就将出现的食品安全问题冠以“致癌”、“致命”、“剧毒”等字眼标题加以报道,甚至编造没有事实依据的假新闻,造成公众恐慌,这种不负责任的做法是不应该的。
  抽检是世界各国包括发达国家普遍采用的通行做法。由于食品的种类太多、数量巨大、业态十分复杂,针对每种食品全部逐一检测,没有哪个国家能承担得起、能做得到。事实上,抽样检测已被证明是一种科学的方法,其准确性、有效性、经济性是有保证的,关键是要认真去做、踏实去做、按要求去做。下阶段,监管部门将进一步完善抽检制度和方法,加密重点品种、重点企业和重点项目的抽检频次,建立重点行业驻厂检查制度,确保及时发现各类食品安全风险隐患。当然,也不排除在特定的时期、区域针对某种食品进行全部检测。

  解决非法添加问题是“牛鼻子”

  问:从目前发生的食品安全事件分析,我国食品安全问题最突出的是什么?今年为解决这些问题有哪些重要举措?
  张勇:目前最为突出的问题是非法添加非食用物质和滥用食品添加剂,三聚氰胺、瘦肉精、染色馒头等都是典型的非法添加案件。近年来的一系列食品安全事件,大多与此有关。
  非法添加具有造成大范围、系统性危害的风险。因此,今年食品安全很重要的工作,就是要加快解决非法添加和滥用添加剂的问题,这也是当前食品安全工作的“牛鼻子”。国务院前不久专门召开全国电视电话会议进行部署,国务院办公厅也下发通知,强调要严字当头、重典治乱,以坚决的态度、过硬的措施、更大的力度持续深入进行整治,切实解决这一影响食品安全的突出问题。要坚持一抓到底、抓出成效,坚决遏制非法添加和滥用添加剂多发的势头。对从事非法添加的人员和企业,将依法从严从重予以行政、刑事处罚。对不及时有效组织查处以及在监督检查中走过场、不履职的单位和个人,要从严追究责任,涉嫌犯罪的要移交司法机关追究刑事责任。
  除严厉打击非法添加和滥用添加剂外,今年还安排对乳制品、食用油、保健食品、鲜肉和肉制品、酒类等5个重点品种进行综合治理。

  企业诚信、行业自律是食品安全的基础

  问:三鹿、双汇等知名企业出现食品安全问题,染色馒头堂而皇之地进入知名连锁超市,这些现象说明了什么?解决这类问题,应重点采取哪些措施?
  张勇:这些事件进一步敲响了警钟。一方面,说明我们的食品安全监管体系确需改进完善。监管链条长、环节多,存在政出多门、职责不清、衔接不畅的问题,检测检验手段不强,基层监管力量薄弱,个别执法人员监管不严甚至徇私枉法,这些问题都需要尽快加以解决。另一方面,这些事件的发生更加凸显了落实生产经营者主体责任的重要性。真正安全放心的食品,是生产加工出来的。因此,不仅要加强监管检测,更重要的是严格落实生产经营者主体责任,做到企业讲诚信、行业要自律,这是食品安全的基石。在这方面,还面临着一些比较突出的问题,如企业规模小而散、安全投入不足、管理能力薄弱、诚信意识不强等,少数企业甚至故意规避监管、违法犯罪。
  解决这些问题,一方面需要在完善监管体制机制、落实监管部门责任、提高监测检验能力等方面下工夫。另一方面,要着力完善促进企业加大安全投入的政策和机制,督促企业全面落实相关制度、标准和规范,严格市场准入,健全诚信道德体系,确保生产经营者的食品安全管理水平持续达标;强化源头治理,促进食品产业优化升级,扶持优质企业,淘汰劣质企业,大力发展农产品基地化生产、场区化养殖,夯实食品安全基础。同时,要切实抓好对食品生产经营者的宣传教育,增强他们的诚信守法经营意识和质量安全管理能力。要进一步加大对食品安全违法犯罪的打击力度,大幅度提高不法分子的违法犯罪成本。

  严厉惩处监管队伍中的违法违纪者

  问:现实中存在着一些能监管不监管的问题甚至执法犯法的现象,您怎么看?
  张勇:现实中确实存在个别监管执法人员素质不高、执法不严甚至执法犯法的问题。刑法修正案(八)中单独列明了食品安全监管渎职的刑事责任。最高检察院日前专门下发关于依法严惩危害食品安全犯罪和相关职务犯罪行为的通知。纪检监察部门十分重视食品安全案件的行政问责工作。河南省在“瘦肉精”事件后已刑拘126人,其中公务人员37人。去年河北、山西等地发生“问题乳粉”系列案件后,纪检监察部门迅速对53名负有责任的公务人员进行了严肃处理。

  监管责任重于泰山 共同营造良好环境

  问:您刚才说食品安全领域处于事件多发期。我们主要应采取哪些措施来尽快度过这一时期,提高食品安全水平? 
  张勇:做好食品安全工作是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重要体现,群众十分关切,可以说食品安全监管责任重于泰山。为此,要加快健全体制机制,不断提高监管能力,及时解决突出问题,推进食品安全形势持续稳定好转。关于当前和下一步的重点工作,除了前面提到过的,主要还有以下几点:
  一是完善监管体制机制。加快健全完善食品安全监管体制,积极推动地方各级建立健全综合协调机制,进一步强化部门、区域间的协调配合,切实避免发现问题后责任不清、影响查处的现象。
  二是切实提高企业诚信水平和从业人员素质。
  三是加强食品安全监管能力建设。加快完善食品安全标准体系,加强风险监测和评估。加大投入,夯实基础,提高检验检测能力,建立健全质量安全追溯体系,健全监管执法队伍,提高技术装备水平。
  四是依法严惩食品安全违法犯罪行为。保持打击食品安全违法犯罪的高压态势,使严厉的惩处成为一把高悬头顶的利剑,包括生产经营者、执法者不管谁犯法,都要依法从严从重惩处,使犯罪分子付出高昂的甚至付不起的代价,真正起到震慑作用。
  五是建立良好的社会舆论氛围。食品安全问题事涉敏感,要健全与媒体的联络沟通机制,充分发挥媒体监督作用,支持和引导媒体客观准确报道。加大科普宣教力度。积极鼓励举报,落实对举报人奖励和保护制度。
  六是提高应急处置能力。健全食品安全事件应急处置机制,加强风险监测,完善预警网络,主动防范、及早介入,做到早发现、早报告、早处置,努力把危害和影响降低到最小程度。及时核查处置有关事件,回应社会关切,消除公众疑虑。

 

(责任编辑:秋彤)

相关文章
相关评论

您是不是忘了说点什么?

0 条评论
最新新闻

殷大奎

于智敏

于福年

俞梦孙

张维波

杨 泽

于树玉

万承奎

陶国枢

产业园地
网站介绍 | 加盟合作 | 免责声明 | 法律顾问 | 广告服务 | 网上投稿
Copyriht 2011 by www.jkchina.org. all rights reserved 大众健康之窗网站版权所有
中国老年保健协会支持协办:中国老年保健协会养老健康科技创新分会
投稿邮箱:zgjkzc@sina.com QQ:492974624
京公网安备:11010502050669京公网安备:11010502050669 工业和信息化部 备案/许可证编号为: 京ICP备09047049号-1 站点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