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人民日报 时间:2012-10-11 07:59:58 热度:1452
冯春梅 潘正军 沈学锋
这是一所能打仗的医院——35分钟,一座数字化野战医院就在信息化战场上崛起,昼夜通过伤员300名;数十项“军”字打头的科研课题,将战场卫勤保障的“瓶颈”一一破解。
这就是南京军区第175医院,该院始终坚持为战而医、为战而教、为战而研、为战而训,在谋打赢征程上迈出铿锵步履。
“谋打赢”的事天天抓
医院是个敞开的军营,在接诊的患者中,军地患者比例为1∶9。长期身处和平环境、开放环境,医院官兵很容易“忘忧忘战”。
近年来,人们安全意识不断提高、安全设施不断完善,烧伤的伤员越来越少。第175医院烧伤整形科也不例外,经济效益一般。但从前年起,医院却投入人员、床位和资金建起了“皮库”,储存了一批战场急救需求量很大的异体皮,没有效益不说,每年光维持经费就需要投入200多万元。
骨科是这家医院的重点科室,几乎垄断了驻地的医疗市场,有人提议,再给骨科扩大100个床位,突破3亿元一点问题也没有。医院党委没有采纳这个建议,而是腾出床位和资金,紧扣战场准备,重点发展战场救治急需的神经外科等科室,有力拉升了短板。如今,神经外科已经成为军区新的专科中心。
方舱医院几年前一直是该院的亮点,每次有人来院观摩,方舱都成了必看的“节目”。而在平时,方舱却闲置在库房,很少有“舒展筋骨”的机会。
“骨干装备可不是展览品,不能只为看,而要练为战。”医院以此为突破口,设置逼真的实战环境,要求相关科室轮流把平时在手术室内做的手术,拿到方舱内完成,把岗位当战位练。
数字化医院搬上“战场”
“谋打赢”的事,今天能做的绝不推到明天。
记者在这个医院数字化卫生营训练现场看到:“伤员”未到、“伤员”信息先到,检伤分类即已完成;在野战医院内,“伤员”拍片、检验出报告,告别了传统的定影剂出胶片和手工传递,直接在救护系统内传输;在后方基地医院,通过数据传输先期接收到“伤员”信息,已经做好手术准备……一栋功能齐备的数字化医院就这样搬上了未来战场。
数字化卫生营建设,是这家医院2008年自行开展的研究课题。医院党委要求:“这项课题研究非同一般,必须采取超常规的办法加紧推进!”
课题组对各个模块的建设要求和自身力量进行了认真分析,自己能干的抓紧干,能借力的合作干,干不了的直接提需求“外包”给科研院所干。一年后信息系统研究开发全部完成,两年后战地调试完善完毕,三年后课题组顺利结题,目前已经通过军队科技进步二等奖的初评,让卫生营建设插上了信息化翅膀。
训练演练逐一“过堂”
闽南某海域,风高浪大。20名女护士组成的女子担架队在这里待命搬运转送伤员。
眼看转运伤员的登陆艇离岸边只有50多米,却突然停下。海水涨潮,登陆艇搁浅了。“跟我上!”只听消化内科护士长马桂芳一声令下,女护士们就跟上了战场一样,以最快速度冲向大海,全然不顾海水浸泡与肩同高……一个个伤员被及时转送到位。
这是2009年该医院参加军区实兵对抗演练时的一个场景。
医院抓实战保障能力提高,但卫勤训练落实是一大难题。而医院聘用的各类非现役人员近千人,组训更是难上加难。但第175医院有办法,一是亮出科学的训练计划,二是从严抓好计划的落实。
从党委班子成员,到普通医护人员,人人都有训练计划、内容和考核标准;基础训练,医院现役军人每天下午训1小时雷打不动;专业训练,采取各科室人员分批脱岗轮训,每天轮训20到40人次;非现役人员参照军人标准训练,一样接受训练和考核。
不把室外当成野外,不以操场代替战场。他们与某师建立联训机制,并主动与到驻地演习的军兵种部队实施联演,安排人员时统筹现役军人、非现役人员,按照专家、骨干和新手“3个1/3”的形式轮流参训,确保一一“过堂”。
他们还推行“一站式”训练,建成集卫勤指挥、专业训练、模拟试验等功能于一体的卫勤训练中心,足不出户就可完成一次全员额、全要素、全过程的拉动演练。
真正要在未来战场上不辱使命,需要百般武艺。医院党委意见高度一致:无论难度有多大,都必须把训练抓实干好,因为一旦置身战场就没有退路。
(责任编辑:秋彤)
2025-07-06
2025-07-04
2025-07-01
2025-06-30
2025-06-20
2025-06-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