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中国医药报 时间:2012-09-11 09:19:25 热度:1029
专家呼吁:尽快免费开放公共研究数据库
本报上海讯 注重“遵循临床医学证据”的循证医学研究在我国面临瓶颈和困惑,目前缺乏免费开放的公共研究数据库是其主要原因之一。9月3日在复旦大学循证医学中心平台启动仪式上,大会主席、我国著名循证医学专家、中华医学会临床流行病学会主任委员、国际临床流行病学工作网常务理事、复旦大学循证医学中心主任王吉耀教授透露出这样的信息。
1996年,王吉耀将Evidence-based medicine正式翻译为“循证医学”,首次把循证医学的理念引入我国。2002年年初,她主编的《循证医学与临床实践》成为国内第一本系统介绍循证医学与临床实践的专著。王吉耀谈到,循证医学尤其注重把收集到的“临床医学证据”转化为最适宜的诊断方法、最精确的预后估计和最安全有效的疗法,应用服务于每一位具体的患者。循证医学研究需要大量数据,资料的可获得性和真实性对研究进程具有重要的影响。但目前我国还没有设立公共数据库对公众开放的机制,因此,研究者根本无法得知哪些单位、哪些个人进行过哪些相关研究等具体信息。正由于不清楚是否有相同的研究正在进行或曾经进行,从而导致重复研究而造成资源浪费。更重要的是,由于有些循证医学研究所获得的“阴性结果”未公开发表,可能导致受试者受到不必要的危害。
王吉耀介绍,在欧美,国家经费资助的项目,其研究原始数据通常对本国公民是免费开放的,数据免费对外开放意味着更多科学家可以利用这些数据进行研究,实现真正意义上的资源共享。例如,研究人员利用美国人口普查数据、医疗保险和医疗辅助服务中心数据以及美国国家环境保护局空气质量小时监控数据,就可以分析大气中的污染物是否可能触发某些急性心血管病事件的发生。大家熟知的美国国家健康和营养调查研究的相关数据,通过不同的研究者不同时期的重新数据分析,获得了许多非常有价值的科学证据。
王吉耀表示,近年来,我国对医学科研投入力度逐年加大,科研院所科研立项数目不断增长,有的单个科研项目的经费就高达千万元。王吉耀建议,今后在科研选题、立项、可行性评审中,应更多资助优先级研究疾病,考虑实际情况,攻克解决民众最关心的健康问题。如在选题中,研究范围不能过于狭窄,除了关注基因、分子生物学等基础研究外,还应更多地重视社会、心理因素对疾病影响的研究,更多地支持长期随访的研究,让研究证据能够及时转化为临床实践,对循证政策制定起作用。
王吉耀呼吁我国公共研究数据库免费向研究者开放的一天早日到来。如果有关部门尽快把国家资助项目的相关资料对研究者开放,就会有更多的研究者将精力投入到相关研究上,以获得更多的真实的循证医学证据。(孙国根)
(责任编辑:秋彤)
2025-04-16
2025-04-16
2025-04-16
2025-04-15
2025-04-15
2025-04-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