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健康报 时间:2012-09-04 23:43:15 热度:1030
本报讯 (记者衣晓峰)由黑龙江省疾病控制中心主任医师王玉燕等人承担的课题《三聚氰胺-三聚氰酸联合毒性和肾损伤的恢复性研究》,近日通过该省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的验收。研究组认为,被三聚氰胺损伤的肾小管能逐渐恢复,并促使肾功能恢复正常。课题组目前已在国内核心期刊发表论文9篇。
在大鼠模型毒性实验中,课题组通过对比研究,首次证实经口单独摄入三聚氰胺可在动物肾脏产生结晶体,与三聚氰胺-三聚氰酸联合染毒所形成的结晶体的结构基本相同,造成肾脏的病变性质也相同。经体外三聚氰胺-三聚氰酸反应热试验结果证实,三聚氰胺-三聚氰酸发生反应生成晶体时,可释放出一定的热量。课题组据此在国内外首次提出,这两种化学物质在肾小管内结晶反应瞬间放热,可能引起肾小管上皮变性、坏死、炎细胞浸润等继发性损伤,并揭示了三聚氰胺所致肾损伤的三重发生机制。
在对三聚氰胺所致大鼠肾损伤的恢复性进行了深入研究后,课题组证实,经口摄入三聚氰胺在肾小管生成结晶体并造成肾损伤后,停止摄入三聚氰胺,不予药物干预,肾小管内的结晶体可随尿液逐渐排出体外。此后,由于肾组织中的结晶体逐渐减少,肾组织血液供应改善,肾小管的过滤、浓缩等功能亦相应好转。组织病理学检查肾组织可见由间质细胞分化生成的肾小管上皮细胞,逐渐形成新的肾小管,损伤的肾小管上皮再生修复,一定时间后肾功能逐渐恢复正常。
(责任编辑:秋彤)
2025-04-19
2025-04-19
2025-04-19
2025-04-19
2025-04-18
2025-04-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