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光明网 时间:2023-03-29 21:44:36 热度:953
中国社会老龄化程度不断加深,养老话题近年来备受关注。
今年全国两会上,政府工作报告把“加强养老服务保障”作为今年保障基本民生和发展社会事业的工作重点之一,代表委员针对养老议题也有不少建言献策。
截至2022年末,全国60岁及以上人口占总人口比重达到19.8%。而据国家卫健委数据,2035年左右,我国60岁及以上老年人口将突破4亿,在总人口中的占比将超过30%,进入重度老龄化阶段。可以说,老人的幸福感越来越关联着整个家庭的幸福感,也与每个人的切身利益息息相关。
应对愈发加剧的人口老龄化,全面加强老年人养老服务,相当迫切。能不能让老年人群体过一个有质量的晚年生活,已成为衡量社会幸福指数的一个重要标尺。
养老服务,说难也难,说易也易。
难的是,中国国情复杂,发展不平衡不充分与老年人对美好生活的需要之间的矛盾,仍客观存在。比如,农村养老和城市居民养老可能有着显著的区别,两者对于公共服务的要求也自然不一样。具体到每个家庭,囿于不同的经济状况、不同的家庭人口结构等因素的影响,对养老公共服务的需求也可能千差万别。所以,在托起共同的底线需求之外,养老服务体系的构建如何人性化地满足不同群体的实际需求,是破解养老难题的关键。
比如,在农村地区,留守老人依然是一个较普遍的现象。他们对医疗特别是失能情况下的医疗保障、生活照料的需求,会比一般群体更强烈。今年两会期间,已有代表建议建立社区医院与老年人家庭医疗契约服务关系,将失能老人家庭护理费用纳入社保,并分层次培养养老医疗护理人才等。但农村地区的这部分服务体系,在构建上恐怕难度和成本都更高。这也对基层医疗资源的保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有人大代表建议,立足居家养老推进家庭病床建设。这可以说是解决一些家庭养老医疗难题的重要探索,既可让老人在熟悉的地方生活、养病,日常有安全感、幸福感,也可以方便子女照顾,节约精力及成本。当然,要做到这一点打通医保报销制度等方面的壁垒,做好协同支持很有必要。
居家养老,社区养老,机构养老,不同的养老方式对于公共服务的需求又会不一样。它需要有相应的政策、人才、资源等的支持。同时,公共性养老服务如何与市场化养老服务有效对接,形成双向赋能,既提升效率又能保证成本的可持续,也是需要探索的大问题。放在当前延迟退休的大趋势下,养老服务在很多方面的制度设计也需要新思维,比如,劳动保险制度如何适配延迟退休之下新的养老服务需求。
易的是,养老服务,无外乎涵盖老有所养、老有所医、老有所为、老有所乐等几大方面。它对应的医疗服务、生活照料服务、休闲娱乐服务等,从类型上看,本身并不复杂。
目前的关键问题是,如何充实好相关资源,协调好相关制度安排。比如,养老金的保障水平目前普遍较低,这一硬性问题如何调节。因为这个金额的高低,涉及到老年人医疗保障、生活照护等方方面面的质量。今年也有人大代表建议,要适度提高养老金,让农村老人过上经济宽裕的生活。然而,这里面的成本如何分担?又如何确保养老金发放可持续?这些问题都考验着养老制度设计的智慧。
中国拥有着全世界最庞大的老年人群体,我们的父母长辈也在这个群体之中。在完善养老服务,应对养老压力的过程中,应该鼓励不同的地方根据实际情况予以探索。同时,也要避免单纯把养老看作负担。比如,合理开发好“银发经济”,也能够为充实养老资源和服务提供更多基础支撑。
正所谓,“坐在办公室碰到的都是问题,深入基层看到的全是办法”。老年人最需要什么,完善养老服务的痛点何在,眼下或也需要进一步打捞更多来自基层老年群体以及年轻人的声音。(任然)
(责任编辑:秋彤)
2025-01-10
2025-01-10
2025-01-10
2025-01-10
2025-01-10
2025-01-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