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新华网 时间:2022-08-24 21:03:28 热度:1248
新华社武汉8月24日电 题:社区家庭医生黄莹:以“仁心”赢“人心”
新华社记者熊琦、邓楠
烈日当空,街面热气袭人。黄莹身穿白大褂,手拎红色药箱,快步穿行在街巷之中。
行至目的地楼下,她一口气爬上6楼,敲响88岁老人熊华甫的家门。这时,汗水已浸透她的衣衫。
“太不容易了,这么热的天,还麻烦你上门。”熊华甫一边念叨,一边将她迎进门。
“熊爹爹,身体好些了吗?”来不及擦掉脸上的汗珠,黄莹在餐桌上摊开药箱,熟练地为老人缠上血压计袖带,开始例行检查。
对于社区家庭医生黄莹来说,这是她无数次上门服务中的一次。
8月15日,黄莹来到居民熊华甫老人家中为他测量血压。新华社记者熊琦摄
2010年,从江汉大学临床医学专业毕业不久的黄莹来到武汉市硚口区汉水桥街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从事基层家庭医生工作。
初到基层,黄莹一度有些迷茫和沮丧。“没有高端的医疗仪器,只有简陋的医疗条件和琐碎的常见疾病,这是我没有预见到的。”她回忆说。
2013年初,辖区内有一位80岁的老太太因褥疮恶化,不幸离世。“如果我知道得再及时一些,也许能避免这样的情况发生。”黄莹遗憾地说。
大半年后,隔壁小区一位长期卧病在床的老先生出现了同样的病情,家属前来求助。黄莹立即上门,进行10余次定期护理后,老人的伤口愈合了。“当我完成最后一次护理时,窗外的阳光正好射进房间,家属眼中充满希望。”时隔多年,黄莹对这一幕场景依然记忆深刻。从那一刻起,她下定决心,留在基层。
8月15日,黄莹在武汉市硚口区汉水桥街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为居民诊疗。新华社记者熊琦摄
为改善居民健康水平,从2013年开始,武汉市启动社区家庭医生签约服务,居民到就近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缴纳一定费用、办理签约后,就能拥有自己的家庭医生,享受相应的医疗打包服务。
汉水桥街道老旧小区集中,身患慢性病的老年人较多,一些居民健康意识不足。最初上门宣传家庭医生签约服务时,黄莹得到的回应大多是“没听说过”“不需要”,甚至有人把她当成推销人员往外赶。
为此,黄莹想方设法“对症下药”。辖区部分老人行动不便,她就主动上门,悉心护理诊疗;一些慢性病患者的健康意识不强,她就加以劝导,确保病情得到控制;日常巡诊中,她还凭专业知识,诊断出不易察觉的危重症前兆,及时将病人转诊,挽救了多人的生命。
年过六旬的居民钱惠芬2016年检查出患有高血压,在黄莹多次上门劝导和督促下,老人逐渐做到了按时服药、改变生活习惯,血压逐渐降到了正常范围。“她不仅帮我们消除了日常病痛,更送来了科学理念和正确的生活方式。”钱惠芬说。
随着签约家庭医生服务的人数越来越多,黄莹的担子越来越重。在她日常巡诊途中,常有居民热情地拉着她攀谈、咨询。久而久之,居民们的姓名、病情和服药情况,她都能脱口而出。日复一日的坚守和奉献,让黄莹赢得了大家的信任和喜爱。
能成为大家交口称赞的“小巷家医”,秘密还藏在黄莹的工作记录本中。“对药物价格比较敏感”“依从度不高,需要多加提醒”……密密麻麻的笔记,不仅记下居民的病情医嘱,更对每个人的就医反馈进行了详细标注,以便时时跟踪、事事叮嘱。
治小病、管慢病、防大病,立足平凡的社区医生岗位,黄莹一干就是12年。如今,36岁的她不仅带领团队与超过2000人次签订家庭医生服务,还负责500多名慢性病居民的健康管理。在与其他8名社区医生的共同努力下,辖区内居民慢性病规范管理率已由不足30%提升到75%。
“有‘仁心’才能赢‘人心’。”黄莹说,“社区医生的工作虽然琐碎,医生的使命让我甘愿坚守基层卫生一线,为居民守好‘健康大门’。”
(责任编辑:秋彤)
2024-10-27
2024-10-24
2024-10-23
2024-10-19
2024-10-18
2024-10-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