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众健康之窗
健康新闻
当前位置:首页 > 健康新闻
我国新冠疫苗安全有效——国务院联防联控机制回答疫苗接种有关问题

来源:新华社 时间:2022-07-23 22:41:14 热度:509

  新华社北京7月23日电 题:我国新冠疫苗安全有效——国务院联防联控机制回答疫苗接种有关问题


  新华社记者 董瑞丰、顾天成


  奥密克戎BA.5亚分支蔓延至全球100多个国家和地区,导致感染、住院和重症人数增加,我国外防输入压力不断增大。


  我国新冠疫苗接种进展如何?奥密克戎疫苗何时面世?围绕疫苗接种的有关问题,国务院联防联控机制23日举行新闻发布会,系统做出回应。


  现职党和国家领导人都已完成国产新冠疫苗接种


  国家卫生健康委副主任曾益新23日在国务院联防联控机制新闻发布会上介绍,截至目前,31个省(区、市)和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累计报告新冠疫苗第一剂次接种覆盖率为92.1%,全程接种率为89.7%,加强免疫接种率为71.7%。


  老年人接种方面,目前,我国60岁以上人群至少1剂次疫苗接种率为89.6%,全程接种率为84.7%,加强免疫接种率为67.3%。


  “我国现职党和国家领导人都已完成了新冠疫苗接种,而且接种的都是我国国产疫苗。”曾益新介绍,这充分说明了我国领导人对疫情防控工作的高度重视、对我国生产的新冠疫苗的高度信任。


  我国多条技术路线开展奥密克戎疫苗研发


  中华预防医学会常务副会长兼秘书长冯子健表示,目前我国多条技术路线均已开展单价、多价奥密克戎变异株疫苗研发。


  据介绍,进展较快的单价奥密克戎变异株灭活疫苗已获临床试验批准,正在浙江、湖南、香港等地开展临床试验。进展较快的四价重组蛋白疫苗已经获得阿联酋Ⅲ期临床试验批件,相关研究已启动。此外,还布局了广谱新冠病毒疫苗研究,进展较快的疫苗已经获得临床试验批件,并启动相关研究。


  “我国疫苗对奥密克戎变异株引起的重症、死亡仍然具有良好的保护作用。”冯子健表示,我国奥密克戎变异株疫苗研发工作正在稳步快速推进,只要有需要,按照相关法规要求,可以迅速启动紧急使用程序,提供接种。至于是否需要接种、何时接种专门针对含奥密克戎变异株的疫苗,这个问题不仅我国,国际上也都在研究,主要是研判病毒变异和免疫逃逸的情况。


  接种新冠疫苗不会引发白血病和糖尿病


  解放军总医院第五医学中心感染病医学部主任、中国科学院院士王福生表示,接种新冠疫苗不会引起白血病和糖尿病的发生,也不会像有些网络信息所说的影响人体遗传发育、导致肿瘤转移扩散、引起抗体依赖性增强现象。


  王福生表示,疫苗中的各种物质对人体是安全的,不会直接致病。对于疫苗生产过程中所使用的试剂,均经过有关机构的严格检定并达标。目前我国接种数量最大的新冠灭活疫苗,有充分的安全保障,并得到了国际组织认可。


  此外,临床监测和统计数据显示:在新冠疫情发生前后的四年中,糖尿病和白血病的就诊人数和住院次数基本一致,无显著变化。


  王福生表示,在大范围新冠疫苗接种的背景下,大量的预防接种与某些严重疾病的自然发生,在时间上偶合是必然的现象。可简单推算一下,如果新冠疫苗真的会引起糖尿病和白血病发生,那么由此产生的就诊人数和住院人次将出现显著增长,但是从实际监测和临床统计的数据中,并未看到这种现象。


  同源加强和序贯加强均能大幅提高保护效果


  国家卫生健康委科技发展中心主任、科研攻关组疫苗研发专班工作组组长郑忠伟表示,无论同源加强接种(同技术路线疫苗加强)还是序贯加强接种(批准的不同技术路线的疫苗加强),都能大幅度提高新冠疫苗的保护效果。


  郑忠伟介绍,具体到同源加强免疫和序贯加强免疫哪一个更好一些,不能简单地一概而论。无论同源加强接种还是序贯加强接种,对预防发病、重症和死亡的保护效果都是相当显著的。无论采取同源加强还是序贯加强都是可以的,希望大家都能积极进行加强接种。


  在回答有关疫苗剂量选择的问题时,国务院联防联控机制科研攻关组疫苗研发专班专家组副组长、中国工程院院士王军志表示,我国新冠疫苗研发过程中的动物保护实验和人体临床试验数据显示,灭活疫苗剂量在3微克至5微克时安全性指标很好,抗体阳转率接近100%,抗体滴度也达到了预期水平,也就是说其安全性指标和有效性指标均符合国家规定的标准。


(责任编辑:秋彤)

相关文章
相关评论

您是不是忘了说点什么?

0 条评论
最新新闻

殷大奎

于智敏

于福年

俞梦孙

张维波

杨 泽

于树玉

万承奎

陶国枢

产业园地
网站介绍 | 加盟合作 | 免责声明 | 法律顾问 | 广告服务 | 网上投稿
Copyriht 2011 by www.jkchina.org. all rights reserved 大众健康之窗网站版权所有
中国老年保健协会支持协办:中国老年保健协会养老健康科技创新分会
投稿邮箱:zgjkzc@sina.com QQ:492974624
京公网安备:11010502050669京公网安备:11010502050669 工业和信息化部 备案/许可证编号为: 京ICP备09047049号-1 站点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