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中国医药报 时间:2012-08-21 16:29:18 热度:958
□ 刘国锋
为缓解血液制品供需紧张,新单采血浆站的设置和审批出现突破。日前有一家血液制品生产企业拟新设一家单采血浆站获得批准,并有望在不久后拿到正式的批文。这是卫生部于2012年1月发文表示鼓励各地设置审批单采血浆站后获批的首个浆站。业内人士表示,此动作显示地方政府的支持和主管部门的推动,将为卫生部提出的“十二五”期间血液制品“倍增”计划提供实际支撑,促进血液制品行业的健康发展和相关企业营运能力的提升。
政策破题行业获益
单采血浆是血制品企业的核心原料,但血浆的严重短缺制约了企业正常产能的释放。卫生部最近数据显示,我国血液制品生产企业年加工原料血浆能力为1.2万吨,全国医疗市场对血液制品生产用原料血浆的年基本需求为8000吨。但2010年,全国年单采血浆量为4180吨,仅相当于需求量的50%。而2011年的血浆采集量出现进一步下滑。
此次新单采血浆站获批被业内视为积极信号。2012年初,针对血液制品供应的紧张局面,卫生部曾发文鼓励各地设置审批单采血浆站,并适当扩大现有单采血浆站的采浆区域,提高单采血浆采集量。要求各地在设置审批单采血浆站时,向研发能力强、血浆综合利用率高的血液制品生产企业倾斜,引导血液制品生产企业提高研发水平和血浆综合利用率。此举得到业内广泛支持。
但地方审批的阻力是单采血浆站设置的最大瓶颈。
上世纪90年代,单采血浆曾引发疾病传染事件,促使地方政府严格管控,浆站建设逐步遇冷。2002年起,湖北等地要求停止新建单采血浆站,对不符合标准的浆站予以关闭。此后,单采血浆站建设进入冰冻期。2011年8月,贵州省突然关闭省内16家单采血浆站,因贵州采浆量占全国总量比重较大,采浆站的突然关闭打击了资源供给,加剧了血液制品供应紧张的局面。
近几年来,随着采浆技术进步和采供浆体系的完善,由血浆采集或血液制品引发的疾病传播已十分罕见。政策层面的鼓励和地方政府的推动为采浆站建设破题。据悉,中部地区有省份在2012年的生物产业行动计划中,明确表示将重点拓宽血液制品企业的血浆来源,为血液制品行业的发展注入了强心剂。
供需失衡“倍增”发力
随着经济社会发展和产品临床适用症状的增加,国内血液制品的供需缺口不断扩大。
2011年,血友病“救命药”凝血Ⅷ因子、凝血Ⅸ因子等再度出现奇缺,20多个省份的凝血Ⅸ因子产品相继告急。得知药物紧缺,同时身为血液病学专家的卫生部部长陈竺于当年12月前往北京市红十字血液中心献浆,带头呼吁克服不断蔓延的原料“血荒”。这已是他任职期间第五次走进血液中心捐献血液或血浆。血液制品的供需失衡和原料紧缺由此可见一斑。中国生物制药有限公司总裁徐晓阳表示,预计短期内,血液制品的供需紧张状况不会缓解。
目前我国有血液制品企业32家,数量上超过发达国家平均水平,但多数企业生产规模较小、技术研发能力弱、产品种类少,血浆利用率低,行业整体实力较弱。
以血液制品构成为例,国内人血白蛋白类产品的比重约50%,免疫球蛋白类和凝血因子类占比均较小。而在发达国家血液制品结构中,人血白蛋白类产品占比仅15%,免疫球蛋白类和凝血因子类产品占比均为30%.产品结构不合理,加剧了产品供应的不平衡。
此外,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居民人均血液制品消费量极低,即使人均消耗量最高的人血白蛋白产品,也仅为发达国家的50%左右。同时形成强烈反差的是,我国千人口血浆采集量约3升,2010年全国采浆总量4180吨,约为需求量的一半;而发达国家千人口血浆采集量达10升,欧洲国家及加拿大、澳大利亚等国的采浆量基本能满足使用。
血液制品“倍增”计划的推出,让市场充满期待。卫生部部长陈竺去年底介绍,我国“十二五”期间力争使血液制品供应量比“十一五”末增加1倍,将完善制度设计,建立健全国家血液制品生产与流通机制,建立国家血液制品定点生产与供应制度,提高血液制品生产企业综合实力,研究血液制品纳入国家基本药物目录的政策,理顺血液制品定价机制。
在原料采集方面,“倍增”计划将进一步完善原料血浆的管理制度,积极推进分离血浆用于血液制品生产,优化单采血浆站布局,推进各地区采浆工作的均衡发展,鼓励血浆综合利用率高的血液制品生产企业设置单采血浆站。
目前,“倍增”计划虽未有明显收效,但此次新建单采血浆站的获批让市场为之一振。
束缚仍多成效待检
新浆站增加,会为血液制品行业发展增添信心。但浆站数量并非是限制国内血液制品行业发展的唯一因素,献浆源流失、血浆利用率低、血液制品降价风险等,都是悬在企业头顶上方的利剑。
我国过半数的单采血浆站分布在西部地区,西部地区在2010年的浆站数量占比53%,中部和东部地区同期浆站数量占比分别为37%和10%,而西部地区同期占采浆量的比重高达62%。随着经济社会发展水平提升,物价水平和收入分配结构变化及中西部经济的崛起,较低的献浆“营养费”已难以吸引到新的献浆员,现有献浆员的流失也很严重。目前,多数血液制品企业对献浆员的营养补助为200元/人~300元/人之间,比2010年前150元/人的水平有显著提高,但对于年轻群体而言,吸引力不大,新献浆员数量不断下降。
单采血浆的投料量和综合利用率不足,也是制约行业进一步发展的一大因素。业内人士表示,一些血液制品企业产品结构单一,如果仅能生产白蛋白,且提取工艺无法突破,单位成本将很难降低;而对于能同时生产凝血因子、特异性免疫球蛋白等产品的企业来说,其盈利能力有望从其他产品产销量的增长中获益。
当前上市销售的血液制品中,除乙肝人免疫球蛋白、组织胺人免疫球蛋白等少数品种外,多数已列入医保覆盖范围,有利于患者提高对价格相对较高的血液制品的消费能力。因此,我国血液制品需求将保持快速增长,供不应求的局面将持续。
此外,血液制品的降价压力也被业内关注。国家发改委于2010年3月调整发布了《国家发展改革委定价药品目录》,人血白蛋白、静脉注射用人免疫球蛋白、人纤维蛋白原等10余种血液制品被列入其中,每一个品种价格的变化都将对企业业绩构成较大影响。而近期有关部分血液制品可能面临价格下调的消息引起市场关注。
业内人士表示,新单采血浆站获批,是血液制品行业良性发展的有益信号,但能否成为引起行业生产格局连锁变化的那只“蝴蝶”,尚待观察。
(责任编辑:秋彤)
2025-01-12
2025-01-06
2024-12-30
2024-12-12
2024-11-30
2024-09-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