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众健康之窗
健康新闻
当前位置:首页 > 健康新闻
我家银发族养老记

来源:人民日报 时间:2021-11-04 19:32:14 热度:495

  敬老养老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养老既是家庭问题,也是社会问题。随着社会分工多元化,养老模式也呈现多元化,每个家庭会根据自身实际情况选择适宜的养老方式——


1635963035346_1.jpg

  近年来,异地养老模式逐渐被接受,吕伟业和老伴儿在北京工作生活了数十年后,选择在河北燕郊的一家养老机构安享晚年。图为吕伟业(左)和老伴儿在健康养护中心散步。新华社记者 彭子洋摄


1635963041409_1.jpg

  江西省宜春市老年护理院医护人员在协助老人进行康复训练。周 亮摄(人民视觉)


1635963058902_1.jpg

  在安徽省合肥市瑶海区东七社区居家养老服务中心,医生在为老人进行身体健康检测。解 琛摄(人民视觉)


rmrbhwb2021110412p34_b.jpg

  在天津市静海区大型养老社区康宁津园的居家式老年公寓,配有医院、护理院、中央厨房、文化娱乐健身中心等设施。图为老人在康宁津园内练习舞蹈。新华社记者 李 然摄


  居家养老  享受自由


  周  立  上海  社会工作者


  我奶奶今年90岁了,除了腿脚不太好、走路不是很方便外,日常生活还能自理。


  爷爷奶奶生育了三儿一女,我是孙女。我从小由奶奶带大,对奶奶感情很深。两年前,我从国外读书归来后,在奶奶家住了近半年。


  多年来,家人和奶奶之间有默契,在奶奶生活还能自理的情况下,为她选择了居家养老模式:


  一是家人来去自由。平时,爸爸每周六陪伴奶奶;叔叔每周两到三次看望奶奶;姑姑、姑父和奶奶住在一个院里,每天送三餐以及牛奶、水果。如果住养老院,特别是这两年受疫情影响,家人探访有时连院门都不能进,就会有许多不便。


  二是老人进出自由。奶奶有个习惯,天气好时,每天下午都要去社区公园走走,会会老同事、老邻居,每次都有说不完的话。好几次我陪奶奶散步,都会有不少人跟奶奶打招呼,奶奶会很自豪地说:“这是我孙女,刚从国外读了博士回来。”


  三是饮食自由。奶奶有时会想起年轻时吃过的东西,比如大饼、油条、麻花等。只要她有念想,我们随时买给她吃。根据奶奶的需求,姑姑和姑父及时调整一日三餐的荤素搭配,做到营养可口。尤其是用餐时间可自己掌控,下午和晚间还可以加点水果、糕点。


  四是起居自由。通常讲,老人早睡早起身体好。奶奶却不这么认为,她还是喜欢顺其自然。平时,她睡到自然醒,时间还早的话,她会躺着养神。午饭后,她会在房间里散步半小时左右,然后躺下休息。晚上,她坚持收看新闻,爸爸陪伴时,还会跟爸爸讨论一下国内外大事。遇到爱看的越剧或者电视连续剧,也会像年轻人一样追剧。


  五是电话自由。奶奶有好多亲戚、同事、老邻居,年龄大了,腿脚不便,电话成为她最好的交往方式。每次看奶奶打电话,都有讲不完的话,喜气洋洋的。我们觉得,老人居家养老优点多,一旦生活不能自理了,下一辈年纪也大了,再去养老机构也不迟。


  微  宇整理

  


  金窝银窝  不如“土窝”


  杜碧顺   陕西西安   退休干部


  我母亲是一位勤劳善良的农村妇女,今年92岁了,身体挺硬朗。前些年老父亲辞世后,母亲仍继续生活在农村老家,过着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生活。


  母亲性格开朗、乐观,是个闲不住的人。每早天刚亮,她就起床,把房前屋后打扫得干干净净,是街坊邻里开门最早的一户。


  去年初,我母亲在家做饭时,不慎被烫伤。进城治疗后,在我家恢复了半年多。我和爱人商量,借机让她搬到城里。但母亲身体痊愈后,坚持要回老家,再怎么挽留都拦不住。她常说:“金窝银窝,不如自己的‘土窝’,城里再好,我也待不惯。”


  母亲愁眉不展,儿女只好放弃自己的想法,把她送回了老家。我知道,那里有她的乡亲和熟人,可以聊天唠家常。平时,她喜欢和邻居大娘们聚聚,玩玩纸牌、看看电视、听听秦腔、做做针线、补补衣服;后院小菜园里,种着南瓜、辣子、韭菜,母亲自己施肥、除草、浇水,每到丰收季果实累累,她还叮嘱我多带些回城里……


  我大哥在农村生活,见了我说:“不让咱妈干活,她就是不听。”我笑了笑:“只要老娘高兴,就随她意吧。”我哥俩商量,母亲的日常生活由大哥操心照看,生活费用等主要由我承担。每逢周末,我和爱人带上孩子们,尽量回家探望一次,有时也小住几天,帮母亲收拾下小菜园、翻翻地。每年母亲过生日,我们请来至亲,为她贺寿、祝福,传承家风。


  家有一老,如有一宝。老母亲年过九旬、身体健康,是儿女最大的福分。其实,我和爱人也已过了耳顺之龄,自身的养老,也提上日程。如今“上有老,下有小”,我们也选择居家养老,既能尽孝尽责、照顾老娘,也能协助儿女、抚育孙辈。能发挥些余热,我俩很开心。当然我们也期待今后有机会旅居养老,看看祖国的大好河山。毕竟人生虽已过大半,还是期待更多精彩呀。


  本报记者  高  炳整理

  


  人到老年  自有空间


  梁嘉琪  四川乐山  金融投资人


  “快来吧,今晚做羊肉汤。”接到电话,我赶忙出发,前往妈妈的新家。


  5年前,年近六十的妈妈正式开始了自己的居家养老生活,不过并非在我们家。19岁那年,我爸爸去世,妈妈一人把家撑了起来。后来我独身前往广东打拼,尽管事业逐渐有了起色,但每想到留守乐山的妈妈依旧孤独,总不免心中担忧。


  在一次同学会上,妈妈遇到了自己初中时的老师,这位叔叔的老伴也已离世。少年时的倾慕加上老年时的怀旧,妈妈与叔叔成了好朋友。相处一段时间后,二老组建了新的家庭。


  妈妈想过什么样的生活?年轻时的我从未考虑过,现在有了答案。叔叔爱弹琴,妈妈爱唱歌,楼道里总是回响着他们欢快的乐声;阳光好的时候,他们会在小区里跟朋友们喝茶聊天,或者索性凑一桌麻将,一直战到天黑。赶上工作闲暇,我时常带着二老外出旅游,不仅把四川周围的好去处转了个遍,还去过海南、云南、泰国……操劳大半生后,妈妈终于体会到了安稳、惬意的感觉。


  事实上,并非所有子女都能接受老人在晚年重组家庭。妈妈决定搬出去时,我年幼的儿子一直哭闹:“我不要外婆离开我!”我对儿子说:“外婆已经为我们付出了一辈子,我们应该尊重她的选择。”叔叔那边也有一对儿女,想必也经历过好一番思想斗争。如今逢年过节,两边的家人聚在一起和和美美,这无疑是对老人的理解与尊重结出的善果。


  作为子女,我们应当让老人“放下心”“放开心”地走进养老生活。“放下心”是我们自己事业顺利、小家幸福,自己的生活富足安定,既能为养老提供坚实的物质保障,也让老人不再为我们担忧;“放开心”则是充分尊重老人对养老方式的选择,像他们当年支持我们的梦想一样。


  近几年康养、旅居养老流行起来。我征求妈妈的意见,她说愿意尝试新事物,但有一条原则:给她留一点自己的空间。我想这也是不少老人的心声。


  从我家到妈妈的新家,只隔了几条街道。我从小到大的记忆里,妈妈从没离开过家。人到老年,我们之间第一次有了距离,我觉得这距离刚刚好。


  本报记者  李凯旋整理

  


  孝道传承  天伦之乐


  陈青松  吉林长春  公务员


  我的父母特别传统。他们成家之后共同赡养我的祖母,直到她93岁无疾而终。所以他们对于居家养老的选择是必然的、中意的、坚定的。


  居家养老,关乎老人意愿。父亲在我未成家时和我开玩笑说过:“儿子,我要老了、糊涂了,你可千万别把我送敬老院去啊!”几十年耳濡目染,这句玩笑对我而言,如同使命一样越发刻骨铭心:父母意愿务必遵从。


  居家养老,关乎孝道传承。老人千辛万苦养儿育女,老来换得儿女养而不敬都是天理难容,何况不养?养又不能居家,那也多是物质之养而让老人匮乏精神之乐,并非传统孝道。


  居家养老,关乎现实状况。人口老龄化加剧、社会养老负担加重是现实状况,家庭养老功能减弱也是现实状况,做好居家养老,既能增强家庭养老功能,又能为完善社会养老机制争取更多时间。


  父母居家养老,一晃十余年了。起初10年,父母身体还算康健,各忙各的,父亲每天学摄影、练书法、写文章;母亲每天理家务、逛市场、下厨房。我们姐弟把那10年定义为养老的第一阶段。现在处于第二阶段初期,父母均已年逾七旬,身体相继出现问题,父亲有些小脑萎缩,母亲心脏常有不适。父母每天都不分离,早晚一起走步、做操锻炼身体,一日两餐控制饮食,其余时间多数居家休息。至于第三阶段,便是大部分时间要用来求医问药和康复治疗。为了父母的生活质量,我们只能祈求它不要过早到来。


  我们姐弟4人,养老尽心竭力。确保老人身体状况平稳最为紧要,定期全面检、不适随时检,小病县城断、大病省城看,常用药物备满、遵照医嘱增减。至于衣食住行可谓无微不至,换季添上新衣、果蔬配上新米,房中不缺用物、迎送出入电梯。日常陪伴,我们也是有原则的:离得近的下班能到家的到家,离得远的周末能回家的回家,下班没能到家的或是周末没能回家的也都会视频聊天,年节假日多数时候都会是一大家子人,其乐融融。


  天下父母,不想在天伦之乐中居家养老者有几?若有,那可能只是不想给儿女添麻烦。无论是久病床前,抑或是风烛残年,纵使粗茶淡饭,我也会让父母居家养老。

  


  健康起居  滋养温暖


  侯  昕  广州  医院会计


  我家两边的老人目前采取的是居家养老方式。居家养老是最传统的养老方式,从某种层面上说,采取这种方式是遵从了习俗。从经济方面来说,两家的老人都是退休干部,不存在需要子女在经济上供养的问题,他们的退休工资足以维持日常开销。


  可是现代社会养老并不仅仅是物质上的“养活”,老人们除了身体上需要照料,精神上更需要抚慰。居家养老在这方面的优势是非常明显的。


  当然,居家养老不是说宅在家里,盼星盼月盼儿归,而是充分享受居家的自由,喜欢宅的,就在家里看看报、上上网。孩子们回来,就一起张罗晚餐,一边享受美食,一边谈天说地,惬意和天伦兼得;喜欢玩的,或走亲访友、或结伴旅游,享受老友团聚的欢愉。信息社会也提供了方便,每家都有个微信群,虽身不能至却可亲密无间,有了网络社交平台,居家也可以不孤独。


  我们夫妻虽然与老人们不在同一个城市,但我们不是独生子女,都有兄弟姐妹在老人身边,平常对老人们的健康起居,他们也会多加照看。但也因此添了一份牵挂,给老人们多了一个走出家门的理由。


  老人们根据季节去在外地工作的子女家住一两个月。这样的日子,对于我们这样忙碌的上班族来说就是节日。每天下班吃着现成可口的晚餐,听他们讲曾经的岁月,讲些属于家庭的、包含着感情的历史;他们也听我们讲身边的趣闻,谈谈小事,聊聊大事,就是幸福的家的味道。


  我们也会想方设法给他们派些缝缝补补的小活,让他们得意的手艺有炫耀的机会。我们发自内心的欣赏和赞美,也是对家庭温暖的滋养。


  我们相信,因为具有这份独特的精神营养,居家养老仍将是老年生活的首选。

  


  抱团养老  踏实幸福


  旁开·本不来  新疆克拉玛依  哈克村村民


  我今年68岁了,说到养老,一点儿都不发愁!2019年,我拎着包搬进了海棠别院,房里锅碗瓢盆齐全,个人不用出一分钱。


  海棠别院是由政府投资兴建的抱团式养老中心,镇上60岁以上老年人按照提出申请的顺序入住。


  在这里,一个院子可以住5户老人,都是以前认识的邻居。不仅能互相串门聊天解闷,有事了还能互相照应。小院周围还有一片空地,我们几个老人一起种了些时令蔬菜和花花草草。


  平时,我们自己想做饭就做,不想做就去院里的食堂吃。想看病,镇上的医院就在海棠别院大门口,只需要一个电话,医生就能上门问诊。


  我的老伴儿去世了,孩子们也都因为工作不在我身边。自从搬到海棠别院后,生活一下子变得热闹起来,我也越来越开心。以前一个人总觉得孤独,每天数着日子过。现在到好姐妹家串个门,一起修理花草,一天时间一眨眼就过去了。孩子们看到我的生活状态后,也放心得很。


  说到这里,你肯定纳闷:啥都免费,海棠别院的收入从哪儿来?


  和我一样入住海棠别院的村民,把自家的2亩宅基地20年的使用权流转给村集体,由村集体招商引资,在原宅基地上按政府的统一规划进行改造与新建,建成的民宿对外经营。流转了宅基地使用权的村民每年还可获得两万元的流转收入,流转收入每过5年上浮10%。20年流转期满后,宅基地上的所有设施连同宅基地一起无偿归还村民。


  如今,我除了有流转收入,每月还能拿到养老、“四老人员”等各种补贴1000多元,年底还有一些村集体的分红,我每年的收入大概是五六万元。


  这种抱团养老方式让我的老年生活更方便更有品质。现在,我不仅不需要孩子们给我养老,反而能时不时地给孙子们零花钱。这种感觉真是踏实又幸福!


  阿尔达克  李  伟整理


(责任编辑:秋彤)

相关文章
相关评论

您是不是忘了说点什么?

0 条评论
最新新闻

殷大奎

于智敏

于福年

俞梦孙

张维波

杨 泽

于树玉

万承奎

陶国枢

产业园地
网站介绍 | 加盟合作 | 免责声明 | 法律顾问 | 广告服务 | 网上投稿
Copyriht 2011 by www.jkchina.org. all rights reserved 大众健康之窗网站版权所有
中国老年保健协会支持协办:中国老年保健协会养老健康科技创新分会
投稿邮箱:zgjkzc@sina.com QQ:492974624
京公网安备:11010502050669京公网安备:11010502050669 工业和信息化部 备案/许可证编号为: 京ICP备09047049号-1 站点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