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人民日报 时间:2021-08-05 18:15:07 热度:537
河北省邢台市威县近年来积极推进“医养结合”新型养老模式,打造集养老护理、医疗康复于一体的托老中心,为老人提供持续性、针对性的医疗、养老服务。图为威县医养综合示范基地医护人员陪老人在户外散心。新华社记者 朱旭东摄
养老金又涨了!到6月底,2021年调整增加的养老金已全部发放到位,全国企业职工养老金实现“17连涨”,养老保障更坚实。
敬老爱老、老有所养、老有所依……养老,是任何家庭和个人都要面对的话题。目前中国60岁及以上人口为2.64亿,占总人口的18.7%。当“银发浪潮”迎面而来,如何让他们享有幸福美满的晚年生活,成为一道小康必答题。
多年来,中国社会保障体系不断健全、保障水平逐步提高、养老服务设施提升改善,正有力托起老年人的“夕阳红”。
广泛覆盖
——基本养老保险覆盖面从1993年的9848万人增加至2020年的9.99亿人,今年6月底达到10.14亿人,约2.9亿人按月领取基本养老金
“瞧,这是我的‘工资卡’。”年逾古稀的湖南农民李老从箱子里翻出珍藏的社保卡,露出笑容。每月能领到养老金,让这个一辈子没离开土地的农民非常感慨。“咱农民也能领养老金了,过去真是不敢想!”李老说,在农村,这每月百多元的固定收入就很了不起,基本生活多了来源,有了国家保障,心里更是感觉不一样。
现在,像李老这样参加全国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的超过5.4亿人。建立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制度、启动新农保试点、合并新农保与城居保、施行《中华人民共和国社会保险法》……中国从无到有建立起养老保险制度;从城镇扩大到乡村,从国有企业扩大到其他各类企业,从就业群体扩大到非就业群体,养老保障网越织越密。
在中国,养老保险覆盖面从1993年的9848万人增加至2020年的9.99亿人,近2.9亿人按月领取基本养老金。今年,全国基本养老参保人数进一步增加,6月底达到10.14亿人。2016年,国际社会保障协会授予中国政府“社会保障杰出成就奖”,表彰中国在扩大社保覆盖面上取得的卓越成就。
中国人民大学教授郑功成认为,我国已成为当今世界社会保障发展速度最快、覆盖人口规模最大、保障水平持续提升幅度最大的国家。
不仅仅是养老的广覆盖。2002年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开始建设,2007年城镇居民医疗保险制度启动试点……基本医疗保险网参保人数达13.6亿人,覆盖面稳定在95%以上,对老年人来说更是一份可贵的保障。还有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对经济困难的高龄、失能老人给予相关补贴,等等,民生温暖传送到千家万户。
“10亿多居民纳入社会保障范围,开始领取养老金、报销医药费、享有低保金,从制度上实现了城乡居民老有所养、病有所医、弱有所助,是前所未有的。”郑功成说,这反映了拥有14亿多人口的中国在民生发展方面质的飞跃。
从“养儿防老”到“制度养老”,几千年来中国人老有所养的愿望正一步步实现。“加快健全覆盖全民、统筹城乡、公平统一、可持续的多层次社会保障体系”——“十四五”规划纲要描绘的美好蓝图,让人们对未来更加充满信心。
待遇连涨
——企业职工月均养老金由2012年的1686元增长到2020年的2900元左右;“十四五”时期将继续推动“社会保障待遇水平稳步提高”
扩围增面广覆盖的同时,社保待遇“含金量”也在不断提升。近年来备受关注的基本养老金上涨,就是身边最鲜活的例子。
江西瑞金的邱庆萱是一名企业退休人员,今年68岁,他对企业职工养老保险待遇的提高,有着切身感受。2014年刚退休那会儿,他的月均养老金不到2000元,这些年养老金连年上涨,如今已增加到3000多元。“今年国家继续为我们企业退休人员涨养老金,我们赶上了好时代。”邱庆萱说。
数据显示,自2009年以来,城乡居民基础养老金最低标准从每月55元、70元、88元提高到93元。企业职工月人均养老金由2012年的1686元增长到2020年的2900元左右,今年企业职工基本养老金实现“17连涨”。
据了解,养老金调整主要考虑职工平均工资增长、物价上涨以及基金支撑能力等因素。在保障退休人员基本生活的基础上,也让他们适当分享经济社会发展成果。
不仅有基本养老保险,为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让养老钱拿得更踏实,近年来,多层次养老保险体系发展起来。
作为第二支柱的企业年金、职业年金制度初步建立并逐步完善。2020年末全国有10.5万户企业建立企业年金,参加职工2718万人。启动职业年金基金市场化投资运营,2020年末投资规模1.29万亿元,全年累计收益额1010.47亿元。
作为第三支柱的个人养老金制度也正探索起步。人社部有关负责人表示,将抓紧推动、尽早出台、尽早实施,满足多样化需求,更好地保障老年人的幸福生活。
展望未来,“十四五”时期的主要安排已经明确,不仅将“社会保障待遇水平稳步提高”定为主要目标之一,提出全面落实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待遇确定和基础养老金正常调整机制,还将逐步提高城乡居民基础养老金标准,提高企业年金覆盖率,推动个人养老金发展……一系列新举措,将让民生保障兜得更牢。
服务贴心
——到2020年底,全国养老服务机构和设施已达31.9万个;地方各级财政投入4.74亿元,完成16.34万户特殊困难老年人家庭的适老化改造
家家有老人,人人都会老。安度晚年不仅需要物质保障,也需要养老服务,对经济困难的高龄、失能老人更是如此。
江苏省淮安市盱眙县桂五镇敬老院院长李银江在敬老院工作多年,亲身见证了社会养老服务的进步发展。李银江记得,他是1986年调整到现岗位的,“报到那天,政府只交给我4.2亩荒地,地面上一块砖一片瓦都没有”。他们就自己动手搭窝棚,用90天时间建起一座拥有11间住房的敬老院。
“经过多年努力,敬老院由小变大发展起来。”李银江介绍,敬老院建筑面积从原来的200多平方米增加到现在的2700平方米,占地面积扩大了10倍,35年来直接服务困难群众2万多名,为老年人提供了安度晚年的温暖去处。
一家敬老院的成长,是社会养老事业发展变化的缩影。数据显示,“十三五”期间,各地实施特困人员供养服务设施(敬老院)改造提升工程,加强管理,有效提升近390万特困老年人供养水平。民政部有关负责人介绍,2022年底前,将确保每个县至少建有一所以失能照护为主的县级敬老院,优先满足失能特困人员的照护需求。
随着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近年来,中国全面放开养老服务市场,进一步调动社会力量参与养老服务业发展。截至2020年底,全国养老服务机构和设施总数为31.9万个,床位820多万张。
针对多数老人倾向于居家养老的特点,有关部门支持地区开展居家和社区养老服务改革试点。截至2020年底,地方各级财政共投入4.74亿元,完成16.34万户特殊困难老年人家庭的适老化改造工作。
乘着养老事业发展的东风,2014年,李银江带领大家整合敬老院资源,在盱眙县挂牌成立首家农村区域性养老服务中心。他们把多余的床位向社会开放,为空巢留守老人解决生活上的难题。李银江说,下一步,还想借力乡村振兴,在农村新型社区挂居家养老的牌子,为社区老人提供一日三餐、精神关爱,将优质的服务送上门去。
从机构服务到居家养老,从城市到乡村,更丰富的选择、更贴心的服务,将让更多老年人享受时代发展红利,老有所养、老有所医、老有所乐、老有所安。(李 婕)
(责任编辑:秋彤)
2024-11-12
2024-11-12
2024-11-12
2024-11-12
2024-11-12
2024-11-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