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众健康之窗
健康新闻
当前位置:首页 > 健康新闻
做好这几点,就能在家门口养老

来源:瞭望 2021年第26期 时间:2021-06-28 16:29:25 热度:570

1310031565_16248467297351n.jpg

  河北省唐山市路北区煤研分院社区幸福家园养老服务中心工作人员陪护老人在院内活动(2020 年10月24日摄) 杨世尧摄/本刊


  社区养老,被称为“没有围墙的养老院”,吸收了家庭养老和社会养老的优点,把养老事业搬到老年人的家门口


  “9073”是我国的养老格局,即90%左右的老年人居家养老,7%左右的老年人依托社区支持养老,3%的老年人入住机构养老,居家社区养老服务将是未来较长时期养老服务体系建设的主战场


  让所有老年人能够享有“身边、床边、周边”的居家社区养老服务,提高服务的可及性、多样化水平


  文|《瞭望》新闻周刊记者 陈燕 黄浩苑


  养老,与每个人都相关。


  “十四五”时期,我国将进入中度老龄化社会。到2025年,我国60岁以上老年人口将突破3亿,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已上升为国家战略。


  目前,我国养老方式仍以居家养老、社区养老为主。“十四五”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提出,构建居家社区机构相协调、医养康养相结合的养老服务体系,健全养老服务综合监管制度。这是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做到老有所养的重要基础工程。


  社区养老被称为“没有围墙的养老院”,具备居家养老和机构养老的优势,将成为未来一段时期内养老服务的主战场。新一轮支持政策将蓄势待发,为提高居家社区养老服务保驾护航,让老年人在家门口就能享受优质养老服务。


  发力社区养老主战场


  当前,我国养老事业呈现“9073”格局,即90%左右的老年人居家养老,7%左右的老年人依托社区支持养老,3%的老年人入住机构养老。


  受固有养老观念和养老服务现状、家庭经济状况等因素影响,我国大多数老年人更愿意选择居家养老和社区养老。“养老不离身边人”“服务距离一碗汤”的社区养老,大有发展空间。


  社区养老吸收了家庭养老和社会养老的优点,把养老事业搬到老年人的家门口,让老年人少了离家之忧,有了更多的归属感,更契合我国社会的文化心理,将在未来较长时期内成为养老服务体系建设的主战场。


  在广东,2019年起广州市着力推进具备全托、日托、上门服务等综合功能的社区嵌入式养老服务机构建设,一方面为周边社区老人提供一站式全托服务,同时以点带面,辐射带动周边社区的居家老人,为其提供上门服务。2020年,这种嵌入式养老服务全面铺开,推动专业养老服务进入社区和居民家庭。


  广州市民政局养老服务处副处长严福长告诉记者,广州已经连续11年将养老服务纳入全市十件民生实事,出台60多份政策。目前,广州市已经实现90%的老年人在社会化服务协助下通过家庭照顾养老,6%的老年人通过政府购买社区照顾服务养老,4%的老年人入住养老服务机构集中养老。


  “十三五”期间,中央财政五年内共投入50亿元支持开展全国居家和社区养老服务改革试点工作,共有203个地区列入试点,社区养老服务设施基本覆盖了所有城市社区和一半的农村社区。


  各地整合资源、完善配套,一大批“小而美”的社区养老服务设施蓬勃兴起,满足了老年人就近就便、“养老不离家”的愿望。从居家和社区养老服务改革试点不断扩大,城企联动普惠养老稳步推进,到医养康养结合工作规范化发展,再到智慧健康养老试点取得丰硕成果……多措并举下,社区养老服务供给能力不断优化提升。


  服务老年人的“身边”“周边”


  居家社区养老,实际上主要解决老年人的“三边”问题:第一是床边,即社区给躺在床上的失能半失能老人提供服务。第二是身边,即亲人或护理人员在身边,为老人提供照料。第三是周边,即配套优质完善的社区养老服务。


  大力发展居家社区养老服务,让所有老年人享有“身边、床边、周边”的养老服务,提高服务的可及性、多样化水平,将成为社区养老的发展方向。


  让老年人在家门口享受高质量的养老服务,社区养老需要抓住哪些关键?打通哪些痛点堵点?在全国老龄办党组成员、中国老龄协会副会长吴玉韶看来,关键是要整合社区资源,为居家养老的老年人提供高品质、多样化的服务,构建“社区养老生活共同体”。


  没有场地,“10分钟”养老圈就难以建立,社区养老就没有办法扎实落地。为此,多地强化公建配套,从规划编制、土地出让、建设、移交和使用等环节全面规范养老设施配套,并与住宅建设项目同步规划、同步建设、同步验收、同步无偿移交街镇,再由街镇无偿交由社会力量运营,提供普惠性养老服务。


  没有设施,服务就没有支撑。补齐社区养老服务设施短板,是推进社区养老发展的重要关口。


  “养老设施历史欠账较多,解决这个问题的关键是,明确社区养老服务设施的属性。”吴玉韶说,社区居家养老服务设施与公立医院、公立学校一样,属于公共服务设施,应当由政府提供,由专业机构运营,“只有这样才能实现社区居家养老服务‘老人买得起、企业能盈利、服务可持续’的目标。”


  2019年9月,民政部印发《关于进一步扩大养老服务供给促进养老服务消费的实施意见》,其中明确要求新建住宅小区配套养老服务设施,老旧小区通过政府回购、租赁、改造等方式因地制宜补足养老设施,到2022年配建的养老服务设施达标率达到100%。


  受访专家建议,大力发展社区养老,需要充分利用当前正在进行的城市更新、老旧小区改造、乡村振兴契机,加快新建小区和已建小区配套养老设施建设,大力推进公共设施适老化改造。


  例如,广州市抓住城中村更新改造机遇,编制城市更新(城中村改造)养老设施规划布点方案,将街镇综合养老服务中心纳入《广州市城市更新单元设施配建指引》,每个旧村全面改造项目安排村居级社区养老服务机构不少于一处,统筹连片改造布局的街镇综合养老服务中心不少于一处。


  如此巨大的民生需求,仅靠政府力量难以满足,受访专家认为,全面适度放开养老市场,出台支持社会力量参与养老服务的相关政策至关重要。


  记者了解到,广州市75%的养老床位、98%的居家养老服务综合体、96%的长者饭堂和95%的家政养老服务都由社会力量提供,社会力量已成为广州提供养老服务的主体力量。全覆盖、多层次、多支撑、多主体的服务格局基本形成,养老服务品牌化、连锁化、专业化、规模化发展态势更加明显。


  严福长说,从2013年开始养老服务业进入提速发展期,大批有实力的企业进入这个行业,带来资本、技术、理念等新资源,也让更多年轻人进入这个行业,推动专业人才队伍提档升级。


  同时近年来,众多国企陆续布局养老产业,在履行社会责任的基础上,探索市场化运营之路。业内人士表示,国资国企拥有品牌、资金、资源整合和协同发展等方面优势,在盘活城镇闲置社会资源,整合改造社区养老设施等方面有着显著优势,能有效推进养老产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和高质量发展,将成为未来社区养老服务发展的重要力量。


  直面最紧迫的“床边”问题


  当前居家社区养老发展所面临的最紧迫困难和问题之一,是高龄、有疾病、失能失智老年人的照护问题。


  “这类老年人群最需要的居家养老服务,一是专业,二是能够送上门,这是社区居家养老服务的‘硬核’。”吴玉韶建议,精准聚焦需要照护的对象,把各类资源、力量聚焦到发展专业照护服务上,大力扶持发展专业照护机构和组织,这是居家养老服务的当务之急。


  南京、北京、上海、广州等地已经在探索实施“家庭养老床位”,让失能半失能老年人在家就能享受到专业机构的护理服务,居家社区养老服务的有效供给能力持续增强。


  大力支持社会办医养结合机构,是为老年人居家养老提供医养结合服务的必要补充。对外经济贸易大学保险学院副院长孙洁建议,在加强监管的前提下,适度放开政策并加强统筹配套,大力发展专业化医养结合型养老服务。


  2020年12月,住房和城乡建设部等6部门联合印发意见,推动物业服务企业发展居家社区养老服务。通过物业提供压疮管理、输液点滴、医疗垃圾处理等上门养老服务,解决居家社区养老的“最后一公里”问题。


  下一步,医养结合的居家社区养老服务发力点主要在规范上门巡诊、家庭病床、护理等老年人居家医疗服务,满足失能、重病、高龄老年人的刚性需求,支持鼓励有条件的医疗卫生机构开展养老服务,增设养老床位。


  多位专家表示,信息化和智慧化是未来社区养老发展的一个重要趋势。


  广州正在全面推进家庭养老床位建设,由养老服务机构为有专业照顾服务需求但不需要或不愿意入住养老机构的老年人进行适老化和智能化家居改造,配备专业设施设备,纳入24小时动态管理和远程监护,并根据需求提供生活照料、个人护理、定期巡访等服务。


  北京街道综合养老服务中心负责人闫芳芳举例说:“活动传感器连接着中心的数据,监测到长者的起夜异常,我们会关注他的身体是否出现异常;如果一段时间没有活动,就会考虑长者是否摔倒。去年曾出现类似案例,我们成功将一位中风的老人及时送医。”


  在受访专家看来,智慧养老不仅有助于破解社区护理人员不足等问题,还能满足老年人在居家照顾、安全防护、健康管理、情感陪伴等方面需要,节省传统照护服务的高人力成本。


  “智慧养老不是一种新的养老模式,其本质是与传统的居家、社区、机构养老模式的有机融合,融合度越高,智慧养老就越有生命力。”吴玉韶说。推动养老信息化、智能化发展,助力社区养老服务实现专业化、多元化,为老人提供近在身边的温暖保障。


(责任编辑:秋彤)

相关文章
相关评论

您是不是忘了说点什么?

0 条评论
最新新闻

殷大奎

于智敏

于福年

俞梦孙

张维波

杨 泽

于树玉

万承奎

陶国枢

产业园地
网站介绍 | 加盟合作 | 免责声明 | 法律顾问 | 广告服务 | 网上投稿
Copyriht 2011 by www.jkchina.org. all rights reserved 大众健康之窗网站版权所有
中国老年保健协会支持协办:中国老年保健协会养老健康科技创新分会
投稿邮箱:zgjkzc@sina.com QQ:492974624
京公网安备:11010502050669京公网安备:11010502050669 工业和信息化部 备案/许可证编号为: 京ICP备09047049号-1 站点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