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众健康之窗
健康科普
当前位置:首页 > 健康科普
健康解码:聚焦影响人民健康的主要问题之森林湿地对人体健康的影响

来源:养老健康科技创新分会官方公众号 时间:2021-03-23 14:24:30 热度:2843

00-001.jpg


  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3月6日下午看望参加全国政协十三届四次会议的医药卫生界、教育界委员时强调,要把保障人民健康放在优先发展的战略位置,坚持基本医疗卫生事业的公益性,聚焦影响人民健康的重大疾病和主要问题。今天我们聚焦影响人民健康的主要问题之森林湿地对人体健康的影响。


  1、森林对人体健康的影响


  森林是“地球之肺”,是自然界的绿色宝库,是生态支柱。它不仅是人类生存发展的基石,而且在维持生态平衡、促进人与自然和谐、护佑人类生存与发展中具有决定性和不可替代的作用。它具有固碳释氧、净化空气、杀菌降噪、调节气候、涵养水源、保持水土、防风防沙、保护物种、休闲游憩、调节身心等多种生态功能,同时是重要的物种基因库和文化宝库,其功能的多样性是其他生态系统所不能比拟的。


  但是,由于各种历史和现实的原因,人类不断地向森林索取,不断地破坏森林。这种因过度的索取和不断的破坏导致严重后果,特别是环境恶化问题,有许多已不可逆转,甚至威胁到了人类的生存与发展。


  从全球看,据2009年哥本哈根国际气候大会公布的数据,最近100年来,人类对森林的破坏达到了十分惊人的程度,全球森林面积已从文明初期的76亿公顷锐减到现在的34.4亿公顷,并且还在持续减少。森林的破坏导致全球气候变暖、各种自然灾害频繁发生、多种流行病毒肆意传播,这些已经严重影响了人类的生存状况。


  从我国看,我国是个少林国家,2011年,我国森林覆盖率20.36%,只有世界平均水平的2/3;人均拥有森林面积和储蓄量分别约为世界的1/4、1/7。由于各种人为和自然的原因,我国每年有44万公顷有林地转为非林地,约165万公顷有林地转变为无林地、灌林地和疏林地。近期备受关注的“雾霾”现象,各种机构和专家有不同的说法,但不管哪种说法,与森林的破坏肯定有密切关系。正如有学者指出,如果没有一个相对稳定和高质量的森林生态体系,雾霾天气将很难从根本上解决。


  森林是天然的制氧工厂


  以固碳释氧为例,据测算,树木每吸收44g的二氧化碳,就能排放出32g氧气;树木的叶子通过光合作用产生的葡萄糖,1g就能消耗2500L空气中所含有的全部二氧化碳;一亩森林每天能吸收67公斤二氧化碳,释放出49公斤氧气,足可供65个成年人呼吸使用;城市居民每人需要10平方米的林地供氧,而由长势良好的草坪提供氧气则需要25平方米。还有人测算过,一棵正常生长50年的树,按市场上的木材价值计算,最多不到2000元,但它每年创造的生态价值,如生产氧气、净化空气、涵养水源、调节气候等综合价值高达120多万元。


  森林是空气的净化物


  随着工矿企业的发展以及人类生活用矿物燃料的剧增,受污染的空气也开始威胁人类健康,其中二氧化硫就是分布较广、危害较大的有害气体。森林枝叶茂密,湿度也较高,能吸附油烟、灰尘,还能吸收SO2等有毒气体。据报道,0.4公顷林带,一年中可吸收并同化100000千克的污染物。每公顷柳杉林,每年可吸收720千克的二氧化硫,每公顷油松林一年可吸尘36.4吨,夹竹桃、梧桐、槐树等能吸收SO2。据测定,森林中空气的二氧化硫要比空旷地少15%~50%。若是在高温高湿的夏季,随着林木生理活动的旺盛,森林吸收二氧化硫的速度还会加快。相对湿度在85%以上,森林吸收二氧化硫的速度是相对湿度15%的5~10倍。


  森林有自然防疫作用


  树木能分泌出杀伤力很强的杀菌素,能杀死空气中的病菌和微生物,对人类具有保健作用。有人曾对不同环境每平方米空气中含菌量作过测定:在人群流动的公园为1000个,街道闹市区为3~4万个,而在林区仅有55个。此外,森林中的植物,如杉、松、桉、杨、圆柏、橡树等能分泌出一种带有芳香味的单萜烯、倍半萜烯和双萜类气体“杀菌素”,能杀死空气中的白喉、伤寒、结核、痢疾、霍乱等病菌。松树针叶分泌的杀菌素可杀死白喉杆菌和结核杆菌。每公顷桧柏林每天能分泌出30kg杀菌素,可杀死白喉、结核、痢疾等病菌。据调查,在干燥无林处,每立方米空气中,含有400万个病菌,而在林荫道处只含60万个,在森林中则只有几十个了。


  森林是天然的消声器


  噪声对人类的危害随着公共交通运输业的发展日趋严重,城镇尤为突出。实验测得,公园或片林可降低噪声5~40分贝,比离声源同距离的空旷地自然衰减效果多5~25分贝;汽车高音喇叭在穿过40米宽的草坪、灌木、乔木组成的多层次林带,噪声可以消减10~20分贝,比空旷地的自然衰减效果多4~8分贝。30米宽的林带可减低噪音6~8分贝,在行道树之间种灌木,防噪音效果更佳。


  森林具有防止风沙、减轻洪灾、涵养水源和保持水土的作用


  由于森林树干、枝叶的阻挡和摩擦消耗,进入林区的风速会明显减弱。据资料介绍,夏季浓密树冠可减弱风速,最多可减少50%,人类便利用森林的这一功能造林治沙。另外,树冠对雨水有截流作用,能减少雨水对地面的冲击力,保持水土。据计算,林冠能截流10%~20%的降水,其中大部分蒸发到大气中,余下的降落到地面或沿树干渗透到土壤中成为地下水。而且,一亩林地比裸地多蓄水20吨,5万亩森林的贮水量相当于一座100万立方米的大水库。所以一片森林就是一座水库。森林还具有涵养水源的作用。在一次降雨346毫米后,平均每亩林地流失土壤4公斤,草地为6.2公斤,作物地和裸地分别是238公斤和450公斤。


  森林具有调节气温、降低风速、增加降雨量的功能


  除了以上的功能,森林可以降低城市热导效应,调节气温。绿地和森林都能促进水的循环。平均每公顷绿地日平均蒸发182吨水,吸热4.48亿焦耳。世界森林每年可向大气蒸腾48亿吨水,可以调节气候,延缓干旱和沙漠化的发展。夏季乔灌草型绿地日平均气温比非绿地气温低4.8℃,相对湿度比非绿地增加23.1%。有林地温度比无林地温度低2℃以上,夏天可低10℃。


  据测定,在高温夏季,林地内的温度较非林地要低3℃~5℃。在严寒多风的冬季,森林能使风速降低而使温度提高,从而起到冬暖夏凉的作用。此外森林中植物的叶面有蒸腾水分作用,它可使周围空气湿度提高。


  森林还具有休闲游憩、调节身心的功能


  森林中的绿色,不仅给大地带来秀丽多姿的景色,而且它能通过人的各种感官,作用于人的中枢神经系统,调节和改善机体的机能,给人以宁静、舒适、生气勃勃、精神振奋的感觉而增进健康。据调查,绿色的环境能在一定程度上减少人体肾上腺素的分泌,降低人体交感神经的兴奋性。它不仅能使人平静、舒服,而且还使人体的皮肤温度降低1℃~2℃,脉搏每分钟减少4次~8次,能增强听觉和思维活动的灵敏性。科学家们经过实验证明,绿色对光反射率达30%~40%时,对人的视网膜组织的刺激恰到好处,它可以吸收阳光中对人眼有害的紫外线,使眼疲劳迅速消失,精神爽朗。


  据日本科学家研究发现,森林和原野里有一种对人体健康极为有益的物质——负离子,它能促进人体新陈代谢,使呼吸平稳、血压下降、精神旺盛以及提高人体的免疫力。有人测定,在城市房子里每立方厘米只有四五十个负离子,林荫处则有一二百个,而在森林、山谷、草原等处则达到一万个以上。


  森林减少的影响和危害


  产生气候异常:没有森林,水从地表的蒸发量将显著增加,引起地表热平衡和对流层内热分布的变化,地面附近气温上升,降雨时空分布相应发生变化,由此会产生气候异常,造成局部地区的气候恶化,如降雨减少,风沙增加。


  增加二氧化碳排放:森林对调节大气中二氧化碳含量有重要作用。科学家认为,世界森林总体上每年净吸收大约15亿吨二氧化碳,相当于化石燃料燃烧释放的二氧化碳的1/4。森林砍伐减少了森林吸收二氧化碳的能力,把原本贮藏在生物体及周围土壤里的碳释放了出来。据联合国粮农组织估计,由于砍伐热带森林,每年向大气层释放了15亿吨以上的二氧化碳。


  物种灭绝和生物多样性减少:森林生态系统是物种最为丰富的地区之一。由于世界范围的森林破坏,数千种动植物物种受到灭绝的威胁。热带雨林的动植物物种可能包括了已知物种的一半,但它正在以每年460万公顷的速度消失。


  加剧水土侵蚀:大规模森林砍伐通常造成严重的水土侵蚀,加剧土地沙化、滑坡和泥石流等自然灾害。


  减少水源涵养,加剧洪涝灾害:森林破坏还从根本上降低了土壤的保水能力,加之土壤侵蚀造成的河湖淤积,导致大面积的洪水泛滥,加剧了洪涝的影响和危害。


  总之,森林是陆地生态环境的主体,是大自然的调节器。保护森林就是保护人类生存的环境,也就是保护人类自己。


  2、湿地对人体健康的影响


  湿地是“地球之肾”,在维护全球生态平衡、促进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保障人类健康中发挥着重要作用。湿地是重要的国土资源和自然资源,如同森林、耕地、海洋一样,具有多种功能。其中对整个人类的养生健康有着很重要的促进作用。


  湿地与人类的生存、繁衍、发展息息相关,是自然界最富生物多样性的生态景观和人类最重要的生存环境之一。它不仅为人类的生产、生活提供多种资源,而且具有巨大的环境功能和效益,在抵御洪水、调节径流、蓄洪防旱、控制污染、调节气候、控制土壤侵蚀、促淤造陆、美化环境等方面有其它系统不可替代的作用,因此,湿地被誉为地球之肾。在世界自然保护大纲中,湿地与森林、海洋一起并称为全球三大生态系统。


  提供水源:湿地常常作为居民生活用水、工业生产用水和农业灌溉用水的水源。溪流、河流、池塘、湖泊中都有可以直接利用的水。其它湿地,如泥炭沼泽森林可以成为浅水水井的水源。


  补充地下水:我们平时所用的水有很多是从地下开采出来的,而湿地可以为地下蓄水层补充水源。从湿地到蓄水层的水可以成为地下水系统的一部分,又可以为周围地区的工农生产提供水源。如果湿地受到破坏或消失,就无法为地下蓄水层供水,地下水资源就会减少。


  调节流量,控制洪水:湿地是一个巨大的蓄水库,可以在暴雨和河流涨水期储存过量的降水,均匀地把径流放出,减弱危害下游的洪水,因此保护湿地就是保护天然储水系统。


  保护堤岸,防风:湿地中生长着多种多样的植物,这些湿地植被可以抵御海浪、台风和风暴的冲击力,防止对海岸的侵蚀,同时它们的根系可以固定、稳定堤岸和海岸,保护沿海工农业生产。如果没有湿地,海岸和河流堤岸就会遭到海浪的破坏。


  清除和转化毒物和杂质:湿地有助于减缓水流的速度,当含有毒物和杂质(农药、生活污水和工业排放物)的流水经过湿地时,流速减慢,有利于毒物和杂质的沉淀和排除。此外,一些湿地植物像芦苇、水湖莲能有效地吸收有毒物质。再现实生活中,不少湿地可以用做小型生活污水处理地,这一过程能够提高水的质量,有益于人们的生活和生产。


  保留营养物质:流水流经湿地时,其中所含的营养成分被湿地植被吸收,或者积累在湿地泥层之中,净化了下游水源。湿地中的营养物质养育了鱼虾、树林、野生动物和湿地农作物。


  防止盐水入侵:沼泽、河流、小溪等湿地向外流出的淡水限制了海水的回灌,有助于防止潮水流入河流。但是如果过多抽取或排干湿地,破坏植被,淡水流量就会减少,海水可大量入侵河流,减少了人们生活、工农业生产及生态系统的淡水供应。


  提供可利用的资源:湿地可以给我们多种多样的产物,包括木材、药材、动物皮革、肉蛋、鱼虾、牧草、水果、芦苇等,还可以提供水电、泥炭薪柴等多种能源利用。


  保持小气候:湿地可以影响小气候。湿地水份通过蒸发成为水蒸气,然后又以降水的形式降到周围地区,保持当地的湿度和降雨量,影响当地人民的生活和工农业生产。


  旅游休闲:湿地具有自然观光、旅游、娱乐等美学方面的功能,蕴涵着丰富秀丽的自然风光,成为人们观光旅游的好地方。


  教育和科研价值:复杂的湿地生态系统、丰富的动植物群落、珍贵的濒危物种等,不仅在自然科学教育和研究中都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在对整个人类的健康上也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有些湿地还保留了具有宝贵历史价值的文化遗址,是历史文化研究的重要场所。


  2008年2月2日世界湿地日《人民日报》报道专访全国绿化委员会副主任、国家林业局局长贾治邦的对话《贾治邦:维护湿地生态健康就是保障人类健康》,贾治邦在回答记者说:湿地是水资源的“贮存库”和“净化器”。湿地具有强大的水文调节和循环功能,可以有效贮存、滞留降水和地表径流,并补充地下水。我国湿地维持着约2.7万亿吨淡水,占全国可利用淡水资源总量的96%。湿地还具有强大的降解污染和净化水质功能。北京市大量的实验证明,五类恶劣水质流入湿地后,流出时被净化为三类以上水质。


  没有健康的湿地,就没有健康的人类。联合国千年生态系统评估认为,湿地具有的供给功能、调节功能、支持功能和文化功能,都与国家生态安全和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息息相关,支撑着人类社会的健康发展。正是基于这样的认识,党中央、国务院对湿地保护工作十分重视,采取了一系列有力措施。


  作为森林、海洋、湿地三大生态系统之一的湿地生态系统具有极高的生态效益,人类从湿地提供的食物、清洁的水源、药材等直接受益,而湿地管理不当造成的负面影响将直接危害人类健康,洪水、洪水过后的瘟疫、水污染等也可能让人类失去生命。


  生态环境部发布2020年全国生态环境质量简况:据第九次全国森林资源清查(2014-2018年)结果显示:全国森林面积2.2亿公顷,森林覆盖率22.96%,森林蓄积量175.6亿立方米。全国森林植被总生物量188.02亿吨,总碳储量91.86亿吨。全国天然林面积1.4亿公顷,天然林蓄积141.08亿立方米;人工林面积8003.1万公顷,人工林蓄积34.52亿立方米。


  十四个五年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规划:坚持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坚持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坚持节约优先、保护优先、自然恢复为主,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完善生态文明领域统筹协调机制,构建生态文明体系,推动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建设美丽中国。坚持山水林田湖草系统治理,着力提高生态系统自我修复能力和稳定性,守住自然生态安全边界,促进自然生态系统质量整体改善。


  完善生态安全屏障体系:强化国土空间规划和用途管控,划定落实生态保护红线、永久基本农田、城镇开发边界以及各类海域保护线。以国家重点生态功能区、生态保护红线、国家级自然保护地等为重点,实施重要生态系统保护和修复重大工程,加快推进青藏高原生态屏障区、黄河重点生态区、长江重点生态区和东北森林带、北方防沙带、南方丘陵山地带、海岸带等生态屏障建设。加强长江、黄河等大江大河和重要湖泊湿地生态保护治理,加强重要生态廊道建设和保护。全面加强天然林和湿地保护,湿地保护率提高到55%。科学推进水土流失和荒漠化、石漠化综合治理,开展大规模国土绿化行动,推行林长制。科学开展人工影响天气活动。推行草原森林河流湖泊休养生息,健全耕地休耕轮作制度,巩固退耕还林还草、退田还湖还湿、退围还滩还海成果。(子 然)


1615608066974901.jpg


(责任编辑:秋彤)

相关文章
相关评论

您是不是忘了说点什么?

0 条评论
最新新闻

殷大奎

于智敏

于福年

俞梦孙

张维波

杨 泽

于树玉

万承奎

陶国枢

产业园地
网站介绍 | 加盟合作 | 免责声明 | 法律顾问 | 广告服务 | 网上投稿
Copyriht 2011 by www.jkchina.org. all rights reserved 大众健康之窗网站版权所有
中国老年保健协会支持协办:中国老年保健协会养老健康科技创新分会
投稿邮箱:zgjkzc@sina.com QQ:492974624
京公网安备:11010502050669京公网安备:11010502050669 工业和信息化部 备案/许可证编号为: 京ICP备09047049号-1 站点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