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养老健康科技创新分会官方公众号 时间:2021-03-21 19:25:41 热度:2403
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3月6日下午看望参加全国政协十三届四次会议的医药卫生界、教育界委员时强调,要把保障人民健康放在优先发展的战略位置,坚持基本医疗卫生事业的公益性,聚焦影响人民健康的重大疾病和主要问题。
影响人民健康的主要问题之粮食污染
2021年中央一号文件《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的意见》21日正式发布后,中央农办主任、农业农村部部长唐仁健在回答记者提问时强调,14亿人口的大国,粮食问题再怎么强调都不过分。粮食安全的弦要始终绷得很紧很紧,粮食生产年年要抓紧。不管是主产区、产销平衡区还是主销区,都有责任扛稳粮食安全重任。
为什么这样说呢?
让我们来看看粮食安全的重大事件:米糠油事件、孔雀石绿事件、毒韭菜事件、三聚氰胺事件、苏丹红事件、皮革奶事件、地沟油事件、瘦肉精事件、塑化剂事件、工业明胶事件、甜蜜素事件、毒生姜事件、镉大米事件等等,每一事件无不警示我们:粮食污染已经严重威胁着人们的健康。
粮食在种植、加工、包装、储存、运输、销售等环节,都会受到各种各样的有毒有害物质污染。这些有毒有害物质的来源也是多方面的,可能来自环境污染,也可能来自生产加工过程,有的则是粮油本身存在的(如棉籽油中的游离棉酚)。粮食的污染可分为生物性污染、化学性污染和放射性污染三大类。
生物性污染:对粮油来说,主要是真菌毒素的污染。
化学性污染:这是粮油中污染面最广、污染量最大的一类污染。如:化肥、农药、兽药残留污染,环境中的或工业“三废”通过水、土、空气造成的有害元素(如铅、铬、镉、汞、砷等)和工业化学品(如多氯联苯、二噁英等)的污染,还有加工过程及包装、容器材料造成的污染等。最主要的化学污染物是农药和有害元素两类。
放射性污染:此类污染在粮油中一般不常见。
1、粮食的主要卫生问题
霉菌及霉菌毒素的污染:霉菌毒素到目前为止有100种以上,在粮食中较重视的有:黄曲霉毒素、镰刀菌毒素、赭曲霉毒素和杂色曲霉素。其中以黄曲霉毒素的污染最常见,在黄曲霉毒素中以黄曲霉毒素B1的毒性和致癌性最强,长江沿岸及其以南广大盖温高湿地区粮食中黄曲霉毒素B1的污染比较普遍,随着纬度的增加,黄曲霉毒素B1的污染逐渐减少。东北、西北和华北地区污染程度轻,污染的粮食主要有玉米、花生。
有害植物种籽的污染:主要包括毒麦(毒麦籽瘦细、坚硬、无光泽、呈灰褐色)、麦角、麦仙翁籽、槐籽、毛果洋茉莉籽。
农药的污染:我国常用的农药有有机磷、有机氯、氨基甲酸酯类、砷制剂、汞制剂等。通过喷杀杀虫、被农药污染的土壤和灌溉污水中的吸收、大气中漂浮的农药等途径,直接或间接地污染粮食类食品。
污水灌溉的污染:污水中的有机成分经生物、物理及化学处理,可以减轻甚至消除,而以金属毒物为主的无机有毒成分或中间产物可能造成对污水灌溉农作物的污染。主要有汞、镉、铅、砷、硒、铬、酚等。
仓贮害虫的污染:我国的仓贮害虫有50多种,其中甲虫(米象、谷虫、黑粉虫)损害米、麦、豆类;蛾类损害稻谷;螨类损害麦、面粉、花生等。
意外污染和掺伪:意外污染是指粮食因运输工具未清洗消毒或清洗消毒不彻底而被污染。或使用盛放过有毒物质的旧包装物的污染,贮存库位、库房不专用被有毒有害物质污染,杀鼠等药物保管不当的污染。此外加工粮食制品误用了有毒有害的非食品添加剂等。粮食掺假是指为了掩盖劣质粮食或以低质粮食冒充高质粮或掺入砂子或使用增白剂等。如在大米中掺入霉变米、陈米;将陈小米洗后染色冒充新小米;在面粉中掺入滑石粉、石膏、吊白块等。
2、重金属污染粮食的危害
有害金属进入人体后,多以金属元素或金属离子形式存在,有些可转变为毒性更强的化合物。一次大剂量可引起急性中毒,但大多数属于低剂量长期摄入后在机体的蓄积造成的慢性危害。
铅:粮食中限量为0.2mg/kg。铅在人体的生物半衰期为4年,骨骼中可达10年。主要侵犯神经系统、造血器官和肾脏,常见中毒症状有食欲不振、胃肠炎、口腔有金属味、失眠、头昏、关节肌肉疼痛、腹痛及便秘或腹泻、贫血等,后期会出现急性腹痛或瘫痪。
镉:粮食中限量为稻谷、豆类0.2mg/kg,花生0.5mg/kg,麦类、玉米及其他0.1mg/kg。镉在人体的生物半衰期为15-30年,主要蓄积在肝脏,其次为肾脏。镉中毒主要损害肾脏、骨骼和消化系统,临床上可出现蛋白尿、氨基酸尿、糖尿和高钙尿,由于钙的排出而导致肌肉疼痛、骨质疏松和病理性骨折。镉中毒是长期低剂量摄入后蓄积造成的,其潜伏期可达2-8年。
汞:成品粮食中限量为0.02mg/kg(总汞)。人体吸收的汞分布于全身组织和器官,以肝、肾、脑含量最高,导致脑和神经系统损伤。汞蓄积性很强,在体内的生物半衰期为70天,在脑内可达180-250天。常见的有机汞为甲基汞,毒性很强,中毒后主要表现为神经系统损伤症状,有运动失调、语言障碍、视野缩小、听力障碍、感觉障碍及精神症状,严重者可发生瘫痪、肢体变形、吞咽困难,甚至死亡。
无机砷:粮食中限量为大米0.15mg/kg,小麦粉0.1mg/kg,其他0.2mg/kg。砷的性质类似金属,砷的毒性与存在形式有关,无机砷的毒性大于有机砷,如砒霜剧毒(三氧化二砷),故卫生标准以无机砷制定。砷进入人体后分布于全身,以肝、肾、脾、肺、皮肤、毛发、指甲和骨骼中蓄积量最高,生物半衰期为80-90天。可造成代谢障碍,导致毛细血管通透性增加引发多器官广泛病变。急性中毒症状为胃肠炎症状,严重的可导致中枢神经系统麻痹死亡,并出现全身出血症状。慢性中毒有神经衰弱、四肢末梢神经痛、皮肤色素异常等。砷及其化合物有致癌作用。
3、粮食感染真菌毒素的危害
真菌中的一类丝状体比较发达的小型菌,一般俗称为霉菌,真菌毒素就是有些霉菌在生长过程中产生的有毒代谢产物。粮食中常见的真菌毒素有:
黄曲霉毒素B1:粮食中限量为玉米20,大米10,其他5(μg/kg)。黄曲霉毒素B1理化性质稳定,269℃才破坏,是污染最普遍,毒性和致癌性最强的真菌毒素。急性中毒表现为发热、呕吐、食欲不振、黄疸,严重者出现腹水、下肢浮肿、肝大、脾大,常发生突然死亡。致肝癌作用,从动物试验已证明可诱发大多数动物发生原发性肝癌,还有致畸和致突变作用。流行病学调查表明,人类摄入黄曲霉毒素B1与肝癌发病增加相关,肝癌高发区的食品严重污染黄曲霉毒素B1。有肝炎的人受到黄曲霉毒素B1侵害时更容易引发肝癌。
脱氧雪腐镰刀菌烯酮(DON):即呕吐毒素,粮食中限量为小麦、大麦、玉米及成品粮1000μg/kg。理化性质稳定,120℃稳定,酸性条件下不破坏。中毒后主要表现为消化系统和神经系统症状,主要有恶心、呕吐、头痛、头晕、腹痛、腹泻等,有的出现乏力、全身不适、颜面潮红、步伐不稳等似醉酒样症状。无死亡报道。
玉米赤霉烯酮:粮食中限量为小麦、玉米60μg/kg。理化性质稳定,玉米中污染最普遍。它是非固醇类、具有雌性激素性质的真菌毒素,主要作用于生殖系统,母猪最敏感,可引起不育症、流产等。未见引起人类中毒的报道,但在粮食中玉米赤霉烯酮检出率较高,认为与雌性激素相关的人类疾病可能与该毒素有关。
赭曲霉毒素A:粮食中限量为谷物、豆类5μg/kg。是一种肾脏毒素,并具有致畸、致癌及免疫毒性的真菌毒素。理化性质稳定,人体摄入后主要导致肾脏病变,是一种慢性进行性疾病往往造成死亡。早期在巴尔干地区发现,认为是地方病,后来在粮食和人体中均检出了赭曲霉毒素A,证明与该毒素有关。尸检症状肾脏明显缩小、肾间质纤维化及肾小管变性等,肾盂癌、输尿管癌于此毒素有关。
4、粮食中农药残留超标的危害
农药残毒会对食用者身体健康造成危害,严重时会造成身体不适、呕吐、腹泻甚至导致死亡的严重后果。蔬菜农药残留超标,会直接危及人体的神经系统和肝、肾等重要器官。同时残留农药在人体内蓄积,超过一定量度后会导致一些慢性疾病,如肌肉麻木、咳嗽等,甚至会诱发血管疾病、糖尿病和癌症等。
2013年4月19日《南方日报》刊发题为《粮食污染损失超200亿元粮食安全问题引发担忧》文章,文章报道:社科院发布《农村绿皮书》指出,我国农药需求量在世界范围内排第一,然而65%都成为污染物,污染土壤。除此之外,重工业的开采冶炼、化肥的残留、酸雨等都会造成不同程度的土壤污染。我国每年由于土壤污染造成的“粮食污染高达1200万吨,直接经济损失超过200亿元”!
2021中央一号文件指出:地方各级党委和政府要切实扛起粮食安全政治责任,实行粮食安全党政同责。深入实施重要农产品保障战略,完善粮食安全省长责任制和“菜篮子”市长负责制,确保粮、棉、油、糖、肉等供给安全。“十四五”时期各省(自治区、直辖市)要稳定粮食播种面积、提高单产水平。加强粮食生产功能区和重要农产品生产保护区建设。建设国家粮食安全产业带。
十四个五年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规划:增强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夯实粮食生产能力基础,保障粮、棉、油、糖、肉、奶等重要农产品供给安全。以粮食生产功能区和重要农产品生产保护区为重点,建设国家粮食安全产业带,实施高标准农田建设工程,建成10.75亿亩集中连片高标准农田。加强种质资源保护利用和种子库建设,确保种源安全。加强动物防疫和农作物病虫害防治,强化农业气象服务。深入推进优质粮食工程。推进农业绿色转型,加强产地环境保护治理,发展节水农业和旱作农业,深入实施农药化肥减量行动,治理农膜污染,提升农膜回收利用率,推进秸秆综合利用和畜禽粪污资源化利用。完善绿色农业标准体系,加强绿色食品、有机农产品和地理标志农产品认证管理。强化全过程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健全追溯体系。建设现代农业产业园区和农业现代化示范区。(子 然)
(责任编辑:秋彤)
2024-11-24
2024-11-21
2024-11-21
2024-11-21
2024-11-21
2024-11-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