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人民日报 时间:2019-05-29 15:06:16 热度:562
外感病、八纲证等病证首次纳入国际疾病分类
本报记者 王君平
日前,第七十二届世界卫生大会审议通过《国际疾病分类第十一次修订本(ICD—11)》,首次纳入起源于中医药的传统医学章节。外感病、脏腑证等中医病证名称,成为国际疾病“通用语言”。
传统医学病证,为何被纳入国际疾病分类?能否兼容于国际化的分类体系?纳入之后,能发挥什么作用?针对上述问题,有关专家进行了解答。
——编 者
脏腑系统疾病、外感病、八纲证、脏腑证等中医病证名称,成为国际疾病“通用语言”。第七十二届世界卫生大会审议日前通过《国际疾病分类第十一次修订本(ICD—11)》,首次纳入起源于中医药的传统医学章节。世界卫生组织《总干事报告》指出,ICD—11包括一个题为“传统医学病证—模块1”的补充章节,将起源于古代中国且当前在中国、日本、韩国和其他国家普遍使用的传统医学病证进行分类。
世卫组织传统医学、补充医学与整合医学处处长张奇表示,这标志着世卫组织对来源于中医药传统医学价值的认可,也是对中医药在中国、在国际上应用越来越多这一现实的认可。国内外多位专家表示,中医正式进入世界卫生体系,这将是中医走向世界的“里程碑”。
突破
获得国际通行证
有利交流与合作
国际疾病分类(ICD)是由世界卫生组织制定颁布的国际统一的疾病分类标准,它根据疾病的病因、病理、临床表现和解剖位置等特性,将疾病分门别类,使其成为一个有序的组合,并以编码的形式来表示其系统性。
“国际疾病分类使得疾病名称标准化、数字化,从而成为医疗、行政管理以及医疗经费控制的重要依据。”上海市卫健委副主任、上海市中医药管理局局长张怀琼介绍,作为权威的国际标准,ICD是各国政府在医疗、管理、教学和科研及制定政策中关于疾病分类的规范性标准,是卫生健康领域国际间进行交流的基础标准之一,更是世卫组织对全球卫生健康服务能力和水平评价以及进行国家和国际间统计的通用标准。一些国际会议文章交流、杂志在涉及疾病的诊断时,要求提供疾病的国际编码,甚至病人转诊时医院提供的病历摘要也被要求填写ICD的疾病编码。
传统医学一直缺少具有国际标准化的统计口径,导致传统医药的相关服务信息、资源状况等处于“信息孤岛”状态。项目主要负责人,上海中医药大学传统医学国际疾病分类与评价中心主任、上海中医药大学附属曙光医院传统中医科主任窦丹波教授告诉记者,ICD第十一次修订之前,传统医学一直未被列入国际疾病分类体系框架内,缺少具有国际标准化的统计口径,这不仅阻碍了传统医药在全球的推广,也使国际疾病分类系统缺失了传统医药的卫生统计信息。传统医药纳入世卫组织国际疾病分类将改变这一格局。
张怀琼认为,此次里程碑式成果,使中医药在临床、科研、教育、管理、保险等领域拥有国际标准化语言的“通行证”,对推动中医药国际化步伐具有划时代意义。
国家中医药管理局表示,ICD—11的正式发布,有助于中国建立与国际标准相衔接并体现中国中医药卫生服务信息的统计网络,从统计分析的角度彰显中国中医药服务在人类健康服务中的能力和地位,有利于中医药国际交流与合作,促进中医药与世界各国医疗卫生体系融合发展,为世界各国认识中医药,了解中医药,使用中医药奠定基础,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
兼容
保持中医独特性
不与体系相冲突
中医药传播到183个国家和地区,世界需要中医药。2009年,基于全球范围内中医药越来越大的服务量和市场,世卫组织意识到,在ICD体系中应有符合传统医学需求的分类代码体系,由此提出在第十一次修订中增加传统医学章节,启动传统医学国际疾病分类项目。
国际疾病分类体系建立在现代西医体系之上,如完全照搬运用在中医学领域,就难免削足适履。经反复权衡,国家中医药管理局有关负责人认为,这是难得机遇,一定要搭上这列国际化时代列车,决不能错过。在目录制订中,尽量保持中医的独特性,不与ICD体系框架发生冲突,以我为主,确保我国在国际传统医学领域的话语权和应有地位,维护中医药核心利益,让传统医学为世界人民造福。
2009年受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委托,上海市中医药发展办公室(现上海市中医药管理局)承担了项目管理,天津中医药大学校长张伯礼院士、上海中医药大学严世芸教授等领衔的项目审评专家团队36人,以及术语、信息、标准、分类等各技术领域专家组若干,整个项目参与的全国专家近百人遍布26个省。项目研究历时近10年,中国专家组创新地建立了“病、证内容模板和病证分类框架”。这一框架构建不仅反映了中医理论体系特点,符合中医传统医学病证内容,同时也兼顾了相关国家传统医学内容。据了解,传统医学章节共有具体疾病名150条、证候196条。
张怀琼透露,在确定首个入选ICD体系的传统医学时,我国的中医药曾面临其他传统医学的激烈竞争。中国、韩国和日本等国都提出了研究方案。鉴于我国的方案最符合中医药临床和理论体系,得到包括日本、韩国、澳大利亚及美国等国专家的认可,并获得WHO的采纳,最终在竞争中胜出。此次通过的ICD第十一版传统医学部分内容,就是中国方案。
今年5月,项目组上海专家在上海选取所有二级以上中医、中西医结合医院,以及四所西医医院,用ICD第十一版传统医学章节病证编码体系与中医相关国标代码库比较测试。在中医类医院内,病证编码体系疾病分类匹配率为90.18%;证候匹配率为71.77%,相关数据佐证了病证分类框架体系的科学性、合理性。
撬动
与医疗保险接轨
为决策提供支撑
《国际疾病分类第十一次修订本》计划2022年1月1日起生效。张伯礼认为,中医病证在现代医学疾病分类系统中占有一席之地,这是中医疗效和安全性证据被接受的前提,也是中医被世界接受的基础。
传统医学为国际社会普遍接受还需更长时间。窦丹波表示,尽管中医等传统医学病证已经被纳入国际疾病分类,但在其中所占比例还很小,只有不到国内的10%,有待不断完善、扩充。
张怀琼认为,通过ICD这一全球广泛运用的权威卫生信息统计平台,将有更充分的数据来反映各国巨大的传统医药服务市场和服务能力。
据悉,目前各国广泛基于ICD疾病分类体系,制定医疗保险付费标准,传统医学国际疾病分类的制定,为传统医学进入医疗保险体系奠定基础。窦丹波表示,世卫组织传统医学疾病分类体系作为境内外商业保险用于保险付费的标准,将更好推动中医药国际医疗服务发展。
张怀琼指出,ICD—11纳入传统医学章节,促进中医药服务统计信息的完整性、科学性和通用性,将有利于今后整合国内中西医临床机构的临床诊断统计信息,为我国中医药事业科学决策和评价提供详实数据支撑,引领全球传统医药的发展。
(责任编辑:秋彤)
2024-11-23
2024-11-23
2024-11-22
2024-11-22
2024-11-22
2024-11-22